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out further ado, here we go.
1. 《好兆头》
要是哪天你突然在马路上撞到个从地下钻出来的喇嘛,家里的电门也无论如何都修不好的话,说不定世界末日就要到了。事情的起因,或者说,这个世界之所以被拯救了,都是因为多年前一场不靠谱的眼神交流。如果拍成电影,《超新约百科全书》那种风格会很适合本书。一面是一堆来自敌对阵营关系却好似黑白无常那种天使+堕(得不太彻底的)天使搭档(或者是“舅男”里毛熊和甜哼那样的组合),一面是气候规矩到不正常的英国小镇里被人类养大的地狱之子,中间还夹着南腔北调的巫女和巫女猎人们,怎么看都觉得这个世界怕是在劫难逃了(泰勒先生被这些人气得连抗议信都写不顺溜)。结果呢,除了大家似乎都丢了一天的记忆、亚当被禁止跑出树篱之外,一切看上去都好着呢。
2. 《鬼妈妈》
小朋友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别人家的饭好吃东西好玩,爸爸妈妈也比自己的和善有意思。给你个纽扣眼睛长长指甲,要什么给什么的新妈妈,你换吗?尼尔盖曼用黏土动画一样的画风,告诉了小朋友们一个朴素的真理:妈,还是原配的好。还没看同名电影,不过觉得盖曼跟蒂姆伯顿还真是搭呢。
3. 《坟场之书》
你班上有写的一笔好字(印刷体那么好),通晓历史(主要是细节),又存在感微弱(长什么样子来着)的孩子吗?或许跟踪ta回家不是个好主意(还是棒极了的主意呢?)跟《车道尽头的海洋》一样,来自不同世界的少年并没有突破万难终于牵手,他们一个失了记忆,一个告别了曾经熟知的地方(伯蒂走出坟场(不是穿门而过),车道尽头的小女巫消失在了疗伤的海洋里(似乎是这样吧))。既有幻想,又不粉饰太平,虽不是happily everafter,还是很温暖。
4. 《美国众神》
“宗教本身就是一种隐喻:神明是梦想,是希望,是女人,是讽刺家,是父亲,是城市,……其唯一事业就是让你的球队、军队、生意、或者婚姻,……获得成功、胜利、兴旺、完美。”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正沿着半山倾斜的街道走下来,街边铺子门口摆着小小的神龛,不及小腿肚高,里头香灰满到扑出来。有时还摆着些鲜果之类的吃食当做供奉,不知是不是特殊日子才有。现代世界,古代的神。离了就活不了的手机,大约算得上新神祇?那小小的神龛会不会对经过他门口的手机放射出我们看不到的不友好光线。下次打雷的时候是不是该注意一下乌云里一闪而过的光亮,那许是有着犬类性格的雷鸟在加速飞行呢。
5. 《东食西渐》
前半部是西洋镜一样的“过去100来年里老外眼中的中国菜”:从引用的文献来看,(少数)看中餐顺眼的觉得这种吃食品种丰富物美价廉,就是大蒜放得太多,看不惯的自然是“中国人猫狗死猪什么都吃,卫生状况成疑”,有人还会得出“因为佛教不杀生的教义,所以中国人很少吃猪肉,再加上印度的影响,所以牛肉吃的也少”这种结论。后一半是中餐在海外传播的历史,与华人在西方世界的地位与形象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显得学术了许多。努力回想一下,似乎没在伦敦唐人街饭店的菜牌上见过“杂碎”这道菜,或许是中国人不太留言这种老外最爱的菜式吧。译者大概不太熟悉广东人名的罗马拼音,有不少人名译得有点不伦不类。
6. 《爱沙尼亚九日慢行》
