昨天我在微信中提到微信正在内测「付费订阅」(http://t.cn/Rt0oD3E),文章是小马宋写的,他也算一位知名的内容生产者。作为前奥美互动助理创意总监、暴风魔镜创意合伙人,他不光是段子手,也能谈严肃话题,对文案创作和内容运营都有比较独到的见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行了解。
我还留意到,不管发什么内容,除了赞赏或转账二维码,小马宋都会在文末加上售卖T恤的超链接,而且居然经常有人在评论区写下诸如「我是来看你这次衣服卖得怎么样」的留言。我曾通过他的微信公众号买过广告文案的书,不过说来惭愧,这本书现在还在我家的书架上躺着。
说回正题。看过小马宋的分析,我又去网上搜索了一些关于微信付费订阅的消息。事实上,类似的消息已经流传很久,比如去年8月28日,京华时报/新华网就在「微信订阅号将推付费阅读,将推11项机制激励原创」中透露,微信将在未来推出付费阅读、广告倾斜、搜索加权、快捷关注和入原创库等激励机制,鼓励原创内容在微信平台上形成良好生态,其中付费阅读等新功能将采用邀请制进行内测,暂不对外开放申请。
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消息表明这项功能的开发已临近尾声。根据网上的截图,未来微信公众号的后台文章编辑页面将添加「付费阅读设置」,公众号作者可以决定免费阅读的内容(20-200字之间),也可以决定付费阅读的金额(0-200元之间)。大势已定,只等官方宣布,但正如知名撰稿人望月所说,眼下付费信息很火,微信绝不会袖手旁观,关键是用户能接受哪种姿势的付费。
就个人而言,工作之后我在软件/app和为优质内容付费两方面都有不小的投入。这里面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硬件设备的置换,苹果较为封闭的生态圈限制了选择,花钱买正版可以节约不少时间;另一方面则是新媒体的发展使得大量内容互联网化,购买成本相对低廉,也能鼓励优秀作者创作,维持分发平台的生存,减少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总之,微信付费订阅只是一个开端,还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今天要分享的文章作者董马尧就读于人大新闻系,是一位「互联网、电影与人文思考者(误)。经常脑洞大开,槽点与灵感齐飞」,同时也是北京新媒体故事的关注者。经他授权,我将全文内容刊发于此,供大家参考。
再谈微信付费阅读:3类模式、2个载体和1个问题
●文=董马尧(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消停一点」)
这两天,关于微信付费阅读的消息又炒起来了。
大约也是去年这个时候,有大V爆料微信有推出付费阅读的端倪,大家纷纷感慨内容变现的时代要到来了。到了新年,付费可见的红包照片刷爆了朋友圈。记得当时我写了一篇「红包照片刷爆了朋友圈,然而微信的野心不止这些」,最后提到了把照片换成文章,就是活脱脱的付费阅读。
关于此次爆料付费阅读的趋势分析,虎嗅、36氪等一些媒体已经有作者做出了判断:「未来1-2年,我们或许将迎来一个内容付费的时代,此前十几年的互联网历史中,针对信息的“免费”法则或许将会第一次发生一些改变了」。
类似的分析还有很多,我在这里想先谈谈付费阅读的模式、载体和问题。
1
目前看来,付费阅读的模式应该会有三类:文章付费、订阅号付费以及居于两者之间的模式。
文章付费。读文章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这里还可以有两种模式:点开链接即需要付费,用户只可通过标题、头图和摘要判断是否付费点开。还有一种,所有用户均可查看正文,但只会放出正文前200字左右,想查看剩余文章需要付费。
订阅号付费。作者不在订阅号面向所有人推送文章,只有读者通过微信转账指定费用后,作者会通过自定义菜单栏或回复关键词等方式,来让付费读者获取指定文章。
