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开放式关系」,你会有什么想法?
陌生?向往?质疑?害怕?好奇?……
每个人对这种关系类型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它的具体面貌如何,我们知之甚少。
因为身边有勇气,有能力的实践者并不多。
- 1 -
爱,该有五个情人。
这句话,是台湾词作人许常德老师的书名,同时也开启了我对于关系的重新思考。
那时候的我正陷于伴侣背叛的痛苦里无法自拔。
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不断回想伴侣与别人鱼水之欢的场景无疑是痛苦的。
但我也惊讶地发现,真正让我无法接受的,是他在出轨后支吾的表达,以及毫无谈判能力的窝囊。
在我疯狂地在网上搜寻这一切究竟代表着什么时,我看到了这句话——爱,该有五个情人。
这让我明白过来一件事:情感的多种需求并不是问题,隐瞒和欺骗才是问题。
我们中有多少人能说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后,就不会再对别人心动?我经常给做这种想象练习。
答案都是,我还会。
我知道这是一个不被主流情感观念认可的情况,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自己这种状态。
主流的感情观通常把这种「心动时刻」当作忠贞的「考验时刻」。
仿佛当一个人哪怕心猿意马,也不付诸行动,才是感情道德的模范。
而现实中,大多数人经不起这种考验,东窗事发后一地鸡毛。
没被捅破的看似相安无事,直到谎言暴露的一天,仍旧鸡飞狗跳。
到头来,区别只在于事情有没有暴露而已。
就我而言,如此 「考验爱」是不必要的。
爱与忠贞不需要画上等号。
当我想明白这个道理时,我就义无反顾地决定:
与其把时间大量地花在如何隐瞒以及自责上,还不如花在更有建设性的问题上。
比如说,如何与伴侣沟通 「我似乎对别人动心了」 。
理想的开放关系是基于伴侣对情欲的坦诚。
根据彼此的需要和接受度,对具体规则做充分协商,让参与的各方都获得更多舒适,自由与成长。
这个时候,「出轨」 会被重新定义,因为「轨」在哪里由我们自己定义。
- 2 -
每个人对开放式关系的定义都或多或少不同,这便是开放式关系的核心。
有些人保持稳定及互为首位的前提下,容许双方发展其它关系。
有些人则完全不界定每段关系的主次。
这些关系里,可能包含性,也可能不包含性。
而在这些关系里,每一方的「知情同意」到哪个程度,也是随着每对情侣的意愿而变化的。
有些情侣希望每一段关系都要互相告知,有些则只约定开放而无需告知与谁开放等。
总而言之,非「一对一单配偶」的关系都可理解为开放式关系。
它不是指一种关系,而可以是很多种。
「开放」 的意思就是打开一对一的 「专属」关系。
至于怎么开放,什么阶段开放,开放到什么时候,由参与各方内部决定,通常会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中不断表达与协商。
这就也意味着,进入开放式关系注定是一个不断直面自己,直面伴侣,直面关系的过程。
- 3 -
嫉妒心和占有欲,恐怕是人们质疑开放式关系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其实,我也曾是嫉妒心的深度受害者。
在一段一对一单配偶且长期的关系中,因为极度介意配偶的第一次是与他前女友发生的。
我疯狂地,强迫性地想象他和前女友做爱的场景,每一个细节,每一寸肌肤的接触,我都一遍遍重复想象。
我还会控制不住地不断查看他与每个女生的互动。
那是一种怎么样的体验呢?就是一种痛苦又充满羞愧的快感,一种拉扯又不能自拔的沉沦。
我甚至找到我的心理咨询师并告诉他我怀疑自己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
真正「摆脱」嫉妒心和占有欲的过程,已是五年之后。
过程并不酷炫,也并没有所谓「一刻的顿悟」。
只是在这五年间我渐渐「清醒」,看到并愿意接受,感情的真相。
虽然上文提到的前男友在我的威逼利诱下,选择了完全和前女友断绝联系,以示忠心(这场景是否很熟悉?)。
「战胜」后的我却不感到任何的安心与自由,只有恶战后的疲惫与厌倦。
仿佛那时候的我已嗅到了嫉妒心那披着华丽外表内里的「糟糠」。
后来又经历了之后伴侣的背叛,我还是近乎崩溃地想象着他们做爱的场景。
可也是那一次,让我似乎突然比之前多了一刻清醒:
其实说与不说,我和他都总有与别人做爱的可能性。
相反,不断麻醉自己,对方生生世世只能睡自己一个人,不显得更不可理喻,更荒唐可笑么?