因为之前接连看了梨木香步的几本小说,都是在细微处有闪光的那种文字,仿佛带着草木香似的,看到她出了游记,忍不住好奇地收了。作者果然是那种自然主义,喜爱植物和鸟类观赏的“森系”人士,九天的爱沙尼亚行程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了下来。不光是泛舟波罗的海、参观地下古民居这种游览项目,还有同行旅伴的琐碎趣事(作家大概都会偷偷观察人的吧),以及偶然入住了疑似闹鬼的古老旅社这种意外事件,也都成了游记的一部分。说的每个月份对应风格的果冻那里,觉得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的东西哎。
7. 《索拉里斯星》
有史诗感,带点哲学意味的科幻故事,繁复的描述,应该是最大特色之一吧,然而并不太对我的胃口,看得很拗口。比起后半部分对胶质大洋的迷幻创造力一波又一波的描写,我还是更喜欢悬疑的部分。啊,如此脆弱的爱情,如此脆弱的人性(自我陶醉脸)。总之,我还是少看长篇科幻的好。
8. 《华莱士人鱼》
起初还以为这是个《达芬奇密码》那一类“引经据典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故事,结果人鱼真的出现了,于是才发现原来是科幻类。“魔音”那一节塑造出的微诡异的气氛,很快就被“合理的科学解释”打破了。然而人类进化课没讲多久,人鱼的生理卫生讲座会让你意识到,嗯果然是岛国的作者呢。整体来说是脑洞开得可以让人接受的小说,虽说原创性似乎差了那么一点点。被雌性人鱼融合进身体里的雄性,不知怎么总想到《感官世界》呢。
9. 《谜情书》
一个狗血的四角恋故事,代孕的部分(天真男青年版本)让人想到《半生缘》。整个架构有种很眼熟的感觉,大概是那种“战争动荡年代的儿女情长”的背景吧,然而这个二战的时代感有有点可有可无。总之就是,看来柔弱的小白花,生命力才是最顽强的⋯⋯
10. 《易碎品》
喜欢尼尔·盖曼写幽暗不见光的故事,像是带着新坟土的湿凉。各个世界之间没有阻隔,自己打开的木门后只能看到指引的白面孔,走进去,不知会进入什么传说。女孩梦中的交媾的女巫和狮子,是否见证过教授死于事故、不成人形的兄弟;挪威语生疏了的怪力山鬼,还能不能顺利爱上过路的农夫;活人世界不可言传的可怕日常生活,少爷不知卖出去了没有。天啊这个人的脑洞里到底还能挖出多少有趣的故事。
11. 《今夜不宜犯罪》
雪夜、藏尸、交换杀人、不靠谱侦探和他的同伴们,还以为是个平平无奇一目了然的案子而已,结果转折来得如此出乎意料。不要被前半部的插科打诨骗了,以为搞笑才是本书的主旨(虽然几乎每个角色都很逗比就对了⋯⋯)表演人格的委托人之类的人设都一如既往地有日漫既视感。那个飙车狂的出现,倒是小伏笔之一。人名梗的话,更像是一种恶趣味吧⋯⋯
12. 《钢笔教科书》
“有图有真相”的钢笔入门科普书。人家只是看看,不会入坑的嗯(语气坚决
13. 《塔の断章》
跟《成人式》比起来,这一本似乎没有那么“万万没想到”。作者对主要人物的提示给得很明显,不过最后一节还是会有“纳尼?!”的效果。还是要说,岛国人民的姓名梗,真是怎么也玩不完啊。(于是在不剧透的前提下,就只能写到这儿了呢。)
14. 《抚顺故事集》
一个七十年代出生的东北汉子作者,描绘的也多是抚顺小城里的亲戚朋友、过时风光,然而读起来常有看到了柔和细致的南方人事的错觉。其中一篇提到早年“我”那苍白又不太擅长融入群体的文学青年形象,倒是很能和这种风格对上号。废弃的水塔,传说中流氓出入的杨树林,与母亲关系一度恶劣却不介意“我”在裤裆撒尿的爷爷,被气出暗红脸的姥爷吃了无数草参才将那颜色逼到只剩鼻尖上一点——讲的都是很寻常很生活化的往事,就像翻旧影集的时候会有人指着照片说“那个谁谁谁啊⋯⋯”很动人的一本书。
15. 《布莱森英语简史》
