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调查研究资料来自网络,仅供参考了解:
Freakonomics里讲了美国教育部一个大型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叫ECLS(Early childhood longitudinal study)。这个研究跟踪了两万多个全美国随机挑选的孩子,记录他们从幼儿园到五年级的学业成绩,并搜集孩子们的其他资料:种族、性别、家庭结构、家长社会经济地位、父母教育程度等。研究甚至访问了家长及教师,记录了许多平时难以得到的数据:父母是否打孩子(及频率)、父母是否带孩子去图书馆或博物馆、孩子平时看多少电视等。
统计研究者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孩子们哪些参数与其学习成绩有相关关系。注意:回归方法只能显示相关,但并不能证实因果。教育研究人员则根据这些相关结论,结合田野调查,来推断出因果关系。
以下8个因素与孩子学习成绩有强烈相关:
父母教育程度高(正相关)
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正相关)
母亲在生育孩子时已超过30岁(正相关)
孩子出生体重低(负相关)
父母在家讲英语(正相关)
孩子是收养的(负相关)
父母参加PTA家长教师联合会(正相关)
孩子家里有很多书(正相关)
以下8个因素和孩子成绩完全没有关系:
孩子家庭完整,非单身父母
父母最近搬去一个比较好的街区
母亲在孩子出生后至上幼儿园前是全职妈妈
孩子上Head Start(低收入家庭服务学校)
孩子经常挨打
孩子经常看电视
孩子父母每天跟他阅读
在强烈正相关的因素里,母亲生育孩子时超过30岁明显有效,但如果母亲是第二个孩子在30岁之后生育就没有用了。这表明晚育的母亲更愿意投资于自己的学业与事业,有更好的条件与意愿照顾小孩。父母在家讲英语这点,在美国则跟教育程度相关。不会讲英语的一般为教育程度低的低收入移民。在中国可以约莫等同于“父母在家讲普通话”。
在负相关的因素里,孩子出生体重低很重要,一般这指的是营养不良的早产儿,和家长的收入程度有较大关系。而收养的孩子成绩普遍不好,则表明基因对于智力的很大决定因素。抛弃孩子的生父母一般教育程度及收入也不够高。
完全没关系的因素里,单亲家庭、学区房、打孩子、看电视、全职妈妈、夜间阅读,统统对成绩不起作用。所有焦虑的父母完全可以松口气。这些只是你所做的事情,而不是你作为怎样的人。
作者指出,生父母教育程度及社会经济地位对孩子成绩起了决定性作用,这些因素已经在孩子出生前形成。而育儿方式并无法起得太大作用。你是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你的孩子也就是怎样的人。
这段资料是我高中同学桃子从网络摘录的。她现居德国,目前为二胎全职妈妈,对于两个孩子的教育正走在思考和实践的路上。她对这段资料的点评是——“多少有些宿命论,所以推孩子不如推自己。”
我比较赞同她的观点。国内太多家长全心全意为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操劳服务,却忘了自身的成长发展,最终结果不见得如愿,甚至可能会有一些令人费解或悲哀的事情发生……。怎样做到适时恰当的服务和陪伴孩子成长,同时也能兼顾自己的学习成长,为孩子做出榜样引领,这也是我目前需要攻克并知行合一的重难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