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有朋友问我,不知道自己热情在哪里,也找不到自己喜欢的事情,该怎么办?
其实,我也有过这样的一段时间。每天晚上下班回家后,就不知道做些什么,对什么都打不起精神。表面来看一切都很好,内心却被无意义感包围着,有种莫名的抑郁和恐慌。
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思考和调整后我才明白,造成恐慌的根本原因是忽略了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
当意识到这一点,我知道必须要改变了。当时我的方式比较原始,全靠自己不停思考和感受。我的公众号第一篇文章也因此应运而生:《你好啊,久违的梦想。》上面记录了让我重燃生活热情的方法,但那时并没有找到科学的理论或案例解释来佐证,是否我的方法对大家都有效。
直至近期,我从朋友送我的一本书上看到了一个方法,与我自己思考的方法不谋而合,令我怡然称快。这本书的名字叫:《商业模式新生代(个人篇)》。单看名字很像一本枯燥无趣的商业书,事实上并不是。对于「我是谁」这部分,这本书提供了很多可行且有效的方法。我总结了一下,来供大家参考。
书中提到一个观点:「大多数求职者找不到梦想中的工作,原因不是他们缺乏工作信息,而是因为缺乏对自己的了解。」很多时候,我们梦想的工作并不是寻找到的,而是创造出来的。如何了解真正的自己?书中提供了一些建议和练习。
1.「生活之轮」练习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被工作节奏、家庭节奏、社会节奏带着走,其实这是本末倒置了。我们应该先了解自己的需求,找到自己的节奏,才能找到与外界节奏的平衡点。
书中给的第一个小练习名叫「生活之轮」。思考你的生活,选择生活中你最关注的8个主题,并标记出自己的满足感分值。
写下这8个主题并打分的过程,也是你思考和梳理的过程。可参考下图示例:
这个方法简单易行,是能让自己静下来、认真思考自我的第一步。
2. 回答「我是谁」
我们通过在「生活之轮」的练习,会发现生活的一些不平衡之处。为了达到平衡,提高内心的满足感,就需要更加了解自己。大量数据表明,我们人类在20岁前的爱好会一直影响我们。
这是因为20岁前的人生,是我们与自己内心最接近的时候。当我们逐渐长大,对外面世界的关注会越来越多,与内心交流的时间却越来越少。
「我们大多数的职业观和价值观都是按照他人的期望而建立起来的。因为我们经常会把他人的期望当作自己的目标。希望获得群体认同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它能轻易压倒我们内心的真实想法。」
随着我们长大,很多人都会放弃「兴趣」,投入到「似乎更应该做」的活动中,如学习、工作或是做好准备成为负责的成年人。有不少的案例表明,若过去的梦想未曾实现,我们即使实现了传统意义的「成功生活」,内心仍难以获得满足。
我们不妨回忆一下20岁之前的自己。
你喜欢做什么?你喜欢参加什么活动?有哪些事情会让你全神贯注几个小时,完全忘记周围的世界?哪些事情做起来会让你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拿我自己来说吧,画画和写东西也我从小就开始迷恋的事情。
10岁那年,我曾在一个专业美术学校学过一学期国画。每周末上课,妈妈带我从最西边的家到最东边的学校,风雨无阻,从来没有迟到过一节课。每每我拿起画笔,就会忘记一切,几个小时都不会觉得累。
高中时,大家还都没有手机,我跟初中的朋友都是通过信件往来。收信和写信是最让我开心的事情,每次都要写超多,完全不会觉得辛苦或麻烦。后来,当大家都开始用QQ,我的写字阵地就转移到了QQ空间。有时因为装饰QQ空间和写东西,还会通宵达旦。
这些事情都是完全无目的去做的,完全出于本能的热爱。
3. 多重角色练习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在这个精彩的世界,令我们感兴趣的事情可能不止一件。若想更精准地定义自己,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这是世界最富影响力的职业咨询顾问迪克·波尔斯设计的。
首先,准备十张便签,每张写下“我想成为的角色”。如:妻子、母亲、作家、教师、翻译等等。
然后,对你的答案做出扩展说明,写出你为什这样回答,以及这个答案哪里让你心动。
完成后,把这些答案按重视程度排序。并按顺序阅读这些回答,特别要注意你是怎样描述这些角色的动人之处的。
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找到这些回答的共同点!
具体可参考下图示例:
只要找到了这个共同点,你就离找到自己梦想职业或使命更近了一步。
正如我在《你好啊,久违的梦想》中所写的那样,我通过对自己从小到大所有梦想角色的分析,找到了两个关键词:创造美好和自我表达。当我做的事情同时涵盖了这两点,就能将我的幸福最大化,它们是我的幸福密码。
看起来好似很简单对不对?仅仅看一遍是不会有什么帮助的,必须要静下心亲自试一下才能看到效果。放下着急与浮躁,与自己好好交谈一次吧。期待大家留言区的反馈喔~
下一篇,会继续关于「我是谁」的探索。
- END -
我是西西卡,希望和你成为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