一本给非专业人士科普英语相关语言知识的趣味小书。书的内容显得有点头重脚轻,前半部分显得生动的多,后半部分则有罗列知识点的嫌疑(还有好几处校对错误),至于写到中文相关内容的时候更是觉得“作者你是在哪里捡来的洋泾浜中文excuse me?”小知识点还是挺有趣的,譬如英文的回文(a man,a plan, a canal. Panama!)和anagram(mother-in-law=woman Hitler)等等。
16. 《二十一个故事》
有点让人想到《天使埃斯梅拉达》那种风格的短篇小说集,不过格雷厄姆写的故事显得“有头有尾”一些。故事的基调都是严肃的,有余韵的那些,也都有种不吉利的暗示,像是被热病蚊子亲吻过的脚踝(虽然脚踝的主人终于通过非常手段将自己从绝望的悬崖边上拉回来了那么一点点)踏上归乡之路。那种冷静的、画外音般的叙述风格,说不上来是把无助、消极和沮丧变得更客观了,还是反倒显得更严重了。有很多死亡:被灵魂抛弃的喋喋不休的老人的肉体、黑暗中被恐惧(来自双胞胎兄弟的触摸)攫获猝死的小男孩、讲完疑似死亡经历话音刚落就像节肢动物般缩着死去的某人之子,开篇那座莫名被拆毁的住宅大约是最莫名的“受害者”了。
17. 《花花饭》
“世界奇妙物语”风的几个故事,离奇之后是或好笑或温暖或无奈或释然的结局。红灯区里等待弟弟讯息的南国少女,要靠蝴蝶的讯息来下定决心;有着“三牙签章鱼烧”生活的不着调叔叔往生了也还是死性不改,凑不齐三个女人就不肯发动灵车(权太脸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啦);那个在smiley face底下藏着恶毒老妇脸的奇怪生物,根本是个生物体XX器吧⋯⋯
18. 《柳林风声》
一个会让小朋友听得津津有味的可爱故事。透过河鼠与鼹鼠、獾先生、小刺猬和小田鼠们,以及像二师兄一样记吃不记打的蟾蜍(续1s⋯⋯)先生的动物脸,仿佛看到了打打闹闹的皮平和梅里、(假装)板着脸的灰袍甘道夫、在生日宴上隐身消失的比尔博和满地乱跑的红脸卷毛小hobbits的形象。被航海鼠海勾起的河向往远方的心不知道还会不会再次痒起来,“再不听话,獾先生就把你捉走”的威胁至今对小黄鼠狼仍屡试不爽,蟾蜍先生现在又狂热地投入到什么爱好中了呢?
19. 《虚像小丑》
(一面看一面觉得:果然还是柴崎妹子的内海薰跟福山叔更搭呢。)案子都比较弱,不过是为了让伽利略参与进来才塞进去的“科学解谜”元素。最后的《演技》大概是最莫名其妙的一篇了吧,被害人死的也真是不值……
20-22. 《推理要在晚餐后》(1-3)
《推理要在晚餐后》:高喊着“开除你开除你开除你开除你开除你我要开除你”的(人前假装平民)大小姐丽子与“这都不明白,大小姐你是白痴吗”的毒舌抖S管家影山的破案日常。对大小姐的描写充满了其实跟银色Jaguar小开警部一样的“古早英俊”画风,娱乐性多过推理逻辑性。大概都是配合剧集一起食用的吧(囧子的kubikubikubikubi历历在目⋯⋯)
《推理要在晚餐后2》:吐槽来得更猛烈,案子变得更弱了的一本。
《推理要在晚餐后3》:事到如今,我也只是为了看影山的毒舌和大小姐表情崩裂时的内心戏而已⋯⋯(影山你那是表白吗
23. 《禁忌魔术》
伽利略系列的短篇,基本都属于想随便看点什么的时候可以抓来刷一下的轻松文。这本可看度还可以,最末一篇是日剧一季终章里喜欢有的那种“升华”故事,然而我不太喜欢明明是轻小说缺硬要拔高内涵的这种刻意感⋯⋯主要想吐槽的是,那个因为知道台湾有“送钟=送终”禁忌,于是就破了案子的解释,都是什么鬼⋯⋯
24. 《诗人》
