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过的古诗文中,“江南”是一个美好的词语,代表着水乡美景、富庶粮仓和才子佳人。一些偏远之地出现局部的美景,都要冠以“塞上江南”的名称,可见“江南”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白居易用“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来形容杭州景象;韦庄用“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表达江南之宜居;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既描绘一幅幅风景,又有浓郁的人文气息;杜荀鹤的“遥知未眠月,乡思在渔歌”,将情思揉入风情。
说到江南,以前只知道是长江以南。但古人诗文中提到的江南主要是指哪几个地方?我也一直不甚了了。在我这个广东出生长大的人的心目中,像南京这样的城市都觉得是北方城市,没想到这个城市是清代皇帝“下江南”去得最多的地方。最近走了一趟江西和江苏,才略把这个事情搞明白。
在江西婺源,看到很多宣传广告上称这里是“江南小镇”,一开始感到奇怪。虽然这里有徽派建筑,有朦胧烟雨,有小桥流水,有古镇古巷,但毕竟隔着江浙还很远啊。经过查阅资料才知道,先秦两汉时期所说的江南,在以吴国、越国等诸侯国所在的长江中下游,即今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明朝时期的江南省,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江苏省、上海市和安徽省以及江西省婺源县、湖北省英山县、浙江省嵊泗列岛等地。因此婺源妥妥地属于江南。只是后来清朝将江南省分拆为江苏和安徽。安徽是安庆和徽州合并起来的,而婺源过去是徽州府的属地,直到解放初才划到江西省管辖。
所以,今天我们说江南,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去理解。广义的江南包括了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六省一市长江以南地区。这个地理意义上的“大江南”,与气象学中的江南范围大致相符。而狭义的江南,应该是指太湖流域的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杭州、湖州、嘉兴、绍兴。
唐代以前的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那里被称为“中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区域。唐代以后,经济中心渐渐向南移,江南地区逐渐取代中原地区。到了北宋中期,江南经济已经成为全国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地位,清代初期,江南一省的赋税已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所以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古时江南的富庶也可以在景德镇窥见一斑。此次我们到景德镇,原本以为就是看陶瓷,去了才知道“浮梁”就在景德镇。以前读白居易的《琵琶行》,诗中提到这个地点。白居易与友人在浔阳(今九江)江边的船上喝得酩酊大醉,听到天籁般的琵琶演奏声,寻声找到了演奏者,原来是个曾为“网红”的美女。聊起来,美女说起伤心事:生活变故、年龄增长后嫁作商人妇,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一千多年后,我和朋友就站在那个不懂珍惜感情的商人买茶的地方——浮梁。街上卖的还是浮梁茶,只是没有当年的身价了。而浮梁古县衙被包装成一个旅游点。不管怎么说,白居易的诗句点到浮梁这个具体的地名,商业色彩很重,说明江西东部同属江南经济发达之地,类似于今天的长江经济带。
而在江苏周庄里,有一个大户人家的爆发与茶叶有点关系。元末明初巨贾沈万三后人修的大宅,被称为“沈厅”,是周庄的最热门景点之一。沈万三号称当时的全国首富,有人对他的财富做了估值,其财富相当于现在的15000亿-20000亿美元,可谓富可敌国。他是怎么发家的?靠的就是海外贸易,这其中茶叶就是重要的贸易物品(当然不一定就是浮梁茶)。总之,苏州园林、徽派建筑都是经济发达留下来的历史足印。
当然,沈万三再有钱,人们尊敬的程度还是不如那些考取功名最终在仕途取得一定地位的。江南一带旅游点中,园林和老宅子是重点,这次我们先到江西后到苏州看了许多园林和老宅子,其主人多是通过读书做官发达的。在古镇、古村落的著名祠堂内,都会突出有过一官半职的人。据说,明清的科考,江南一省的上榜人数就占了全国的近一半,于是有“天下英才,半数尽出江南”一说。所以,虽然很多徽派大宅是赚了钱的商人修的,内部雕梁画栋,几进几出,但门脸都比较低调。不少宅子的主人都捐了官,这样才有头有脸。这也反映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乡间文化特点。
四月的江南,路边的树刚刚长出新叶,那种绿,在广东是看不到的,让人想到朱自清《春》中的描写:“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从广东人的角度来说来,冬天下雪的江南也是极冷的,树叶都掉了,不像广东四季都无甚大变化。江南大地经历了冬天的草木萧索,春天一来,万物复苏,难怪王安石郑重其事地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不身临其境,还真体会不出来。
从唐宋开始,长江以南的商业就逐步成熟起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发达的水路交通。到了现代,飞机、公路、铁路已经代替了内陆的交通工具,国际航运更是代表了开放和全球化。从明清的江南到现代的广东,从徽商、宁波帮、闽帮到粤帮,足以见证市场经济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今天,全国经济总量排第一和第二的省份是广东和江苏。但是,像过去只有在经典江南才能看到的美景,今天几乎遍及全国各地,以至于全国的地级市都长得很像,可谓“处处是江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