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真正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总有那么一段时间会遇到一个瓶颈,那感觉就像是被扼住了喉咙,呼吸不得,前进不了。这时候不妨放一放,也许在某一时刻你就来了灵感,虽然表面上不在意了,实际上,它一直留存在你内心深处。
如往常一样,每天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练声,和60秒的演讲。每个周日娜些年华会先提出一个关键词,让同学们在接下来的一周从七个角度对这个关键词进行阐述,发表自己的观点,时间限制在60秒。
我已经参加了两周,这周是第三周。第一周的关键词是“落后”,第二周是“贵人”,这一周是“资本”。其实,在七月份的时候已经断断续续地练习了60秒演讲,那个时候没有做到一周七次,每周只有练习一两次,一来找不到七个维度,二来在60秒内说清楚一件事情对我来说很难。
也许是老师看出了我们的难处,紧接着就给我们开了一堂课:练习60秒的一些方法,这真是一场及时雨,一下子让我混沌的大脑格外清新。练习60秒有一个方法论,即从what,when,who,where,why,how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简称5W1H。在此基础上,可以对它们进行排列,比如what+how,what+why,who+how等等,就会发现更多的角度。
有了这个套路,解决了我的第一个难题,在练习“落后”和“贵人”的时候考虑到的维度渐渐多了起来,思考问题能够有多个方面,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从这两周被点评的结果来看,有那么几次考虑的角度有些新颖,受到了助教老师的好评,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虽然维度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我并不能很好地将一个问题讲述清楚。尽管我知道内心想要表达什么,但是对于听者来说,似乎表达得并不通俗。于是,我将老师的60秒和自己的60秒进行了对比。
第一天我们都是从what即什么是资本这个角度谈。下面是我的60秒:
当提到资本时,我最先想到的是它是一个经济术语。人们常说的资本一般是指资金,这实质是从会计学理论上讲的,指的是所有者投入生产经营,能产生效益的资金。这是一种狭义的资本概念。从广义上讲,资本是指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财富或生产的生产关系。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具体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是抽象的生产关系,而且它们都要具有经济价值,从这个角度可以把资本分为两类: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如果不是在商业社会,如果没有经济价值,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财富或者是抽象的生产关系就不能成为资本。所以,资本有一个重要的特性是具有增值功能。
下面的是娜写年华老师的60秒:
什么叫做资本。就好比我们盖房子一样,一堆砖头放在那里不能叫做资本,只有建成楼房才能称之为资本,同理,我们的一堆钱放在那里也相当于一堆砖头一样。所以资本是有这样三个要素的:第一是资金的大小,第二是使用的时限,第三资金背后的智慧。这三样,我在反思,我能占有哪一样,后来我想一想,其实我从零八年开始入市到现在已经有十年的时间了,这十年我都做了些什么。我发现,我唯一能占到勉强能占到的就是时限这个维度,扔到那块儿觉得不赚钱就坚决不出来,但是后来想这也算不上资金背后的智慧。一定要了解,一定要懂得理财是人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没有之一。
从这两段话可以看出,我的内容显得比较书面化,专业术语比较多,理解起来没有那么顺畅。而娜写年华的内容就比较通俗,用一个大家都熟知都能理解的例子把概念表达清楚了,接收起来比较容易,听起来也比较口语化。最后,娜写年华结合自身的经验说明了自己在资本的要素里占有哪一个维度,很容易引起读者也去思考他们自己占有哪个维度。这是演讲的一个重要意义,启发思考。
另外一个发现是,娜写年华的60秒结构紧凑、内容丰富:开篇提问,举例说明,总结资本的三个要素,对比自己占有哪个要素,说明理财的重要性。一句话提出观点,一句话进行阐述,不拖沓,不沉闷,简洁有力。
于是体会到60秒的演讲就是一个短小的写作,都非常强调逻辑,演讲更注重的是听觉感受,要让读者快速明白,最重要的是要用一个非常通俗的例子进行类比。恰当的例子会让你的表达成功一半。
平常我在练习演讲、练习写作的时候,发现自己有想法、有观点,唯一缺的是表达不善。S老师说,公共表达,拼的就是对人性的深刻理解。我想补充的一点是,理解的前提是进行深入的思考。
从写作老师那里学习到,写作第一要练逻辑,第二要积累素材。对于逻辑我最熟知的套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素材,在生活中也慢慢收集了很多,但往往是列了提纲,也无法把两者结合起来完美的呈现。就像准备了足够的建材,如果没有进行细致的建筑系统设计,也不能建造出坚固美观的建筑。
写作演讲同样是如此,表达不清楚直接的原因是没有深入思考,找不到素材,是没有把思考的问题最本质的东西提炼出来,因而就会忽略生活中那些最普遍最常见的情形。
早晨起来,边洗脸边回味老师的60秒和自己的60秒,心中有了很多的感悟,慢慢对接下来的60秒有了更多的想法。回想之前练习了一段时间遇到点困难就放弃,实在有些羞愧。经过两周持续的练习领悟到,很多好的想法是在慢慢做的过程中出来的,很多道理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深刻体会到,灵感并不会突然间就冒出来。只要开始,一旦行动,大脑就会自动进入模式构建和修正功能程序,真正的成长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