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译文】
遥望淮河,边境已被莽莽荒草覆盖。(北伐的)征尘已暗淡,秋风劲吹,边地静悄无声。(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遥想当年靖康之变,大概是天意,非人力所能挽回。洙泗河上,礼乐之地,如今充满了臊腥味。对岸尽是金人的毡帐,落日下牛羊回栏,哨所纵横密布。看金国有名望的诸侯在晚上打猎,骑兵的火把将河川照得通明。笳鼓的悲鸣声,令(南宋)使臣心惊。
可叹(我)腰间之箭、匣中之剑,空自落满了尘埃,被虫所蛀蚀,(至今)竟一事无成!时光易逝,空怀壮志,一年又要过去了。望不见汴京城,而朝廷正主张礼乐怀柔的政策,熄灭烽燧,罢兵休战。驾冠车的议和使节不绝于途,竟没感到难为情!听说沦陷区的中原父老,常常翘首南望皇上的仪仗归来。(沦陷区的情形)使得任何一个(淮河南岸的)行人到了这里,都会义愤填膺,泪飞如雨。
【赏析】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头一年,元帅张浚带兵北伐,在今安徽宿县符离集战败,主和派得势,急于向金人求和。当时张孝祥任建康(今南京)留守。张浚召集抗金义士于建康,打算上书孝宗,反对议和。在张浚的宴客席上,张孝祥即席赋此词,张浚深受感动,立即罢席而起,入宫求见孝宗。词里描写了北国失地残破荒凉的景象和敌人铁骑骄纵横行的场景,揭露了主和派的种种丑行,抒发了词人忠愤填胸的爱国情怀。
上片描写南宋边境及金兵活动。“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边境上一片残败。“莽然平”三字概括出汴京的萧条荒芜之貌。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这依旧写边境上的景象。征尘暗淡,秋风劲吹,不见北伐之军,敌军却在边塞上悄然酝酿着南进的战役。
“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词人慨叹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是天命而非人力所致,这实际上是一种无能为力的沉重叹息。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文化礼仪之地如今也为金人占领,词人怎能不感到痛苦和愤慨?
从“隔水毡乡”直到末句,写隔岸金兵的活动。在金朝统治下,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金人灭宋之心仍旧未死,他们在军务上严加防备,处处都是哨所。
下片抒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词人诉说南宋爱国志士的遭遇,空怀利器,却报国无门。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此三句感叹岁华飘零,透露出英雄老去的悲哀。
“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这几句词人直将笔锋指向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小朝廷不思发兵收复中原故国,却安于现状,急于投降请和。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他们年年盼望王师南来,早日收复失地。“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三句,更沉痛地抒发了词人的一腔忠愤。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这首词道:“淋漓通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作者简介】
张孝祥(1132—1170),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人。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后因事触秦桧,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是年夏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三十八岁。其词风早期清丽婉约,南渡后转为慷慨激昂,多抒发爱国思想。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