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原计划今天读李阳的《我疯狂,我成功》,结果在晚上登上安庆到北京西的列车后的我,由于最近比较忙碌,上车就困得厉害,根本就看不了。
记得小时候,因为经济形态不发达,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所以那个时候的我们,精神生活及其贫乏。而小小的我有幸的是因为倍受父亲的宠溺,在学前阶段父亲就给我买了铅笔,让我在自家石灰水涂刷的墙面上自由发挥,写写画画,学着对照小人书上的图案画房子,大树,小草,野花等等。也因此,让我对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之一位邻居姐姐也爱看书,在她的熏陶之下,我与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候因为农村经济条件有限,不是每一家都有很多的书籍,很多时候所看的书籍都是相互交换传阅的,正因此倒是应了清末学者袁枚老先生的文章《书,非借不能读也》。
因为书籍的紧缺,所以那时候只要是看到有书可以传阅,就总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看了再说,也因此看了七七八八良莠不齐的书籍。好在书看多了,慢慢地就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也就开始懂得甄别书中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而不是漫无目的地为了打发时间而去看书。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时,琼瑶的言情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小说当时是大行其道,风靡一时。作为豆蔻年华的我,对于武侠小说的迷恋更胜于言情小说,只要得空就看得入迷,卷不离手。迷恋高峰期时甚至发展到走路看,吃饭看,上课看,下课看,睡觉时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还在看。而眼睛因为长时间盯着书本看,感觉疲劳都还欲罢不能,后来在这样的摧残之下,原本视力就欠佳的眼睛终于宣告近视,从此又多了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
而看了那么多的书籍,让我获益最多,帮助我树立起正确三观的,当属路遥呕心沥血,用生命创作的书籍 ―― 《平凡的世界》。记得那时还是在淮南上学,某个周末和同学出去逛街,在书摊上看到《平凡的世界》,被书名所吸引的我遂二话不说,买下了这本盗版的《平凡的世界》。
买回来后就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籍,这一看不打紧,立马就被书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所吸引,如饥似渴地读起来。我看完之后,不知道是因为我的分享,还是因为其他同学同样被书名所吸引,这本盗版的《平凡的世界》被全班同学传阅,仿佛这本书就是班级公共读物,而不是我个人所有。连班上一贯以调皮捣蛋著称的同学,都认真阅读,结果整本书籍因为被不停地翻阅而变得破旧不堪,最后被哪位同学“收藏”都不得而知了。
上学时因为没有像进入社会后事务繁杂,时间没有被碎片化,所以倒是静心看了不少的书籍,像《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还有被拍成电视剧的《西双版纳》(时间久远,原名都不太记得了),等很多在当时都比较风行的书籍,所以在这些作者思想体系的牵引下,更进一步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正确的三观。
毕业后参加工作乃至结婚成家,在工作与生活当中总难免会出现挫折和迷茫,每每此时,我唯一能够化解的方法就是更加拼命地看书,企图在书中找到答案,给自己答疑解惑,走出阴霾。
就这样走走停停,眨眼之间已过去了二十多年,而我也从当初老师口中所谓的“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少年,成长为四十不惑的知性女人。这期间走过一些弯路,经历过一些挫折,有过很多关于人生的困惑与思考,好在有书籍的陪伴与引导,终于在年届四十的时候,达到不惑的境界。终于懂得 ―― 人生可以坎坷沧桑,但不可以颓废不振;终于懂得在客观认知自己的情况下,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定位好自己的人生坐标,为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有的放矢地去努力追求,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赘述了这么多,肯定有人会问,读书到底有什么用?这里借用一句话 ――
书是河水,我们的心就是那个装了煤炭的篮子。我们每次用篮子去捞水时,什么也捞不起来,但是篮子会越来越干净。
做任何事,读书都是基础。我们是为自己读书的,而不是为了别人。
所以,如果在世界读书日没有读书的人们,赶紧行动起来,去开始读书吧。让自己在每天的忙碌之外,补充一下精神养料,让自己的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让每一天过得更加充实有意义,为更美好的明天汲取和输入更多正能量。
为了遇到更好的人,更好地遇见自己,见到更精彩的世界,让自己拥有更好的选择,让我们一起有效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