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想要变得比现在更好,可是如何改变却找不到正确的方法,既使有了正确的方法,在改变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些问题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自我与环境及关系之间的认识,这些内容在前面都已经谈及到。当一些自我的改变真正开始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无法想象的障碍,这些障碍就是人生瓶颈。在书中的第四章作者用了走出人生瓶颈为题,从题目中可以看到,想要改变就必须要冲破瓶颈期。
那么什么是瓶颈期?就是达到某一个局部的顶点,无法再突破,这个顶点就是瓶颈。可以说每一个人都走到这里,只有突破瓶颈期才能够继续向前发展,否则的话就会滞留在此。我们经常会为放不下现在所拥有的一些东西而纠结,这种纠结类似于前面谈到关系纠缠,在后面的这些内容中,我看到其中的情况与关系纠缠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前面已经说过了这一本书脱胎于得到APP中“自我发展心理学”的课程,那么对于自我又该如何去辩识呢?这也是本书的重点部分,在自我改变的过程中,我们的心里会更趋向于一种对过去记忆中美好的留念。我们会更趋向于用线性的思维看过去,会自动把那些不好的东西给过滤掉,留下一些好的事物,存在于记忆中。
这些对过去美好事物的记忆就成了我们在改变过程中的牵绊,那些过去的美好,只是我们头脑中的一种幻觉。比如说我们在过去所遇到的那些困难,选择时候的那一种痛苦,可能都会被我们忽略,还有自己在失败的时候那一种懊悔,被人奚落的痛苦。
我们之所以想要改变,就是对现在的自己感到不满,可是在改变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看到错误,那些正确则需要在很长时间才能看到。在人们还不知道哪个方向是正确的时候,就会对以前的那个状态产生怀念,还会看到自己在改变的时候,还不如以前的那个状态。也就是说改变需要有时间和过程,在经历这些时间和过程的时候人们是看不到未来是什么情形?
在书中作者举了一个褚时健的例子,这位老人在他70岁人生巅峰的时候,被判入狱,在入狱的时候,她的大女儿在监狱外面自杀。可以说在他人生最低谷的时候,他是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最初入狱的时候,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都可能会认为自己将会在狱中结束一生。在入狱第三年的时候,因为严重的糖尿病被保释出狱。
这位老人回到了他当年起步的地方,有人请他到烟草行业做咨询顾问,他拒绝了,最终选择了种橙子。在他75岁的时候王石来这里看他,他对王石说再过几年这些橙子将会结出丰盛的果实。他并没有想到,再过几年,他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书中作者用了偶然与必然来阐释那些成功者所走的路,每一个成功的人,在走向自己想要走的路的时候,都是听到了内心深处的一个声音。那个声音最初是非常弱小的,只有在你不断的强化他的时候,他才会逐渐地替代原来的那个自我。
关于自我在书中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描述。作者告诉读者,人们都是有许多的自我所组成,工作的时候是工作自我,家庭的时候是家庭自我,与朋友相处的时候是朋友自我,在不同的环境中,与不同的关系中,人们是不同的自我。这里的每一个自我都是相互独立的,又有着必然的联系,因为每一个自我都存在人们的头脑与意识之中。
我们可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不同的自我,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会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身份当中会出现不同的自我。一个上级对下级讲话的时候,他的说话态度是不一样的,当这个上级与他的上级讲话的时候,那个态度也是不一样的,这也就是不同自我的展示。
为什么自我改变会那么的难?因为在自我的改变之中,会有结束与开始,当我们面对结束的时候,都会有许多的不舍,结束意味着终结,这是人们经常会用到的思维模式。但是从自我发展的角度去看结束的时候,结束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
每一个人当想要改变的时候,都会经历迷茫与彷徨,在经历迷茫与彷徨的时候,常常会怀念以前那个时候的安定生活。可以说自我发展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从迷茫与彷徨之中获得重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会不断循环连续的。我们以前听说的那些断舍离,并不仅限于对于物,还有对于事与人以及关系。
想要获得一个崭新的自我,就要与原来那个旧的自我彻底划清界限,想象一下,这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改变的时候,那个旧的自我与新的自我会不断的纠缠在一起,旧的自我还会常常占据主动,新的自我会经常处于一种彷徨无助的状态。
作者本人就是这样的例子,在他还是浙大老师的时候,获得了一个住房的名额,而且名次还很靠前。在他决定离开浙大的时候,曾经为此非常的纠结,即使他在离开学校之后,他也并没有立即从事自己所想从事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而是先在一所大学里任代课老师。还会时常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纠结,依然会为那个房子计算当时的价格。为此他也找了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谈论这个话题,得到的答案是,他并没有放下浙大的身份。
作者也会重新思考自己当时为什么做出那样的选择,在那样一个舒适的环境,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还有他热爱的学生。大学老师每天只需上几节课就行了,他有充足的业余时间,也完全可以利用那些业余的时间来从事自己的事业,这也是现在许多人正在用的一种方式。
可是在作者的心里却有一种束缚感,他不适应那一种行政管理模式,天生喜欢自由的他,为此不能安心的去研究自己喜欢的工作,作者为此感到苦恼。他也有其他的选择,在教书期间,还与一些佛教人士交流心理学与佛教之间的关系,他心中也曾经萌生过专业的去研究心理学与佛教之间的关系。
看到这些的时候,情不自禁的也会想到自己,自己是如何走上写作这条路呢?是为了享受清闲的生活?还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如果是这两条都作为自己改变的目标,那么今天都要重新思考,现在看来写作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需要你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要有清晰的识辨能力。把一件事情解释清楚,让听到的人或看到的人能够明白,这恐怕是对一个写作者要求的最基本条件。
就如书中所写到的那样,我也有许多的念头和想法,只是那些念头和想法并没有付诸更多的行动,目前用在读书与写作的时间更多,这也就形成了现在自己目前的状况。我也偶尔会有想放纵一下自己的念头,约上几个老友到一小酒馆畅谈人生,以前不也是这样打发时间的吗?记得那时候在酒后清醒的时候,常会为那些逝去的时光时光而感到懊诲。
由此看到人是一个矛盾的个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到退缩,在顺境的时候就会无所畏惧,这其实是人的本性使然。一个人要想在自我发展之中完成一次次的蜕变,就需要面对一次次的彷徨与迷茫,再到重生,否则他的人生轨迹将会是一条平缓的曲线。其实人生的曲线怎么会是一条平缓线,更多的是坎坷与曲折,只是那些坎坷与曲折常被我们故意的忽略。
人们在看到别人讲故事的时候,会被那些故事感动,会燃起激情澎湃的一股冲动,却不知道那些故事背后真实的故事。所有真实故事的精彩都不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是通过个人努力做出来的,在现实中这些努力的辛苦付出是令常人无法接受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个人技能得到提升,而且还有心智模式的成熟,当一个人的心智模式真正成熟起来,他就可以去承担更多的责任,也知道自己该去做什么事。
要想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故事,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人生智慧,还要有对自我的一个清醒认识,在众多的自我当中,找到那一个自己最愿意成为的那个自我。在自我的蜕变中都会经历迷茫与困惑,每一次的逆境都是一次自我超越的瓶颈期,只有走出瓶颈才能够去接受下一次的挑战。在下一篇文章中就来谈一下突破瓶颈期的一些思考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