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人章氏太炎以为百家之学皆出于王官,胡适则持相反论调,认为百家之学不出于王官。然而,章太炎的王官说并非无根之木,《史记》和《汉书》都认为儒墨名法道阴阳等学派始于官学。这是由于,最早的知识分子,其实是萨满时代的巫,可以说,巫乃百家之始。巫后来又分化出史,即史官。《易传》引孔子语说巫不达于数,史不达于德,其实就说明了巫史以至于孔子时代,思想史上的演化历程。这是比较可信的,例如孔子用占卜(巫),明春秋(史),又好《易经》之德(德)。
巫有多么重要?很多人晓得《论语》、《道德经》重要,却不知道,在“道”被提出来以前,久远的夏商周初,巫的身份最重要者,乃是天子。天子用占,正所谓沟通天人之际。因此,最大的巫,最能沟通天地神灵的,便是天子,而知识的主要代表人物,也集中于天子身上,所以上古传说中的帝王,都集神秘力量和最高知识于一身。可以说,巫这个职位,正是后世百家的前身。
此外,很多人提起来礼,就觉得非常轻视。但实际上,礼本身有沟通天地的作用,在出土的青铜器上,一些铭文明确标示出来孔子以前,甚至是孔子初殁之时礼乐的作用来。在孔子以前,礼乐是天子诸侯制定刑罚的神圣场合以及重要仪式,所以很多人看不懂孔子为何要说礼乐不兴刑罚不中——这个礼乐、刑罚、中在青铜器铭文中都是很重要的概念,原因就是缺乏同一时期的文献资料。这一点也导致笔者更坚信《道德经》晚出的观点——至少可作为一项重要证据。孔子则提出,礼是贯通生死的仪式,很明显,这与当时的出土资料所见内容比较一致。我们需要认识到,古代汉语的礼,和我们现代人所说的礼貌文明不是一个意思,一个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千万不要拿现代汉语去套古代汉语的词义。
德是一个新概念,为周人所提出,它不完全是我们现代人所说的文明道德。有人指出,帛本《德道经》早于传世本《道德经》,解开了近代以来的一个困惑,因为秦朝以前的思想演变史里面,最初德是高于道的。周人以为,德配天,然而,德的对象众多,这有点像后世的天道地道人道。在周初,德有很多种,A德B德C德D德,所以我们在孔子时期甚至以后,还能看到物德这样的用法。总之,先秦的德,跟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德意思并不全然相同。
孔子和儒家的关系,以及诸子的关系
孔子虽然开创了儒家,但在古代,孔子是不列入诸子的,也不列入儒家。《孟子》、《庄子·天下篇》(所谓的圣人,明显是指孔子)、《荀子》、《史记》、《汉书》,都以为孔子殁,道术才为天下裂。当然,两本史书接受了老子和孔子同时略早的说法,但其他子书里,却看不到这样的观点。如《孟子》没提到过老聃,而《庄子天下篇》把老聃放在关尹之后,关尹又列在慎到之后。《荀子》很轻视老聃,但没有说老聃的具体活动年代。
儒家的观点很复杂,笔者在后来的统计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后世战国诸子争论的概念词汇,大部分都能在《论语》里找到渊源。但许多人以为,仁义礼智一定是儒家的代表概念。实际上,仁这个概念,在孔子的时期,尚属于一个新东西,当时没有仁义连用的用法,仁义连用,是战国中后期才出现的。在孔子那里,甚至孔子早年隐居不仕的时候,阳虎这个人都知道仁智并举而不是单说仁,而《论语》中,孔子也有几处批评过仁,同样说过,圣高于仁。因此,提到孔子和儒家,单说仁,是很不足的。
早期法家人物,都是儒家演变过来的。吴起的学派划分有些争议,有人觉得是法家,有人觉得是兵家,但他的老师,则是魏文侯的老师子夏,段干木、田子方、李悝都是子夏的学生,而范蠡也曾听讲于子夏。李悝这个人曾作了一本书,商鞅受之,所以我们发现商鞅最初见秦君,说得并不只有霸道,还有帝道和王道。
道家和法家,本身都是汉朝人给起的名号,秦以前,无道家的称呼,也无法家的名号,那时只有儒墨为显学,即使到了《韩非子》的时代,依旧只有儒墨为显学。但在《孟子》一书里,还有个杨朱之学。我们现在只知道杨朱专门针对墨家,而且墨子没见过杨朱,所以杨朱年代要靠后一些。不少学者都发现,《墨子》记载的儒家学说和所谓的杨朱之学观点极为接近,其中一些人以为可能是墨家造假,另一些人则提出,《孟子》提到的“逃墨归杨,逃杨归儒”,或间接证明了杨朱之学和墨学一样,都学于儒家,并且,杨朱和当时儒家的观点可能具备许多共通点。
至于我们现在提到的《庄子》,一般认为内篇属于庄子本人所作。庄子思想来源比较复杂,古人以为当有尝困于宋的子思学派的影响。黄老学覆灭以后,老庄逐渐合流,黄帝消失。后世遂把称黄老学的道家,改成了老庄道家。但这个东西是后人的拼凑,至于庄子本人,屡次直呼老聃之名,故而绝不像是尊重老聃的老聃之徒——相反,六合之外六合之内的圣人说明显是在称颂孔子,而且,庄子尊其为孔子和仲尼,也不像称呼老聃那样直呼其名。甚至在《齐物论》中,庄子专门批评了老聃的有生于无一说。庄子的学说,还有孟子、惠施和公孙龙子的痕迹。
六经是百家之源头
有人以为,六经是儒家的作品,或者说诸子百家的思想不源于六经——这个认识是很错误的。从现在的《清华简》来看,有学者指出孔子面对的六经,如《书》,当时恐怕已经是一批散乱的竹简。没有孔子,就不可能存在后来重新整理编撰的六经,因为原本这些书已经没什么人读了。要把这些残缺、重复、内容错误、次序颠倒的文献整理出来,是一项极为艰难的事情。把它们整理出来,再读懂意思用来教育,则更不容易。
六经的教育传播开以后,儒家思想也从鲁国传入齐国,最后又传入楚国——在现代出土的楚简之中,就有很多儒家作品。六经不但是儒家的思想来源,也是后世诸子的思想来源。而儒家思想,恰恰也是诸子学说的来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