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 王學藝
“腊八祭灶,新年来到。”
如果说腊八是对冬天温暖的期冀,那么祭灶就是开启新年的第一道帷幕。
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社会,祖先们在征服自然与和谐相处的过程中,给时光镌刻上很多记忆符号,乡村一直是这些痕迹的忠实载体。
腊月二十三是传统的灶王节,俗称祭灶,也叫小年。
在这之前的两三天,即开始有走村串户卖鞭炮和灶王爷奉像的人。这些人每到一个村子,无需像其它商贩货郎那样可喉咙吆喝,嘭嘭嗵嗵摇拨浪鼓,他们只需噼里啪啦鞭炮一放。这炸响就像集结令,旮旯缝地猫着的人们听到若浮出水面的鱼,陆续从各个角落被召唤出来。冬天农活少人也闲,特别是爷们儿,会围一圈看鞭炮有多少没炸,以此来评定鞭炮质量。卖炮人先点这挂叫试炮,大家伙听听响的如何,看看炮炸得怎样,哑炮较少即意味着好炮。
随后,你一言我一语开始讨价还价。
听完响,瞅完炮,讲好价,开始挑。以前鞭炮不像如今动辄上万几十万头,当时一般也就一两拃长,乡下人给它起了个生动形象的名字——火鞭。
回家时,每人手里捏着一盘红彤彤的火鞭,右手托着尺许大的灶王爷像。那场景,那年味儿,那张张过祭灶喜庆的脸,浓烈的节日氛围陡然而生。
灶王爷像线条简洁粗犷,满面和善。不像如今设计的雍容华贵精美绝伦,快速批量印制,相较故往少了说不出的韵味儿。
见过木版年画吧?
对!就是这种拓印工艺。白纸上粗墨线条搭配有致,苍劲古朴的刀工透着强烈骨感。偶有灶王爷的帽子、衣服处点缀着简单得体的红绿。顶书“一家之主”或“人间监察神”,左右印 “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据传,腊月二十三灶王爷要去天上,给玉皇大帝汇报各家生活情况。类似下级年底往总部向上级述职的味道儿。民间家家户户祈愿他到天庭好话多讲,赖话甭说。
说到赖话甭说,这天有吃麻糖的习俗。拉丝长形麦芽糖外表遍滚白芝麻,这食物酥脆香甜,入口软化。麦芽糖在嘴里遇热粘度陡增,嚼起来粘牙,这正是麻糖在祭灶的妙用之处。敬灶王爷时一定要恭请他尝尝,他吃完上天讲人间不好会张不开口。玉皇大帝听灶总管汇报时,觉得凡界子民都很听话,目的使玉帝龙颜大悦,惠施人间衣食无忧。
看来凡间小民也颇多心计,想点子“捣”灶王爷一把。不过这“捣”是人们善意的寄托和向往。
这雕虫小技岂能瞒过灶神那双慧眼,他心里像明镜似的,瞧着这小伎俩禁不住捂嘴偷笑,揣着明白装糊涂,也就将计就计,百姓安他比什么都欣慰。
当然,这负责下界生活的部长,肯定希望人间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主管工作失职上下没法交代,不就是给自己办难看嘛!
有糖吃也要有肉享。祭灶前人们会特意赶会买叨头,到肉摊切一小块方正带皮的五花肉,回家放锅里煮熟,肉皮朝上置碗里,中间直立插双筷子。傍晚拜灶王爷时与麻糖、饺子、水果一并供奉,焚香烧纸磕头起愿。
祭拜仪式一开始,院子里火鞭就跟着点上了,年的气息瞬间扑面而来。
当然,祭灶吃饺子是不可缺位的重头戏。这天从上午到下午,村子每个角落都唱响着剁肉馅的交响,起伏错落,悠远回荡......
从祭灶这天开始,人们忙碌的身影都在为年而舞动。赶集赶会买红纸、买香火、买吃喝再伴随送礼请客,再也办不齐的年事忙活到除夕。齐不齐一把泥,三十饺子一吃万事大吉。
祭灶,是春节开场的前奏,是人间五谷丰登的翘首,是喧腾大年来临的号角和锣鼓。
至此,年就急切地向人间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