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老师为了让幼儿更好的完成预订的目标而设置一些奖励,所谓奖励无非就是幼儿喜欢的且平日里不容易得到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下,这些奖励能对幼儿的行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就像故事中所说的,有时候这些方式也可能导致积极性误区。
什么是积极性误区呢?用俗语说也就是人们经常会犯的,与预期的积极性促进相违背的一些问题,再明确一点就是设置的奖励过惩罚起到的相反作用。其实这种在我们生活中也经常出现,比如家长为了让幼儿早点完成家庭作业,承诺若是提前完成就奖励一个玩具,结果幼儿写作业的速度倒是增加了不少,但是正确率却直线下降……这其实说明一个道理,有时候奖励与惩罚也应该立足于现实情况,若是这位家长仔细观察幼儿每天完成作业时的状态,知道幼儿中途偷懒精力不集中的时间,再按这个给幼儿设置时间点,那样会不会减少积极性误区呢?
第一驱动力是生理需求,第二驱动力是上文中所说的外界的奖励,那么第三驱动力到底是什么呢?第三驱动力简而言之就是内外的欲望。有时候一味地要求别人去完成某个目标还不如想想怎样去勾起他内在的欲望,让他主动的去接受,主动的去完成,相信一旦有了欲望,事情的进展程度会高很多。就跟家长和老师让孩子考大学一样,若是不能勾起学生的内外欲望,一味地去填充学生的大脑,很有可能让学生产生厌学弃学的心态,最终结果肯定让家长和老师们大失所望,其实一味地灌输还不如找到好方法去引导幼儿产生兴趣,从而找到内外驱动力,这样子还能高效的完成某个目标。
人类是群居动物,人们在做一个举动时,往往会收到周围事件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可以称为外在刺激源。在生活中外界刺激很容易被人利用,比如在学习中找一个比自己学习成绩略高一点的,认真努力学习,同时也会让自己多一点对对方的关注,当对方更加努力时,自己也会加倍努力。争取下次能够超过他。
生活中这种积极的竞争很重要,我们应该合理利用这些让自己更有向上的动力。但能够持久激励自己的方法,不是靠外在的奖励和惩罚,而是来源于自己的内心,当你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向,并且身边的所有乃至世界,因为你的言行变得更好了一点时,你的热情也将会最大限度被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