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得到过,奢谈放下,总是有点欺骗的感觉。
看完了《红楼梦》里面对人物的情感贬损的一钱不值,好像情感是害人的东西。最后黛玉为情而死,宝玉出家。只是想来这样的结尾,正是因为不能圆满才最是打动人心吧。毕竟得不到才最让人怀念。
看过《三国演义》故事的结尾也是悲剧,难道作者让主角们,过个幸福的生活就那么难吗?想象国外的名著也有很多情况是悲剧结尾的,这些悲剧结尾的故事,是不是有什么套路存在呀?
人都是厌恶损失的。刚看到感情的时候,我们都希望彼此能够幸福的生活下去,毕竟如果分开了,那就是失去了一段感情了。对于失去的厌恶情节,让人不忍看到这样的故事发生,可是这样的故事又必须发生,因为分别是人生的常态,就更加凸显了存在的可贵。当读者看到故事分别的时候,自己也感觉到那种分别的苦,对故事的情节印象更加深刻了。
这可能就是作者高明的地方吧。大家并没有犯错,可是当时的时代并不接受这个意识形态,那就是错误的,那就要被消灭掉,最后落得个痛苦。
宝玉到最后出家了事了。书中谈到情感都是使人痛苦的根源,还不如早早的放下。可是没有得到过又那里奢谈放下呢。
如果不是因为有宝玉付出了感情,懂得了感情的滋味是什么,体验到感情对自己的美好和痛苦,那么怎么会有放下感情的痛苦这件事呢。人为什么要放下,就是因为拿在手上的东西,自己已经不想要了。可是都没有拿起过的人,手里已经空空如也了,去哪里找个东西来放下。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结果就是永远活在别人的口舌中。以别人的口舌为生活的做事标准,最后的结果没有几个人会是好的。毕竟人心隔着肚皮,每个人看到的世界和方法论都不一样,听百家言,没有决策的本事,听得多也是越来越糊涂。
在生活中总是会看到这种书,教人舍得的书。看里面的故事真正的是明悟呀,可是你看过后真正的作用并不大。因为你看到的故事都是你看到了结果的反推,是好的选择。为了印证放下的好处,自然会包装一番道理故事出来证明是正确得。
道理是正确的,只是所有的道理到了使用的时候都有个度,叫做视情况而定。单纯的脱离了实际,用书上的方法,那不是纸上谈兵吗。书上的观点只是指明还有另一种解法,具体要你怎么做,是你作为人的事情,不是作为道理的事情。
纸上谈兵的害处就是以道理为中心,最后把人搭进去了,反而说道理不好了。读书学习就是要将人放在中心,将道理伴随左右,随时用随时取才是。那些炫耀知识的人,就属于将道理作为中心,将自己成为了道理的跟随者了。总是跟别人反着来,却希望和别人有同样的结果,想的很美好,结果很凄惨。
对于具体的情况,此时此刻的情况你是局内人,根本就看不到那个选择更好点,并且在时间维度上来说,此刻好的选择,在未来未必是好的选择。所以选择的就在于既要照顾到当下,又要照顾到自己的未来,如果对未来的目标不明确,当下的问题思考的不足够深入,就会犹豫不决。这种情况下拿一本舍得书看,真的用处不大。
《红楼梦》中指出一条人们获得幸福的方式,那就是放下凡间的俗世找点出家就什么事情都没有了。却没有想过,为什么要一定出家就能幸福了呢?心理没有了事情做,获得了内心的平静,没有了世俗的争吵。那这种人人都举世太平的日子是人希望的,可是科技进步,颠覆原有产业这样的事情怎么发生,社会停止前进了,人们没有了改变的希望,这也是好的社会。
想要发展就必然伴随着有失去和得到,想要大家都过太平日子,那就是有一个公平的制度,大家在这个制度里面各站所长,不是为了让大家都好,反而都去选择逃避出家去了。
佛教教育人要放下俗世的烦恼,只是这个放下那里那么简单呢。要是人都没有了欲望,都没有了缺点,所谓人还是人吗?还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嬉笑怒骂,有灵气的人吗?大家都见面你好我好,而没有了灵性,那还有什么好的呢。
放下心中的烦恼,接受现实是一个好的心态开始,只是接受后就认怂了,出家了,那事情解决了吗?宝玉是出家了,家里有父亲和母亲来照顾孩子和老婆,要是没有呢,那么宝钗怎么办?肚子里面的孩子谁来养呢?你自己是找到好的归宿了,逃过去了,和你生活的人,你什么都没有安排,就这样走了,做到了丈夫的责任了吗?
