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第一次自己动手刷鞋子,洗袜子,却笨手笨脚用掉了半桶洗衣液,不仅鞋袜没洗干净,反倒把自己身上、头上弄得白一块黑一块,整得活像只大熊猫。
妈妈忍无可忍之下,将孩子推到一边,替孩子洗涮,以后不许孩子插手此事,只求把学习搞上去就成。
周末在表弟家发生的一幕,更让我的心沉痛好几天。表弟家有个“人来疯”的宝贝儿子,看到妈妈在忙前忙后招待客人,他感到很好奇,于是也过来凑热闹。
一会儿帮着拿茶杯,一会儿帮着递茶壶,却冷不丁“砰”地一声巨响,把表弟心爱的宝贝茶壶掉在地上摔得粉碎。结果好心办成坏事,最终引发一场“海啸”:你这个熊孩子,手怎么这么痒痒,跟你说了多少遍不准动,你就是任性,快写作业去,小小年纪,不好好学习,净来瞎捣乱。结果,孩子连委屈带惊吓,愣在那里好半天……
发生在身边这些真实的故事,让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只要好好学习,认真完成家庭作业便可,其它的一切几乎都与他们无关。
本来是这个年龄段应该力所能及做的事情,却都被家长堂而皇之地以各种理由和借口代替了。
殊不知,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无论你的父母和老师多么爱你,他们却不会替你成长。因为,任何能力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像前面提到的案例中,家人虽一次次好心代办和亲力亲为,却无形中推迟了孩子感知世界、发展自我的进程,错过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宝贵的发育敏感期。
这不但造成了孩子身体机能的退化,而且逐步让孩子丧失了自信,养成了事事依赖父母的心理。
为人父母,我们仅仅是孩子成长路上一个陪伴者,而不要成为包办一切的替代者。我们可以代替孩子背书包,干家务,代替他一切的衣食住行。但是,我们却代替不了孩子的成长。
在孩子最该自己尝试失败和成功的年龄,大人们却残忍地剥夺了这一权利,并美其名曰“影响孩子学习”,或者“孩子不会做”,然后将它们全部一棒子打死。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那么,为人父母者,我们该怎么做呢?
首先,做孩子的支持者。孩子想做什么,想学什么,只要不是坏事,只要不涉及到人身安全,就任由他去吧!
孩子想要自己洗袜子,弄脏了衣服,浪费了好多洗衣液,并且给你处处捣乱,即便这样,也别怪罪孩子,而是做他们坚定的支持者。一次两次三次五次学不会,但是天长日久呢?
孩子帮你拿东西,帮你洗碗,打破几个,我们为什么不原谅他?成年人都不敢保证摔不坏,大人有时都犯错,何况是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呢?
孩子要练习骑自行车,那就放手让他自己搏一搏。只要教会他注意安全,让他了解更多的安全常识课,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仔细想想,我们小时候学习骑自行车时,谁没被摔得鼻青脸肿过,但最终却在跌跌撞撞、摔摔打打中学会了骑车。
而这成功的背后,还不都是从失败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吗?所以,我们要正确耐心地面对孩子的失败,而不是一味地对着孩子大吼大叫、颐指气使。
其次,做孩子的协助者。教育家陈鹤琴老先生曾经说过:“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让他自己去做”。这样不仅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而且更能加深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在孩子尝试做事时,在孩子不能够独立完成时,在孩子做的事情有一定的风险时,适时搭把手,但适可而止。
最后,做孩子的引导者。孩子将来踏上社会,独自走出家门,会有许许多多的困惑和烦恼陪伴左右,如何好好引导孩子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坦然解决这些问题是重中之重。
尤为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自己尝试做事的时候,家长千万要相信孩子,不要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会,长此以往,孩子在内心就会形成我不行的概念。切记,孩子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不行,是父母一而再再而三传递给了他这样的信号造成的。
请不要心疼那些已经毁坏的、无关紧要的物品,而去牢牢束缚住孩子的手和脚,让他们变得唯唯诺诺,无所适从。打碎了心爱的茶壶,浪费了半桶洗衣液又有何妨?我们不必为此生气,毕竟孩子的成长,才是最关键的。
我们反而要感谢这些曾经被孩子蹂躏过的物品,虽然失去了它们,却为孩子的成长做出了贡献,奠定了基础。何乐而不为呢?
让孩子自己做一点事情吧,让他在做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体味到成长的快乐;让孩子失败几次吧,因为在失败中可以获得对挫折的免疫功能;让孩子多吃一些苦头吧,因为在苦难中才能学会懂得和珍惜;让孩子多流一些眼泪吧,因为在泪水中才能学会拼搏和坚强。
成功,失败,甜蜜,晦涩,生活的酸甜苦辣、五味杂陈告诉我们:任何人都是靠日积月累的经验教训一步步强大起来的。
路,只能由孩子一步步往下走,因为,成长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