两者之间的模式。订阅号正常推送免费文章,但作者会在此之外开一个专栏,包含值得付费阅读的文章,读者需要按月或年订阅,作者定期以邮件或其他形式推给读者。
纵观订阅号,和菜头的《槽边往事》应该属于第一批开通付费阅读的大V之一,它的模式属于两者之间,免费文章仍在不间断推送,部分付费文章转移到了罗胖的某产品中。当然,这也与和叔一直张罗要开通付费阅读有关。
除此之外,小道消息,邹思聪的新闻笔记等订阅号,目前通过邮件推送付费文章。等到微信开通付费阅读后,这种模式应该会逐渐转移到微信内进行消化。
2
说完付费模式,接下来谈谈会拥有付费模式的载体——订阅号。
未来能开通付费模式的订阅号,必备条件应该与赞赏、广告主等功能无太大差别:拥有一定量级的订阅用户、更新频率较高,原创性较强。这些长期拥有值得付费资源的订阅号,无外乎以下几类。
媒体号。这一类具体还可分为专业媒体号与创业媒体号。专业如南方周末、第一财经周刊,创业如虎嗅网、大象公会等。这些订阅号的10万+大多数是值得深读的,开通付费阅读就相当于将杂志报纸的模式搬到了微信内部,既省了推广渠道,又能直接变现,无限利好。
营销号。开通付费阅读,对营销号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们长期拥有值得付费的资源是标题,正文往往空虚无物或是答非所问。虽然它们是10万+的最大获益者,但相比从长年搬运工的角色转变为原创写手,更可能的是这回营销号变成了摘要党,继续遨游红海。当然,从免费变为付费,失去用户信任也是分分钟的事。个人认为,营销号开通付费阅读的可能性极低。相反付费阅读就是为了变相逼死烂俗的营销号。
个人号。俗话说,现在是个人都能开个号,写点文字放一堆图,用色彩缤纷的模板套模板形式就嚷嚷着求关注求分享。显然付费阅读不是为这类小号准备的,免费都懒得订阅。前文提到的小道消息、以及精读党报、假装在纽约,已经形品牌的个人号是原创的主力,付费的最佳目标。现在一部分影响力较强的个人号悄悄取消了原创保护,目测是在提前吸纳新用户,等到量级合适再开通付费。
图片来源:企鹅智酷·知识付费经济报告
至于付费阅读的金额,个人推测下限不会太高,5分、1角这样的金额极有可能,毕竟对于读者和作者来说,付费阅读是一次重要的信任考验。按照「社交网络的 100/10/1 法则」, 1% 的人创建内容,10% 参与互动,100% 的人是沉默者,一个创作者的「忠实读者」一般会超过 1%(by Fenng)。保证这1%的不流失,在少次多量的积累与开拓后,收入想必仍然是十分乐观的。
以papi酱为例。它的推送频率大约为每月五次,鉴于篇篇10万+,每期赞赏人数为1000+,评论第一条点赞量可以突破1.5万,推测其粉丝量应该为100万左右。保守估计,如果愿意付费看视频的用户有30万,每位支付1分钱,每期papi酱会赚3000元,一个月就是15000。这还只是按底价计算的。此外,沾了罗胖的光,papi的性质应该介于个人与媒体号之间,所以应该会有一个内部的小分成。
3
当然,付费阅读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大的问题首先是阅读量下降,从而带来影响力的下降。然后是盗版。比较可能的一种情况是营销号或用户支付一个底价,然后转手再卖给其他用户。而文章和音乐不同的是,它的符号化与可视化使得转存异常容易。所以付费文章相比于付费专辑,需要设计更完善合理的机制来加以保护。
图片来源:2015年微信公开课pro官方账号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这是IT界三大定律之一的安迪-比尔定律,表明了硬件提高的性能,很快就被软件消耗掉。用它来比作微信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则是「WeChat gives,user takes away」。面对庞杂无序的订阅号和接近瓶颈的流量,微信选择了再一次给予。用户能否按照构想take it away,接受这个互联网免费生态的终结模式,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