不谈痛苦原因,单纯的谈出家解决问题,那是对人生的一种逃避。
现在说的佛系青年,就是如此。当生活中遇到一定问题的时候,不想去面对问题,就说自己是佛系,那不是逃避吗。说的好听是不和人争,可能就是怕去争抢利益。将自己对事情的无能为力,选择为自己出家的借口。都没有拿起过生活的幸福,就开始谈论出家多么好了。
在生活中总是碰到这样的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结果就是永远都不知道葡萄真实的滋味是什么样的。他们只是别人体验生活的接受者,自己根本就没有真实的体验过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出家的那种得到高僧, 是不是也是用这种方式来逃避事情呢?
在书中感情被认为是烦恼的来源,可是感情何尝不是开心的呢。什么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既然人类携带着感情的基因,自然会是有用处的。那么抛弃他对人带来的好处,指责坏的一面,就落入了思考的局限性中。
看到好的时候,就大家赞扬,看到不好的时候就过多的指责,永远都希望自己是正确的。那么有没有可能,你是正确的,是个完人。你那么高的眼光,又有哪个有缺点的人入得了你的法眼,你又如何在生活中和人一起协作将事情做成呢。
当一个人对自己的期望很高的时候,他也会将这种期望投射到身边的人身上,到时候大家彼此之间对一件事的评判标准不一样,就会形成认知差距,就可能沟通都会形成困难了。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是道理的使用者,那种方式让自己受益,就使用那种道理。吃不到葡萄的人,因为自己吃不到,没有能力吃到,就所葡萄是算的,来衬托自己对自己无能的否定,避免了自己面子受损而已。
在生活中遇到事情,遇到各种不顺心的事情,是必然的。只要一个人做事,就会有对事情的片面性认知,正是片面性认知造成人的困惑和烦恼,可是已经在做事了,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够避免自己的片面性认知来误导自己。
却因为有的人为烦恼所伤,最后是选择了逃避。当一个人对于自己所要做的事情的痛苦大于自己想要的收获的时候,就会选择逃避。
比如,学英语,想想英语的学习是记单词,那么枯燥的事情,我就不想学习了。而我没有学会英语过,那里来的是放下英语呢。很多人不会英语就说自己放下了,没有天赋,其实只是在逃避问题的解决而已,真正的问题还是在哪里。
人的烦恼总是一定的,你不在这里烦恼,就会在哪里烦恼。不要想着自己会作为一个没有烦恼的人永远生活下去,人没有那个福气。只要你还有欲望, 那么欲望带给你的就会有误差,就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只是在遇到这种事情,人应该如何解决而已。
只有积极的面对生活的烦恼,找到生活烦恼的根源才能说到上是幸福的。抛弃了生活的环境,奢谈放下,然后自我选择去出家,自己是可以逃避了,可是那些还在痛苦中挣扎的人呢。他们有各种原因不想去做出家的事,就让他们继续痛苦吗?
片面的说一个方法很好,这都是错误的,因为你只是知道了这个方法,可是方法是由环境检验而来。如果环境都改变了,那方法还真的有用吗。
宝玉出家是放下了,具体要如何放下,放下背后的智慧是什么,只是给故事让世人去分析去猜想,这种方式的要求未免太高了些。那些高管富人都有很多放不下的,却指望生活中为生计都忙忙碌碌的人悟出其中的道理来,这个难度真的很大。
事情那是那些事情,道理还是那些道理,只是人不同了,所得到的结果也不同。所谓的放下,谁人不知,可是又有谁能够真的放下呢。正是因为大家都不放下,在面对问题,在解决问题,才有了现在的社会。
不谈实际情况,奢谈放下的智慧,那人在道理面前又是什么呢,那不是人给道理打工了吗?不是人围着道理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