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该吃饭了。”
“……”他几乎没听见。
“吃饭时间到了,真美味呀。”
“……”这样的提示已经被他自动忽略了。
“王宝,你能过来吃饭吗?”
“等等”,他终于有了回音。
“等几分钟?”我问道。
“一分钟。”
“王—宝,你—可—以—过—来—吃—饭吗?”我已经等了很久,他还没有动静,火气已经在胸腔里熊熊燃烧起来。
“好吧~”他听出语气变化,终于慢腾腾坐到餐桌前,然后开始了他的表演。一会瞅瞅这儿,一会儿摸摸那儿,方圆几里内的任何东西都能吸引他的注意力。吃饭自然是顺带的,饭菜在嘴巴里含着,完全没有咀嚼的打算。
“王宝,你可以专心吃饭吗?”这样的话吃一顿饭至少得说十几二十遍。他总是不为所动,坚持着自己的节奏。我们都已经吃完了,他碗里的饭却只吃了一点点。接下来要不生气看着他吃,要不端走饭,他乐得逍遥。往往自己还在气得脑壳儿疼时,他已经玩得不亦乐乎,刚才的不快早抛到九霄云外了。
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也尝试过各种办法:限定时间法,特意买了闹钟放他跟前,和他约定好分针位置;取消最爱的某项活动,比如没有按约定吃完饭不能看动画片或者吃零食;激励示范法,我们吃饭时从不看电视玩手机,尝试评论事物的好坏,和孩子比赛快慢;饥饿治疗法,不吃就端走饭,他反而乐得解放,饿两顿对他来说似乎没什么影响……最终往往还是败下阵来,我们气急败坏,他也心怀不满。
然后是做作业,洗漱,睡觉,几乎每一环节都在催促中才能完成。在这样的交锋中对方心态极稳,你催我不动,你急我才动,第二天一如既往起不了床,我们都在对抗中心塞沮丧,曾经的温情脉脉似乎随着年龄的增长也随风而逝。
有一天偶然翻开以前的照片和视频,在他两岁之前我无比宽容,从未责备过他,哪怕他弄坏了东西,我也能冷静对待,明白他是无意的。每天一到家,看着他灿烂的笑容,一天的劳累瞬间不翼而飞,随之满血复活投入到照顾他的每一分每一秒。他一个小表情小动作都能惹得我们哈哈大笑。他的一个翻身都值得我们庆贺,我们那么有耐心等待着他的成长,亲情是那么简单纯粹,是什么时候我们的亲子关系开始变了呢?
从我们的期待值变高开始吧!随着他学会走路,学会吃饭,学会上厕所,学会穿衣服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觉得他的生活技能都具备了,再没有耐心细致地教他,帮助他,甚至不自觉地用成人的标准要求孩子,我们吃饭时不就是拿孩子和自己的速度比较吗?
我们的事情都变多了,时间却有限。孩子小的时候,他的生活大事是吃喝拉撒,长大了就不仅仅是这些事情了,还有能力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这些需要耗费我们更多的精力。孩子也一样,他需要应对的事情更多,但速度或者能力还在缓慢提升的过程中,这样彼此的负担更重了。
孩子也越来越有自己的想法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并执着的追求着。在一次等待他洗脸的过程中,我曾刻意观察过他。他正在拼磁力片,想把他们拼成房子的样子,却发现少一块,他赶紧去找来,又缺一块,再去找,如此反复,拼好后已经用了十五分钟,倒好的水早凉了。他还有一些很奇怪的小坚持,比如被子睡前必须铺得整整齐齐,枕头的四角必须平平整整……这些在我们大人觉得不值一提的小事儿,在他心中却成为了大事儿。
这样想来孩子也很委屈,时时刻刻处在被催促,被否定的过程中。幼儿园有次作业是了解自己的父母,问孩子:“爸爸最喜欢做什么呢?”他毫不犹豫地说道:“凶人。”“那妈妈呢?”“凶人。”听完他的答案我心里也不是滋味,我们对他确实有点严格了,虽然也夸他,带他出去玩儿,但在日常生活中确实是说教太多了。其实他也在对抗中努力坚守着自己,我们都不喜欢被约束,更何况是孩子呢。
所以归根究底还是自己的心态有问题,老以成人的标准要求他,有些甚至自己做不到还要求他做到。没有给孩子留下准备的时间,其实完全可以提前十几分钟时间告诉他任务,给他调整的机会。吃饭慢点就等等,实在不行喂两口也没事儿,何必必须苛责他用育儿理论来养育孩子呢。
其实我的宝贝已经非常懂事了,他睡觉前会认真检查,关门关灯,会努力脱衣服,经常说得话是:“我自己来!”会体谅到我情绪的变化,主动安慰我抱抱我。也不计较,哪怕前一秒你刚批评狠狠凶他,下一秒他早已不记仇甜甜地叫你“妈妈”,毫不吝啬自己的爱和赞美。每次需要他帮忙都屁颠屁颠过来帮忙……所以多催几遍又有什么呢?等的过程也可以让自己放慢节奏,学会欣赏。牵一只蜗牛散步本来就是需要耐心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