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自小上学前班开始,耳濡目染的认知到读书好,要多读书。
可好在哪里?
现在我感觉这简单的一句提问,却是一个大命题。
对于这个大命题的回答我觉得没有点读书的基础,是无法有真切体会答案的。
小时候,父母、老师、甚至所有人都说“好好读书,书读好了以后才会有出息,读书能改变命运,能为家里争光,为家乡争光,学习好老师才喜欢”等等之类的话。
回头想想······这只是个笼统地概括。
一方面,并不能让大部分小小年龄的孩子从内心深处真真切切的理解到读书的重要意义。
另一方面,那个年代家里虽说不上多不富裕,可基本都能吃饱穿暖,人类再怎么是万物灵长,可本质上还是“动物”没了生存上的压力,多数人在上学时也知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然却无法领会这些字组合起来的价值。
或许说是没有读书的天赋吧!毕竟有句俗话说“老师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嘛。”
【二】
长大后我们对读书又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多读书可以扩展眼界、沉淀智慧、丰富精神等等。
当然这样的说法也是笼统的,不持之以恒下去空指望坚持那十天半月想要达到这个境界,这也是不可能的。
记得我在刚学着看书的时候,有时看到些作者说“一两天看一本,几个小时看一本,一年看几百本,说最幸福的的事就是风景秀丽的地方和一本书度过。”
听网上名家的音频,所有的名人都表达意思说“人活一辈子一定要多读书、多读书、多读书。”
等等,每当看到诸如此类的话,心里一方面对这些人是尊敬佩服,一方面又不能理解?感觉读书是一件很耗费时间且无聊的事。
【三】
一次偶遇网上的推荐序我认识了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我感觉他是一个让人既感且佩的人。
我这几天没事就爱听一个栏目采访俞敏洪老师创业经历的音频,我感觉他的话里面重复次数最多的就是读书两个字。
一直没觉得如何,人家本身就是搞教育的,读书多会读书很正常。
直到今天下午在听时,听他讲说自己前几天看了一本书哭了好几次,这句话不知怎么就引起了我的深思。
思索后觉得这句话之所以会引起我深思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这两天正在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第一册,第二个原因是俞敏洪老师的创业经历也是诉诸种种不易。
《平凡的世界》这本名著大作我早有耳闻,但我似乎之前对能称得上名著大作的书有些抵触,潜意识感觉自己看了也白看又看不懂。
前天,我怀揣着有些忐忑的心情,找到这本书第一册看了起来,难以想象一看我竟然迷上了没日没夜的看一有时间就想翻翻,第一册总页数是3604页,两天时间现在我已看到2438页。
对自己有这样的耐力既感到惊讶又感到高兴,惊讶的是自己对名著也能有如此的耐力投入,高兴的是感觉心中一直对名著大作的那种敬畏的心结似乎逐渐松动了。
别的不提,既然喜欢读书,说起来连中国的四大名著都没通读过,那岂不是个笑话了。
【四】
一本书能让堂堂新东方的创始人哭几遍。
这个时候我猛然醒悟,为什么说读书能扩展眼界、沉淀智慧、丰富精神了。
因为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但总的来说都逃脱不了生死的宿命人生经历几乎也大同小异。
很多好书作者写的不外乎人生经历、奋斗史、人生经验感悟。
格式往往大同小异都是由穷苦到美好,由最初不易到后来游刃有余,按着时间、空间、故事脉络等方式层层递进。
想想看这不就是大多人所经历的一生吗嘛。
区别就是作者都成功了,书中虚构的人物结果就像是大多数人的一生一样复杂多变,有苦有甜。
书中的很多前人沉淀的智慧与人生经验,虽然我们当下不一定用得着,但多看看需用时才不至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当感觉生活着没动力无聊的时候,拿本书看看那些比你还生活不易的人,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充点能。
我感觉这就是读书本质的意义了吧,瞧一瞧,多么简单的答案呀!
怪不得所有学识有一定境界的人几乎都说,最宏大的智慧往往就在我们身边,在于自然呀!
【五】
阅读一本好书就等于和作者跨时间空间进行的一场对话,阅读好书就感觉像和面对面听作者讲故事一样。
虽然《平凡的世界》我还没看完,可一页页翻着阅读着书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穷苦平凡朴实的故事,让我心中有一种相比于那个时代,我们现在的生活质量好了不知几十倍,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有什么挫折是过不去的呢。
想开这一层,顿时感觉内心又空明了不少,这也正是我看书所想要追求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