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我转发了一篇“朋友圈,请放过我的爸妈”,不料,引来了母亲一段长回复“妈妈不屏蔽你,妈妈也不沉默,妈妈不是被微信骗了,是妈妈在微信里学的一些东西,那是你们不知道一个从来没上过学的人,那是你们不理解我只上半年书的内心痛苦,我现在看文章相当于在学习,我在家里都不需要流量,在外面我就不看这些也不会浪费流量了,我不是没办法判断,我的孩子们,我也不是不听你们的话,我只是看得懂,就发出去,你们看看这就是我没文化的区别,你们看看我都不懂什么叫问号逗号都是一点来做代表,我觉得没有被骗了,因为我在这里学习了,很多字是我在这里面识得字[难过]”
没能上学是母亲心中永远的遗憾,她坚定知识改变命运,但凡有不如意,她便懊恼起来,如果有机会读些书该多好。
母亲出生后,家境便好转起来,因而在六个孩子里,外公对母亲最是偏爱。外公准许母亲收了地瓜皮和狗屎牛粪去卖了做零花钱,母亲自小便向往学堂,于是攒足五块钱,买了书去上学。到了第二学期,外公却将她的书转赠他人,再不许母亲去上学了。母亲哭了,问外公,不读书我就不识字,以后怎么办?外公说,你姐姐们都没读书,就给你一人读了,她们会怪我的。那时的农村,读书的多是男孩子,母亲对此无可奈何。
到了我和弟弟上学的时候,母亲借着问我们在学校学了点什么,跟着学会了些许英文单词,起初只是些水果,动物,后来还学会了些短句。有时要问几次才能记住,她总会不好意思地笑说,脑子不灵光了,问完老忘。几年前,她与父亲去俄罗斯考察,归来晒照给我们看。翻到一张与俄罗斯美女的合影,母亲说父亲想与金发美女拍照留念,却又腼腆地难以启齿,于是母亲上前询问,take a photo?美女大方地笑着答应了,搂着母亲的臂膀,父亲为她们按下了快门。到了要回国的时候,海关不知询问父亲什么,父亲愣在那儿不知如何作答,母亲等得发了急,便上前说了句,莫斯科 to 上海,海关便放行了。母亲调侃父亲,书读得比她多,却还不如她呢。说起这些旅行时的趣事,母亲脸上满是小骄傲。要知道,生于福建的母亲,说起普通话来都是带着浓重的乡音的,在异国与外国友人交流于她实属不易。
平日里,母亲看到不懂或写不出的字,总会问我们。在其它方面,也时常表现出她乐于探索的精神。母亲很快学会了用智能手机,发微信朋友圈,拍照拼图,用手机打车等等。母亲不懂拼音,她要打字,必须一笔一划写,有时写不出一个字要想上一会儿,看朋友圈也得逐字看,比起别人玩微信,她要多花几倍的时间。有时朋友圈里发了错别字,她会很认真地在评论里回复,多谢老头子提醒我有错别字,是x不是y,母亲总在字面上跟自己较真。有时大宝拿着绘本跑来递给我,我想先忙完手上的事,就说叫外婆念,母亲总推脱说,外婆没读书,念不来。我说照着图说就是了,母亲又说,那就跟你念得不一样啦。或许在母亲心里,即便是念绘本,也该是严谨的吧。
在家如此,对外更甚。母亲不喜在外人面前写字,即便签字也时常扭扭捏捏,从小给我们的卷子签名就是,现在签快递单亦是如此。她时常把“我一年书也没读过”挂在嘴边。我上学时,她总对老师说“我一年书也没读过”,每每听她说这句话,我便觉得脸烧起来,这不是值得骄傲的事儿,何必如此宣扬。母亲兴许是想用她的方式告知老师,我们的学业,她给不了太多帮助,望老师能够多多见谅,并给予关照。平日里,遇到什么事儿同母亲争论起来,她要耍赖起来,便又会将“我一年书也没读过”作为武器,让我着实无法招架。
今日,借此文,鼓励母亲,继续学习。您的好学自小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您可知您是女儿一辈子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