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今又端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国人心中也有不同的端午诠释。今为何日?老奶奶会道:“今为端午,抹雄黄酒,挂钟馗捉鬼图。”父母则言:“今为五月节,插艾草菖蒲,中考吃粽子,“粽”与“中”谐音,图个彩头。”孩子戏言:“吃粽子、挂香囊、撞鸭蛋,粽子节!”
端午的“味”。曾几何时,汪曾祺在《端午的鸭蛋》中用“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表达了端午满满的高邮咸鸭蛋味。现如今,端午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的味道也与时俱进有了新时代的“味道”。有的人爱吃肉粽他的端午是咸的;有的人偏爱红豆粽她的端午是甜的;有的学校重温《楚辞》,孩子的端午是欢愉的;有的家人端午出行,他们的端午是其乐融融的。新时代的端午不仅承载着大众的胃,更凸显了对美好生活的享受和向往。
端午的“形”。《边城》中,沈从文描述湘西小镇端午节风俗人情:妇女、小孩子端午节要穿新衣,额角用雄黄蘸酒画王字,吃鱼吃肉,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军民自由下水捉鸭子。端午成为节日风尚与端午形式密不可分。挂钟馗、涂雄黄驱辟邪、龙舟竞渡、包粽子、撞鸭蛋,竟全方位覆盖了老中青三代人的端午乐趣,古今端午形式或有不同,但又有何妨?只要能与大众形成共鸣,端午就能焕发活力。
端午的“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家国情怀;“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是苏轼的端午柔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端午的情就是乡愁。外出民工渴望回去看一眼留守的子女;站岗的民警期待妻子送来手工的粽子;海外游子望着浅浅的海湾思念的祖国。
端午让我们“粽”情欢悦,也让我们致敬“英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民族之魂屈原,但2018年的端午节注定不是平凡的端午,古代的端午节遇上了现代的父亲节,也让我们致敬每个人心中的英雄:父亲。
父爱的“形”。他的爱像山,不声不响,但踏实厚重。你跌倒时,他给你依靠;你努力时,他化作你踏脚的石;你成功时,他静静看着偷偷爱着。
父爱的“情”。傅雷鼓励孩子: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在痛苦的经验中成长、领悟,爬起来超脱小我,永攀高峰。梁启超告诫子女: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父亲这份爱沉默寡言,琢磨不透,是一种无条件的关心,无条件的爱。曾文正曾说: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大概就是父爱吧。
只要为了你
普通人也会变成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