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参加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培训》,老师讲了很多案例,也讲了很多理论,还遇到了一位好同桌。
同桌是个50岁的姐姐,也是位心理咨询师,说话语速比较慢。我们相互分享,每个人十分钟,我只用了大约2分钟就讲完了,她讲了很多,直到老师叫停。不是涛涛不绝,而是慢条斯理,有条不紊。讲一句停两秒,然后再讲。我看她面部表情,不是用情太深,似乎是在思考如何表达,两天相处下来,才明白她说话语速就是这样。按理说,我性子比较急,应该对她的语速会厌烦。一篇较长的公众号文章,我往往看三分之一就关掉了,除非特别吸引我的注意。同桌的慢,我没有嫌烦,反而会很喜欢这种风格,很具有抱持性,也像一个能够包容人的妈妈,浑身透着稳重、庄重、母性的宽容。她说3岁左右就跟着老奶奶生活,我似乎感受到她在我面前就是那个疼她爱她的老奶奶。
她感受性很强,我讲述弟弟的事情,她感受到弟弟在情感方面有隔离。还说我老公很有爱,会照顾人,但是被我给推开了。我只是在提到弟弟的事件中捎带拿我老公来做了一下比较。同桌这一句提示,让我想到老公是被爱大的,公公婆婆会在老公睡觉时扇扇子,以防蚊虫叮咬;成家后,会担心我们开车回家不安全,派老司机哥哥来接我们……而我是被批评大的,不小心打碎了东西被打、看电视被骂、踢毽子被骂,因为会把踢破鞋,缝沙包被骂,因为会浪费布或者耽误学习。如今我在批评着儿子,老公在爱着孩子。正好老师讲到了依恋模式,3岁前的依恋模式,注定了一生的发展。被批评大的孩子,父母是给与的感情就少,孩子的情感就会隔离,长大后不止批评自己的孩子,生活工作中没有人情味,不会觉察别人的感受情绪,反而会走极端,比如一件事大家都被感动,他却冷漠无动于衷,甚至家中亲人受伤、生病,他也不会怜悯。精神分析的理论不得不让人佩服,怪不得佛洛依德去世快一百年了,精神分析的团队却越来越大。
同桌具有很好的资源取向。一件事中,看到的不是问题,而是资源。对于我人生中的曲折,她认为正是那些曲折才让我不断奋进。哪怕亏损钱财,也是资源。基于她的解释,我也很明确地看到了她的资源:正是儿子的过激行为才让她幡然悔悟,重新调整自己的模式。
我要向同桌学习,做一位温暖、稳重、母爱的人,自然对孩子、对家人、对来访者都会有极大的好处。
与同桌相反的是主讲老师,我知道她经验丰富、理论功底深,但是她的语速太快了,像放鞭炮死的,像是启动了1.5倍速,我着实听不明白,常常走神,慢慢还有了情绪。提出意见后,老师慢下来了,再加上感觉适应,收获还是有的。也有同学反映老师讲得快,没有深入,但是她们没有听不懂的,这是我个人的问题,听不懂还走神。想到了高二那年,我换了一个地方上学,方言不一样,听不清老师的话,有好几个老师的声音都不大,比如历史老师、还有一个忘记科目的女老师。声音大的老师发音不清,比如语文老师。还有声音洪亮发音清晰的生物老师,但是细胞分裂之类的科学真听不明白。整个学期情绪很低落,再加上宿舍住在阴面的一楼,浑身起满了湿疹,脸上都是一片一片的扁疙瘩,心理纠结着下滑的成绩,居然没有顾及异乡的孤独。走神、注意力不集中,一定是有心理因素的。
基于这个原因,我说话比较慢,担心对方听不懂;表达中善于重复,同样担心对方听不明白。慢慢的思维也配合着变慢了。心理因素影响人的身心功能、社会功能就是这样的工作原理。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练习了“二元对话”,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不是说,而是倾听。倾听不只是听,更重要的是倾,带着感觉去听,带着尊重去听。确实,同桌说到某些地方,我的心脏有了感觉。似乎多年被冰冻的内感觉在此时被激活了。心理咨询师既要有感性的一面共情到来访者;又要有理性的一面,具有逻辑分析能力,当来访者思维混乱时,帮他理清楚,当他的话题绕远时及时把他拉回来。
有位同学提意见说,老师在讲课时转动手里的激光笔,显示在PPT上,会干扰她的注意力。对此我却没有察觉,那些光线完全可以忽略,我只在乎听明白。这位同学应该有相关的早年经历吧!
青春期,是学生的初、高中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的经历。6年忍辱负重、6年亚历山大,有创伤的在此阶段被激活,没有创伤的在此阶段形成创伤。乖孩子体谅父母,自己却承受了太多太多;叛逆的孩子,虽有力量,给父母提出了信号,但多少父母能听懂这个信号?父母最在乎的是自己没有错,错在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