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封神演义中涉及到这部电影中的重要情节:
李靖老婆怀胎3年产下哪吒,太乙真人收哪吒为徒,哪吒学点本事后到处闯祸,包括抽了龙王三太子敖丙的筋,但这其中有很多都是另有冤情。李靖对哪吒是又爱又恨,后来认为哪吒不会悔改了,便帮着四海龙王大义灭亲,导致哪吒当着所有人的面削肉还母、剔骨还父,死后被太乙真人用莲花和藕重新塑造了一副身子。
电影剧本改造后:
变化一:
增多了哪吒母亲的戏份,突出女人的地位,博得广大观众的心。这部片子中,殷十娘这个人物要比李靖饱满的多。她身为女人,却十分暴躁,口无遮拦,很接地气。生下哪吒后,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对哪吒十分温柔、有耐心。这样的变化会让观众打心里接受这位女性角色。
她主张让孩子开心地活,只有三年的人间生活,干嘛要忍辱负重呢?但在听完李靖阐述完观点之后,并没有添乱,而是尊重丈夫的做法,让观众很难不喜欢上这位母亲的形象。
变化二:
增加敖丙的戏份,直接上升为哪吒的对立面,既是朋友,又是敌人。提升了他的能力,在与哪吒的对决中,不是神话战斗中一边倒的局势。同时,颠覆了龙族在神话中的地位,第一神兽被改为镇压天牢的妖怪。使得敖丙肩负起了改变家族命运的重担,迫使他与哪吒对抗。
这个角色的成功之处在于,作品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反派,他反得让人揪心,黑得让人信服。以至于最后洗白时也十分自然,没有强加于角色任何不符合人设的情节。
变化三:
哪吒的作死,变成难以逃脱的宿命。神话中,哪吒是一步步把自己作死的,而电影中则直接安排了一场宿命的降临。这个好处就是可以让观众直接明白这是一场与宿命抗争的故事,而不是毫无目的地区看一部奇异少年的作死史。让观众了解人物的命运,以上帝的姿态来看人物是如何挣脱命运的枷锁,这样会更能点燃观众的兴趣点。
变化四:
让剧情更加立体,增加人物关系的深度。敖丙继承了龙族使命,影射了申公豹夺取十二金仙位置的野心;哪吒代表了李靖一家的正义,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示了太乙真人及道家的思想。
两条立体的线索相互交叉、碰撞,这相比于神话中前期单一的情节饱满得多。当然,封神演义后期也加入了通天教主这一反派体系,但电影只是选取了封神演义中一小部分情节,所以让黑暗面丰富起来也是一大改造工程。正邪实力对等,电影才有的看。
要有一个贯穿故事的金句
面对一眼看穿的人生,你到底想怎样活?选择平凡安逸,被人一直当成异类。还是打破魔咒,为他人献身,让众人记住自己?
“你是谁,只有自己说了才算!”
我不想多说这样的人生观如何,我只是想说剧本,原创也好,改编也好,找出一个能贯穿全文的金句,这个金句也可以看成是整部故事的主题思想,一切情节的源泉。
打预防针是好莱坞惯用的手法
什么是打预防针呢?在故事高潮部分,主角会在困境中凭借一样不经意间学会的小本事翻盘。
哪吒的预防针是什么?障眼法。太乙真人随便传述一个口诀,哪吒为了打发无聊时间,练成了。这一段看似和主要线索没多大关系。但是,这是预防针。等敖丙要用大冰块砸毁陈塘时,障眼法管用了。这个影视手法在好莱坞几乎每部英雄题材的大片中都会有。
英雄体系就是让边缘人物拯救世界
美国火了漫威宇宙,我们终于发现自己这边还有神仙体系。但是神仙们都太过于完美,离观众的距离太遥远。那么,想让电影成功,角色就必须走上一条边缘人的路线。
边缘人什么路线?因为自身的缺陷,导致被人群疏远。因为不被人理解,就产生了很多误会。这时主角需要一个同样边缘人做朋友,他们一起成长,一起抵抗命运,但最终,他们却要手足相残。最后,主角会被人们接受,被捧为英雄,可是只有他自己知道,这背后的代价有多惨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