一本美式“nosing around的业余侦探”(记者是其中的常见职业,下一位大概就是作家了)参与到案件侦破过程中,经过必不可少的美女艳遇和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终于让真相水落石出的故事——然而这是一本并不显得千篇一律,情节挺紧凑也挺好看的不费脑故事。就是说,它挺像典型的好莱坞侦探片的,尤其是加进了FBI、恋童癖地下网络、连环杀手之类的元素之后。用虐杀案引出警察,并以警察为最终猎杀对象的连环杀人犯,加上其M.O.中的爱伦·坡诗句,很难不让人想到“犯罪心理”之类的剧集(当然,这本书出现的要更早),最后关头的大逆转和结尾留下的疑团也更像是某季开头时给season finale的幕后黑手埋下的伏笔了⋯⋯
25. 《自由》
有点肥皂剧感的“(特权阶层)理想主义者一家一路不踩闸的下坡人生(但最后还是救赎于一场略带戏剧化的和解,于是这场过山车的抛物线移动轨迹以x轴为对称轴,上下颠倒了个儿)”。因为《自由》也是一个家庭变迁的写照,忍不住和去年读的Stoner做比较,结论大概是这本“新经典”在打动人的程度上略欠一些,again,大概还是因为三角恋婚外恋家庭伦理小剧场这些肥皂剧感的设置。开头和结尾对于帕蒂那令人难以拒绝的“友好邻居”特质的描写呼应得很好,让人很难不喜欢上这个在某方面始终显得有些笨拙前篮球运动员。“夏天是陈年的自怜和好胜又涌进她体内的日子。⋯⋯她是如此依赖女儿,以至于她非常小心地防止自己做过头,防止自己的需要淹没了女儿。杰西卡是条工作犬,不是像乔伊那样的展示犬。”
26. Cards on the Table
破案的关键是:牌品如人品。这本的设定很有趣,受害人将“四侦探”和“四犯人”凑成了两桌麻将,啊不是,两桌桥牌,结果原本想看热闹的人自己变成了被人围观的尸体。随后的走访打听中,波罗的篇幅占的并不大,提的问题也一如既往地似乎没什么用处,然而能在最后关头派上大用场。侦探小说女作家和她恼人的丹麦侦探好比阿婆与波罗,最后真凶的“三连跳”也很出乎意料(我见犹怜的小白花呀啧啧)。军人先生的结语真是不错:“Let's stab him, Rhoda, and see if his ghost can come back and find out who did it.”
27. 《英国农民工小像》
像是一部闹腾又不怎么讲究的公路片子。来自非洲的中国的波兰的乌克兰的劳工,从摘草莓营地的一场混战开始,状况百出地在英国大地上各谋生路。情节的发展非常随性,一下子在鸡棚里踩着鸡屎捉活鸡,一下子就有人掉了根手指头引发大罢工;一下子在养老院里甜言蜜语准备交换体液,一下子就火警大作鸡飞狗跳。讲故事的不光有一二三四五个外国人,还有一条叫“狗”的狗“我是狗我是狗我是奔跑的狗主人摸我我好开心”这样不带标点的插话。喜欢英式电影那种乱七八糟的黑色幽默感的人大概会觉得很有类似的bgm感。
28. 《失物之书》
纳尼亚与未经粉饰过的格林童话,外加一点爱丽丝元素的混搭,那个穿过树洞才能看到的世界,很难说是不是深度昏迷的人在脑中打开的异次元空间。跟“叛逆期小男孩打怪历险通过指环王设定般的试炼后,最终战胜诱惑找到爱与勇气”这样的主线故事比起来,几个“XX讲的第X个(被扭曲过的童话)故事”倒是更得我心。初代兽交爱好者小红帽打造出了成功的狼人制造流水线,身材像穿着蛋黄酱外套的米其林轮胎人的白雪公主对七个小矮人进行着从肉体到心灵的碾压,睡美人的墙上挂着的是英俊骑士的同性爱人,那个想把自己变成人头马的女猎人,你是不是太好骗了点⋯⋯
29. 《哪啊哪啊神去村》
