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老师会经常听课评课,但很多老师其实是不会听课,不会评课。一到听评课研讨的时候发言就说,这堂课的环节齐全,设计巧妙,重点突出,方法得当,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态大方等等等等。这些评价不是不对,也不是不可以这样说,而是这些评语比较偏向感性,比较零碎,缺乏完整性、专业性和科学性,似乎是万能的,给任何人的任何一节课都用得上。
作为一名老师,学会听评课应该是基本技能之一。崔允漷教授的《教师听评课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教我们一线老师如何科学地听评课,真是雪中送炭啊!
崔允漷教授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所长。他的《教师听评课的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一文是我见到的最全面的关于听评课的专业文章。从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听评课是一门科学,有许多专业的科学原理、知识和科学分析的方法。
崔教授是把听评课当做一门科学来研究。科学注重实验,而不仅仅是感觉和经验。以前听课只是“听”,现在明白了不仅仅要听,还要观察和记录、思考。怎么观察?崔教授告诉我们要从四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去观察记录和思考分析。
比如维度一学生学习,可以从准备、倾听、互动、自主、达成这五个视角观察。具体的观察点可以细化为18个。比如从“准备”这一视角观察可以从以下几点观察:
1、学生课前准备了什么?是怎样准备的?
2、准备得怎么样?有多少学生作了准备?
3、学优生、学困生的准备习惯怎么样?
从“倾听”这一视角观察,可以从以下几个观察点着眼:
1、有多少学生能倾听老师的讲课?能倾听多少时间?
2、有多少学生能倾听同学的发言?
3、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记笔记/查阅/回应)?有多少人?
从“互动”的视角观察可以关注以下观察点:
1、有哪些互动行为?学生的互动能为目标达成提供帮助吗?
2、参与提问/回答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3、参与小组讨论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4、参与课堂活动(个人/小组)的人数、时间、对象、过程、质量如何?
5、学生的互动习惯怎么样?出现了怎样的情感行为?
有了具体的观察点,听课就具备了更加科学的可操作性的工具。科学是用数据说话的,我们虽然掌握不了所谓的大数据,但课堂上的精准数据我们还是可以观察记录的。这些数据就是研究课堂的依据。有一次,我和于老师一起听课,当上课老师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了时,于老师让我用表计录讨论的时间,观察参与讨论的人数。现在想想,于老师是在教我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听课观课!当时记录的讨论时间不足2分钟,参与讨论的人数很少。于老师分析道:“时间这么短,参与人数这么少,这样的讨论就是形式主义。”
当然,一开始运用崔教授的方法听课是有困难的,难免顾此失彼。如果分解开来,一次只观察一个维度、一个视角的数个观察点,循序渐进,一定还逐渐整体掌握的。或者与其他老师合作,一人观察记录一个维度的一个视角,课后研讨交流,互通有无,也是同伴互助的有效途径。观察记录别人课堂的过程也是在反思自己的课堂,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就能将听评课活动的功效最大化,教师的专业成长会更加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