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A的保险合同,如期收到了。封面十分简洁,除了AIA的标志,只有一句话,Protecting your loved ones,保护你爱的人。瞬间觉得直击心坎。
保障很重要,裸奔很危险。对家庭理财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保险是家庭理财体系的金钟罩、铁布衫,属于基础环节。我不是业界人士,纯粹以一个购买者的角度来讲述我自己购买保险的想法和经历,觉得有必要写下来,整理思路的同时顺便分享。
说到买保险,最首要的问题是,你有没有风险意识?(插播一句题外话,在这个全民疯狂炒股的年代,想必没有痛过的人估计都不太有风险意识^_^)
大多数保险销售人员都在做这件事情——提高客户对风险的认识。他们用各种方式一遍遍地强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比如谁谁谁遇到什么事,有多惨,这时候保险有多么重要……看多了,会觉得很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我也是这样,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觉得保险可有可无。我承认我就是个“房奴”,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哪里舍得每年花几千甚至上万去买保险啊!想着我们身强力壮,平时生活规律,重病和意外的可能性都很小,不买保险也没什么吧。
就这样,直到近两年,身边或同事或朋友或亲戚的亲人罹患癌症,生活不说被搅得天翻地覆,人仰马翻那是绝不夸张。经济条件很好的,能一下子拿出很多钱的终究是少数。曾经去医院看望过一位大学老师,同病房的竟是个不到29岁的癌症患者。这让我触动很大,心想是不是应该给家里老人买份保险,万一遇上重病,还能有些保障。正好这时,做保险的朋友告诉我,超过55岁,保险公司不再承保。即使没有到55岁,40岁以后相同保额需要缴纳的保费也会很高。保费是和年龄挂钩的,越早买保费就越便宜。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年轻力壮,觉得保险没什么必要,可等我们老了,身体各种机能下降,难保没有病痛。等到那时候再买,保险公司却不跟我们玩了!
我知道很多人出于爱子心切,会选择只给孩子买,自己有没有保险无所谓。可父母本身就是孩子的保障,如果自己都没有保障,遇到风险的时候,又拿什么来保障孩子?说到这一点,闺密一席话更让我进一步认清现实:我和她同为“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她告诉我,她所在的单位是很多人退休前的最后一站,生老病死就看得比较多。探视某重病住院的副局级领导时,家属红着眼睛请求组织帮忙解决一下医药费问题,减轻家庭重负;某正局级领导重病去世,与殡葬同时进行的,是请市领导特批报销一些医药费;慰问某副市级领导遗孀,阿姨边流泪边说,治病几乎花光了家里这么多年的积蓄……由此,她还特别关注过“组织上”是否额外解决了这些领导的医药费,结果是,没有,一切按规定办,公费医疗范围外的,都由个人承担。连这样级别的领导都无法得到“法外开恩”,我们这种小喽啰,又怎么能不提前为自己打算呢?
记得大学时学到“期货”,老师花了很多精力给我们讲解“期权”,“用今天的钱,买明天的收益”,这个理念确实需要好好思考一番才能真正理解和接受。在后来研究选择何种保险的过程中,我实践了大学时的那些基础课程,果然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啊!
写到这里,可以看出,我最初对保险的需求,是希望当我年老,体质衰弱,万一罹患重病时,能有一笔保险赔偿用于医药费。后来选择具体的保险时,渐渐加深了对保险的了解,才发现最初的想法太片面:
首先,每个人最需要保险的时间,并不是年老以后,而是中年时期。这时候上有逐渐衰弱的父母,下有需要养育的子女,自己处于事业上升期,压力大,工作量也大。若这时候出现任何不测,对家庭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如果买足了保险,即便遇到不测,也不会太影响家庭其他成员的正常生活,至少在经济上。这也是“protecting your loved ones”的意义所在。
其次,针对重疾的保险,只是保险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当然,重疾险是很重要的基本保障,但并不是只有重疾就够了。市面上保险种类无比多,比如按照交费和返还方式,可以分为消费型保险和储蓄型保险,又比如按照保险的不同功能,可以分为保障类、储蓄类和投资类……看得人眼花缭乱。买或不买,需要认真思考和鉴别,哪些是家庭所需要的,哪些可以用其他方式替代。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对比,我认同闺密的保险理念,即:让保险只负责保障,想要投资,就去研究纯粹的投资方式。保险归保险,投资归投资,二者不要混为一谈,所谓“二合一”的效果,其实并不理想。
关于分析对比,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