“人与自然”主题的轻松故事。跟写编字典的小说里有很多出版印刷的琐碎细节一样,这本书的就是各种砍树。跟林业相关的部分略无趣,写神去村(不合常理)的村民(和狗)倒是很有喜感。48年大祭祀的一节很有画面感,一群神经病一样的汉子骑着巨木从山顶冲下来(像喷溅而出的呕吐物似的),打头俩人手里还握着木头刻成的丁丁状把手⋯⋯“蛇哪啊,扭啊扭啊。兔子哪啊,蹦啊蹦啊。神去的神明哪,来啊来啊,哪啊哪啊,嘿哪,哪啊哪啊,嘿哪。”这种曲子,祭祀的是什么奇奇怪怪的东西啦。提到神隐的时候难免会想到《厌魅》,那一红一白的两个美女山神加上不为外人所知的小山村,难道不是三津田信三的好素材吗⋯⋯
30.《啟航吧!編舟計畫》
“辞典是一艘横渡文字大海的船。人们搭上辞典之舟,搜集浮在黑暗海面上的微小光芒,以便用更精准的词汇将心里所想的传达出去。如果没有辞典,我们就只能茫然不知所措地停在文字大海上。”像账簿一样记叙了用十五年编一本辞典的故事。“认真”先生那封词不达意的情书,恰好也是十五页呢。总觉得岛国人民对于细节的变态追求,大概在编字典这件事上,能体现得淋漓尽致吧⋯⋯
31. 《孤独小说家》
“入戏”比较慢,读过半程才能尝出滋味的一本,读完倒是蛮舒服的,像是喝了碗热乎乎的粥的熨帖感。书里说男主的亡妻形容他的文字“虽然不善于一锤定音,但那些毫不费劲的轻描淡写的话语中,却总有一种动人的力量”,大概就是这个故事的风格了。有点软弱,事业也算不上成功的中年作家与小学生儿子的日常。早饭的菜式,超市里见到的多彩食材,一不小心偷看到的十一岁少年的初吻,相亲对象暧昧地说着“或许是同一只蚊子叮了我们两个”——都是很有爱的细节。
32. 《溶於雾中》
一句话:都是选美的错。到了聚光灯底下的人,是没有秘密可言的。就跟后妈问魔镜“谁是世上最美的女人”,结果答案是别人一样,“比比谁更美”的杀伤力可比桃子大多了。不过那个“没有结婚或同居经验”的评比标准还真是⋯⋯然而作者对女性的描写,为什么又有几分少妇白洁的意思(咦我在说什么)。三角循环的杀人设置挺妙的,不过觉得在操作细节上稍嫌勉强啊,譬如“骗对方吃下安眠药”之类的。最后的自白很好,选美变成了选丑呢。
33.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
这本书的高分充分说明了刷好评的重要性。除了丧妻男子在锅碗瓢盆间疗伤(心理上的,因为双手被切/了无数次),并从厨艺白痴锻炼成可以宴客的水平这个故事外,另外两个主人公——无爱婚姻里身心俱疲的菲律宾裔家庭主妇和被老年痴呆的母亲折磨得憔悴不堪的土耳其妇女——其实告诉我们的是,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也并没有什么卵用。并且,作为一本名字里有“厨房”的书,它看起来一点也不好吃。
34. 《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
喜欢《本店招牌菜》那种风格的话,这本很可以一读,用了希区柯克的名头,大约是因为里头的故事的情节走向,跟希区柯克当每集的"presenter"那部同名剧集几乎一模一样吧(不过在我印象里,似乎两者并没有完全一致的故事,没仔细看这一本的作者,所以说不准)。总之,没场外遇都危险,每个plot背后都可能有第二重、第三重的plot,貌合神离的夫妇(甚至看上去相安无事的夫妇)肚子里都藏着一把暴雨梨花针,每一场布给别人的局,最后都可能夹住自己的脚。所以呀,荒山野地不要随便去,陌生人的提议也不要随便听。地球很危险。
35. 《四季·春》
神一般的天才少女的萝莉岁月,当做《全部成为F》的番外看的。没什么推理成分,只有人格分裂成了习惯的兄妹俩,而且还有个被重复使用的人名,不过看上几节习惯了就很快能分出几个不同的“我”了。四季这种无敌人设,还真是略玛丽苏啊,以及幼年款萌绘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