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理解感知理论对生命的诠释》
感知理论一出现,人们发生的普遍反映不是理解,而是误解。人们的第一个不解是:什么是感知?尽管感知理论在不断解释什么是感知,但感知这个词的习惯性用法使人将其概念限定在的人的行为上,一般都将它作为动词使用。对于感知,感知理论这样下定义——感知:事物存在的唯一方式,即感知体与被感知体的交互运动。人的感知:对事物的感觉与认知。人们极容易将感知看作是人或动物的一种本能性的机能,是人的智慧能力中最低等的功能,这是非常明显的误解,人获得的所有事物的存在信息都是感知,感知不但是动词,而且是名词。所有外界的一切变化、一切信息内容、包括生命机体的内部运作,全部归结成为感知,生物的存在就是感知的存在,生命就是感知在运动,生命就是运动着的感知意识。
由于人们对生命的概念产生了固定的认识,总认为感知是生命作出的行为,事实上,生命的表征就是感知意识在运动,生命只是感知意识的另一种称谓,并无感知意识运行原理以外的意义,生命机体就是感知的设备,为完成任务进行着组织代谢。生命与感知是不可分离的,没有无感知的生命,也没有生命可以不感知。生命死亡就是一处感知的终止,生命的诞生就是一处感知的开始。生命的本质就是感知体,生命的任务与目的就是进行感知,除此,生命没有其他目的。
我们此前只有生命意识而没有感知意识,我们主观地、强行地将生命与物质都看作孤立的存在,这就导致我们从生命角度出发,误解了存在的本质,割裂了事物的感知关系,以至于现在要恢复本来的感知存在关系是多么的困难。我们完全不知道感知体——生命和被感知体一一物质之间的感知运动创造了一切的存在和我们的世界,我们被生命观彻底洗脑,现在要将生命观扭转为感知观不知道有多么困难。人们完全没有感知概念,以至于非要将生命作为感知的前提,理论家们为此将费多少笔墨和作多少争论?但生命的目的是感知,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生命就是存在的感知意识,两者并无任何矛盾。但人对两者的认识和解释却大有问题,人将生命物质化或者神秘化,要么在物质中找生命,要么将生命的来源和去处弄得神秘莫测,人对生命的误解直接影响人的存在立场和存在态度。人将感知工具化,要么将感知误认为是人本能的低级感受,要么将感知与认识混同,以为人的认识就是感知。其实,感知是人与存在关系的总和,是感知意识(生命)与存在的互动过程的归纳。由于人对感知存在认识不足,人对感知的运行原理、运行状态及运行规律所知甚少,其实,人还并不了解感知。人从感知本身中获得甚少,许多应该得到的感知丧失在不知不觉中,人还不知道打开感知大门以后的精彩世界。人被自己的生命观念限制在一个极其窄狭的范围,生命逻辑是人的桎梏,人深受其害而不自觉。
将生命理念还原到感知理念并不是要取消生命,将两种理念对立起来是一种误解。感知理念还原生命理念是一种认识的升级,是对生命的重新理解和重新运用。不是没有生命存在,是存在得更理性更好。人从生命体改换为感知体,生命逻辑替换成感知逻辑,生命被重新运用,人变为新的人类。被生命理念分裂的存在在感知理念中还原为一个整体,人从存在中获得是幸福和愉悦,而不再是被生命竞争撕裂成碎片的世界。生命不再是一场争取生存的战斗,也不再是活下去的艰难历程。存在逻辑重新设置以后,人只从存在中获取感知的愉悦,心无旁鹜地实现存在的本来目的,并从中实现人生的意义。
新观念并不是否定生命,而是终于为人的生命找到了永恒的目的与意义。保持人类世界的良好存在是人存在的目的,只有具备精神创造力的人类才可以创造和保持一个完美世界的存在。人是这个世界的当然主人,是这个世界的拥有者与建设者,人在保持世界存在的同时,获得存在的愉悦是天经地义的。愉悦的存在就是存在的理想状态:事物保持活跃、有序、稳定和持续的运动状态就构成了人与存在的最大利益,这个利益也是存在的本质所需。一切事物波动的、混乱的、失衡的运动状态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存在本身不能是这种状态,存在的能量平衡机能会让一切都平静下来,进行有序的调节。
改换观念是给人的一次重生的机会,给人创造了全新的可能性。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抱着生命竞争生存的陈腐观念不放?那个百孔千疮的生存逻辑有什么用?人还从未自生命根基上改变过,这种变换是最彻底的革新。生存面临的问题从此一去不复返,人按照新的理念、新的思想和新的行为标准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全新的人,做一个理想的人,做一个幸福愉悦的人。
如果你还不能理解,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是自己太聪明?或者,是还没有历尽生命存在的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