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简介:
《国富论》是具有“现代经济学之父”美誉的亚当·斯密的一部经济学专著,是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品。该书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原名《国家康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下面是我对“分工”这一部分的解读,我将从四个角度去解读它:
1.分工是什么
“分工”二字我相信对大家来说都不陌生,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年夜饭。马上就要过年了,那天年夜饭是重头戏。你会看见准备年夜饭的时候,有的人洗菜,有的切菜,有的杀鸡杀鱼……每个人都做自己擅长的,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我们除夕夜香喷喷的年夜饭。这个过程里涉及的洗菜、切菜、杀鸡杀鱼等活动就是分工。
所以分工就是在生产过程中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工作,然后共同呈现了一个最终的产品。显而易见,分工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分工的产生
分工是人类智慧的结果吗?答案是否定的。最初的人类智慧并没有预见到并且期望分工能达到普遍富裕。事实上,是人性中的某种倾向导致了分工的出现。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以物易物,互相交易的倾向。这种倾向是人类共有且区别于动物特有的。因为我们从未见过两只狗会公平审慎地交换骨头,也从未见过一种动物用姿势和呼声告诉另一种动物:这个归你,那个归我。一个动物若想从人或者是别的动物那里获得某物,除了讨好他们之外,没有任何说服或者劝诱的手段。别的动物到了壮年几乎都可以不依靠其他动物而独立存活,而人却离不开同类的协助。
这种倾向往往产生于人的利己心理。不论是哪个想同别人做交易的人,首先都会这样提议:请给我我要的东西吧,我会同时给你你想要的——这就是每一项交易的主旨所在。即交易就是用别人所需的东西换取自己所需的东西,最后双方都达到了利己的状态。我们日常所需大抵都是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我们获取的东西并非来自对方的恩惠,而是出于他们的利己思想。我们不用向他们乞求怜悯和爱意,只需唤起他们的利己心理就行了。不必向他们说我们的需求,只需强调他们能够获得的利益。因此,我们的需要大多都是通过契约、交换和购买获得的。
正因为我们能够通过契约、交换和购买来满足自己的绝大部分需求,所以才从这种相互交换的倾向中产生了分工。比如有一个人擅长建造房屋,经常被人请去建造房子,因此获得了许多食物。最终他觉得建造房屋对自己更有利,于是他就成为了一个房屋建筑者。然后其他人也都发现了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式,于是有的人成为了铁匠,有的人成为了制革者……这样一来,因为每个人都能用自己剩余的劳动生产物拿去换别人拥有的、对自己有用的劳动产物,自然就鼓励了大家各自从事一项专门的职业,继而在自己熟知的领域内发掘潜质、施展才能。这便是分工的产生和得以延续的原因。
3.分工的结果
分工既然得以延续,就说明它有其存在的优点。那分工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1)工人的技能提升。由于实施了分工,各个工人的业务变成了一种单一的操作,终其一生都在重复进行,当然能够大大提升熟练程度。
(2)免除了在不同类型工作之间来回转换耗损的时间。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时会损失一部分时间,而分工节省了这些时间,节省下来的时间将会使我们得到超乎想象的利益。
(3)简化和节省劳动的机械的发明。分工能够使每个人的全部注意力自然集中于某一简单事物上。因此,假以时日,各个具体的劳动部门中必然会有人发现一些专门针对自己工作的简单易行的操作方法,只要工作性质上还有改良的余地。当今分工最细致的各种制造业上应用的那些机械,很多都是由普通工人发明的。
因此,分工导致的最终结果就是使同样人数的劳动者得以完成远超从前的工作量。由于分工的存在,各行各业的产量大幅增加,在一个政治修明的社会里,连最下层的民众也能普遍过上富裕生活。工人的劳动成果,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以外,还剩余大量产品可供出售;因为处在相同的环境中,其他的每个劳动者也都拥有大量自己生产的物品可以拿来交换,也就是说,都能换得其他劳动者持有的相同价值的大量产物。别人所需的物品,自己有能力供应;对于自身的需求,别人也能给予充分满足。这样一来,社会各阶级普遍富裕。
(4)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
因为交换引起了分工,所以分工的程度势必要受到交换能力大小的限制,换言之,要受市场范围大小的限制。如果市场过小,就无法鼓励人们毕生致力于一项专门的业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能拿自己的剩余劳动产物随意换得自己需要的、别人的剩余劳动产物。
综上所述,便是我对“分工”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