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描/宴未晚
最近大家的朋友圈都被一首叫《苔》的小诗刷屏了。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先来看看这首小诗。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在阳光照不到的阴暗潮湿的地方,青苔旺盛地生长着,悄然创造出一片勃勃的生机。
那一抹绿意,一片春光,不是阳光赐予的,是它“自来”、自创的,是它自己生命中自然焕发出来的,是与生俱来的。
恰,正,正是的意思。这个“恰”字用的妙,一字道出苔藓毫不自惭、充满自信的人生态度。
青春,就是春天,大好的春光的意思。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里有一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的“青春”也是这个意思——大好的春光正好伴我回家乡。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一片盎然绿意自然吸引了作者的目光,细细看去,原来苔也是开花的,但是,好可怜啊,它的花竟像米粒一般细小,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呢。
然而就是这样的小花,不引人注目,更无人喝彩,却无声无息、不卑不亢地绽放了。
一个“学”字,道出小苔花的大境界——虽没有牡丹花那么大、那么美、那么艳丽,那么引人瞩目,但是它还是要开得执着、勇敢,努力、认真。
苔,是在与命运抗争。
其实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苔》,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些。
苔,是有生命的,就像牡丹有生命一样。
有生命就有生命本身赋予它的权利,就有绽放的资格,更有属于它的自己个性和品格,有自己生命的轨迹。
只要你勇于沿着自己的轨迹走下去,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这首《苔》一出,大家在感动之余,都很惊讶,这首小诗怎么这么好,怎么我就从来不知道?
其实这一类诗自古有之,叫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通过吟咏某一件事物,或表达作者的心声,或寄托美好的情感,或阐述人生的哲理,或抒发生活的情趣。
明白了什么是咏物诗,我们的脑子立刻就涌现出许多和《苔》一样的好、一样感人、励志,一样引人深思的好诗。
简直张口就来。
元朝王冕的《墨梅》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明朝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宋朝王安石的《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唐朝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都和《苔》太像了,诗人都是以独到的眼光,从吟咏一个不起眼的小小事物开始,生发出大大的人生感慨,或鼓舞与命运抗争、或赞颂坚强的品质,或表白自己的高洁,或抒发内心的情感等等。
唐诗里咏物诗更是不在少数,据统计,仅《全唐诗》已存的咏物诗就达6261首。
说起《苔》,我们必须说说它的作者,他就是清代诗人、散文家袁枚。
袁枚可是一个妙人。
袁枚号随园主人(其实他还有很多号,只不过这一个大家提到的最多),是清乾隆年间的进士,先后当过溧水、江宁、江浦、沭阳等地的县令,勤于政事,颇有名声。
但倡导"性灵说"、重视生活情趣的他,怎么能忍受这“樊笼”之苦,不到四十岁就告老还乡,应该说是不老就还乡了——就是这么任性。
他辞官后隐居在南京小仓山的随园(听他给自己园子起的名字,就知道他的性情了),吟诗作文,广收弟子,据说还有不少女弟子。
传世的著作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食单》等。他的散文《祭妹文》后世评论家评价很高,常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相提并论。
提到这几本著作朋友们是不是已经心领神会了,小学课本里收录了他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了了二十个字,就把一个调皮可爱、一分钟前还在放声高歌、一分钟后又绷嘴禁声的顽童跃然纸上。
我们中学课本里选入的《黄生借书说》也是他的大作,对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大家都记忆犹新吧。
您一定感叹:太熟悉了,原来《苔》是他写的呀。
就是他写的呀,大清国诗坛盟主,他的诗能不好吗?
纪晓岚的名声够大吧,当时就有"南袁北纪"之说。
这么多年我们很少关注他,还真是“深藏功与名”的典型人物啊。袁枚除了吟诗、作文,还爱好美食,写了一本食谱,叫《随园食单》,在这本书里作为资深吃货的袁同学,详细记述了自己四十余年美食经历中品尝过的三百余种南北菜肴、粥饭、点心的制作方法,更兼对美酒名茶的品评,实乃美食、养生的必读书目,真正是为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今天我们在吃栗子鸡、西湖醋鱼、鲜虾园子、酱猪蹄、山药煨羊肉等等美味的时候,千万别忘了袁同学的功劳,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菜品在他的《随园食单》里都有详细记述。
热爱美食的同学有时间可以一读,不习惯读文言文的,有现代汉语版,还有英德日各语种翻译版,最近好像还出了漫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