那一刻,我渐渐解开了爱一个人与忠贞之间的等号。
再后来,我疯狂地爱上一个不爱我的人(或者他用我不理解的方式爱我)。
这段失衡的爱恋,迫使我直面我内心最黑暗的角落——原来我这么不爱自己。
拨开那些曾经可怜的,靠伴侣小心翼翼维护着的安全感,我看到那个蜷缩在角落被嫌弃的「我」。
我开始明白,那些嫉妒感、占有欲背后,藏着的,是那个不被爱的自己。
我也开始追问自己,我在意的究竟是他,还只是那个属于我的他而已。
一直以来,我都不相信,我有能力给予自己一切想要的。
我是唯一一个能做到这点的人,但我一直忽略这点,把期待全放在了别人身上。
《无限之爱》的作者戴伯拉·安娜波曾说:
“让嫉妒做你的老师。它是你的向导,带你去向你的黑暗面,并指引你通往彻底了解自我之路。嫉妒也会教你如何与自己和平相处,与世界和平相处。“
于是慢慢地我意识到,我们是否感到嫉妒,取决于自身的安全感(我更喜欢称之为「丰盈感」)、关系中的权力动态,以及期待管理。
我们在关系中常常会有些固有反应,当我们得知伴侣在外面有动心的人,我们的反应常常只能是吃醋。
但这里面有多少是传统单偶关系社会定义的浪漫情感设置,限制了我们的想象?
当你知道你的伴侣要去一场只有异性的聚会(前提为伴侣是异性恋),
你是什么心情?愤怒?疑惑?伤心?指责?还是为TA高兴?
你的答案反映出,你是更关注自己,还是你的伴侣。
剥开嫉妒的外壳,你是否真正了解过彼此?
反思自己在关系中的固有反应,是克服嫉妒心和占有欲的第一步。
我的恋爱哲学,是微醺与清醒中的不断调和。
微醺是在爱中沉醉,清醒是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和别人做爱,总有一天我们会分开。
最好如此,此刻的沉醉才如捧在手心中的雪花一般珍贵。
- 4 -
有没有发现,其实很多时候,你和每一个人的相处关系都是微妙而无可替代、无可复制的。
既然动态才是常态,开放关系于一对一关系而言,就可以理解为增加了一个或多个变量。
这好比多一个零件可能让一个机器拥有更多功能,但也同时多了一个可能要维修的部分。
爱过的人会知道,爱是无限,但时间、精力和钱的确是有限的。
这才是开放式关系难以操作的真正原因。
我曾经和伴侣开玩笑,世上应该有个APP可以方便开放式伴侣做约会排期,包括女性伴侣的经期排期。
平衡伴侣间的关系,确保给予每个人适当的关注,同时保持诚实和尊重。
但其实,开放后关系该进行如何,关键不是多出来的人,而是关系参与者对于 TA 带给已有关系的动态变化是否适应。
开放关系可能带给你更多,但规矩也更多。
同时,它仍然会面对「不忠」,当参与者「故意违反」两个人设下的规则时,「不忠」就出现了。
而且和其他关系一样,开放式关系的核心是真实与信任,谎言和欺骗都会毁了它。
所以,别把开放关系与滥性或不用负责或easy画上等号。
实际上,开放关系要求我付起的责任其实比单偶关系中更大。
我需要和伴侣不断地做坦诚和深入的沟通,比如要不要有主次结构,约会时用不用彼此避开等等。
写在最后
开放关系只是多种亲密关系中的一种可能性,跟单偶关系没有孰好孰坏,只有哪种更合适 —— 自己的状态,每个伴侣的状态、和各自想要什么。
这其中每个都是变量,所以开放式关系到了核心是一个不断维持动态平衡的过程。
开放式关系的基础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对自己真诚,才能对别人真诚。对自己的真诚,永远是开放式关系中的前提。
开放关系也不是只能开不能关,有一天 「等到风景都看透」,和伴侣重新约定进入单偶状态 「看细水长流」,这也很常见。
就我个人而言,我从来没有完全排除进入一对一关系的可能性。
我期待这是自然而然顺水推舟的过程,而不是许下诺言的过程。
诺言于我最美好的是想要许下那一刻的真诚。
同时诺言也是一个容易让人顿生懒惰与贪痴的陷阱,因为诺言容易让关系里各个变量定下单一的期待和预设。
在他许下诺言时,我曾经怦然心动,便已足够了。
正是开放式关系让我深刻地了解到,自己有能力面对痛苦保持直视和坚挺。
毕竟,透过亲密关系,认清并信任自我,才是人生这场“游戏”里的终极收获。
(作者|开放式关系实践者,一个不想定义自己,在努力学习做「人」的人。)
两性困惑添加微信:wf13968248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