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奶奶出去散步了。爸爸上夜班没回来。
我在看书,桐宝在剥花生吃。
“妈妈,我想把花生放在那个盒子里吃。”桐宝一边问我,一边指着茶几上的一个透明的塑料盒子。
那是个果冻盒子,果冻刚刚被桐宝吃完了,蓝莓味的。
“妈妈,我想把花生放在盒子里,一定就是蓝莓味道的花生了,对吧?”桐宝又问我。
“我不知道,你可以试试。”我继续看着我的书,故意不看她。
桐宝没再说话,我猜她已经把花生放进去了。
过了一会之后。“妈妈,我想在里面加上水。”“可以。“
又过了一会。
“妈妈,请看我做的花生牛奶。”桐宝献宝似的把小盒子端到我面前。我放下书瞅了一眼:乳白色的液体,上面漂着几粒花渣渣。我突然明白了。
“宝贝,这花生牛奶你是怎么做出来的?”
“嗯,那个,我把花生咬碎了放在里面的,妈妈,我很厉害吧?”
“嗯,是的,你很厉害!”
“那妈妈,请你喝一口吧?”
这……宝贝啊,你是想让为娘喝你的口水吗?可又一想,不就是我宝的口水吗,喝一口又怎么了?
我真的喝了一口。
“好喝吗?”“哦,好喝。”
桐宝心满意足地放过了我。我继续看书,而她继续在探索着属于她的世界。
如果爸爸和奶奶在家,会怎么样呢?
奶奶会说:“不行啊,不能把花生放在果冻盒子里。”“不能放水,会洒的。”
爸爸会说:“宝贝,把花生咬碎了再放到水里,很恶心的。”
桐宝,这件事,就当做咱们俩之间的小秘密吧。放心,我不会出卖你的。
2
冬天真的来了。
这几天,树叶落得特别多,我们家门口,有好几颗法国梧桐,地上落了厚厚的一层梧桐叶子,像是铺了一层金黄色的地毯。
“走,宝贝,看树叶去。”下了班,我扔下包,就带着桐宝出了门。
“奥,太棒了,看树叶去喽。”桐宝跟在我后面,兴奋地像个小疯子。
树叶踩上去软软的,桐宝高兴地跳来跳去,像只小袋鼠。
我捡起几片树叶,用手掌比了比,桐宝看到后马上跟着我学。
‘妈妈,你看,这些叶子和我的手是一样的。”“对啊,妈妈也发现了。”我附和着她,顿时也变成了一个孩子。
树上还挂着许多比较小的叶子,阳光下,格外金黄灿烂。穿过树枝和树叶间的缝隙,会看到碧蓝澄澈的天空。
我赶紧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而此时的桐宝,正在将捡来的叶子摆成各种形状。
想起前段时间碰到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孩子很想跟着桐宝一起玩树叶,却被妈妈训斥:“别摸,很脏。”孩子怯生生地缩回了手,跟着妈妈一路走远,却时不时地回头看玩得不亦乐乎的桐宝。
忽然觉得很心痛。
有多少孩子,不能享受玩一片落叶、抓一把泥巴、玩一桶水的乐趣?
著名心理学家李子勋在他的书《早教的秘密》里说过:上100堂早教课不如带孩子去亲近大自然。他还提出这样的观点:我个人希望孩子在6岁前都不识一个字,最好的儿童读物是图片的流淌,没有语言的解释。
有多少家长,能理解这样养育孩子的方式?
3
没事的时候,我喜欢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尤其喜欢《放回原处》那一节。
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小豆豆上厕所时,不小心把她最心爱的钱包掉到了厕所里。小豆豆没有哭,也没有不要那个钱包,而是跑到校工叔叔的工具房里,拿了一个长把舀子。然后小豆豆就拿着这个长把舀子在厕所外墙附近找到了厕所的掏口。
便池又深又黑,小豆豆也顾不了那么多,只管拿着舀子把便池里的东西舀出来,每舀一次,都要看看钱包是不是在里面。后来,校长先生发现了小豆豆,他问:“你在干什么呢?”
小豆豆说钱包掉里面了。校长先生只说了一句“是吗”就走开了。过了一会,钱包还是没找到,校长先生过来问:“找到了吗?”小豆豆说没有。校长先生说:“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然后又走了。
后来,便池几乎被掏空了,小豆豆还是没有找到钱包。
但是,小豆豆这时候觉得:即使钱包没有了,也挺满意的。因为她没想到自己干了那么多活,居然把便池都要掏空了。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校长大人没有训斥她、责怪她,更没有嘲笑她。他的态度就像她干的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一样若无其事,而这种若无其事里包含着信任、理解和尊重。
试想一下,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在掏便池,是不是会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孩子拖过来训斥一顿或者打一顿?你是不是会暴跳如雷地吼着:“玩什么不好,居然玩大便?没出息!”或者说:“下次再这样你给我试试!”
你大发雷霆地让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却忘了问他一个理由。
好的父母,不是一定要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穿最贵的衣服,吃最有机的食物,而是要让孩子像孩子那样长大,让孩子亲近自然,让他们获得探索这世界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