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开会讨论新广告的售卖、审核、定价问题。结果是除了**,其余都说是第一次听说过这个广告形式。尽管之前我们专门找**开过一次会,另在年初**小组讨论上也说过,而**对于**选择性忽略了。
一场旷日持久的多方会议,信息量不会小。信息越多,问题越多。如果传递的人做不到因人而异,有效拆解,最后听到的人只会选择自己愿意听的,甚至是,能听得明白的。
即刻APP很棒,他们的特色描述里有一条,“智能过滤信息噪音”。但是我想说,人们很难从噪声中分辨出有用的信号,系统并不能通过定制来提高信息的分辨与理解力,共享的加速甚至有可能是负面的。至于大热的知识付费,那也是买了点剁碎了的信息沫子罢了,跟个人掌握知识没有半毛钱关系。
信息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处理信息和分辨信息的速度。…… 面对“过量的信息”时,我们会本能地进行筛选,选出喜欢的,忽略其他的,与同道中人为友,与意见相左之人为敌。
如果结论是相对恒定的,那过程中需要沟通、验证的内容越多,信息负荷就会越重。
为了避免信息量超负荷,我们天然的开启防御机制,坚持自己“已接收”、“我赞同”的部分,屏蔽掉其他内容,尽管非常重要。
所以我会建议产品经理在问题沟通上除了保证信息的全面性,也要保证与之匹配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简单说就是嚼碎了喂给你的听众或读者。太阳底下无新事,反刍自古就存在。
参考书目:
《信号与噪声》
[美] 纳特·西尔弗 著 胡晓姣 / 张新 / 朱辰辰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