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云姐与小可爱都去公司加班,隔壁两个姑娘也都不在,家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窗外风雨交加,电闪雷鸣,屋内的我倒是很镇定泰然,但还是有些无聊。
我想,如果没这窗外的风声雨声与雷电声,怕是也不会衬托出屋里的孤寂,时间不会那么慢,我也就没那么无聊。
翻看了几眼书就有些瞌睡,便匆匆撂下,打开优酷,想找部剧看提提精神。看来看去,貌似没什么对我胃口的,现在的电视剧,质量好的,真心不多。我想,还是重温老剧吧。
我这人对老剧,有特殊的感情,经常没事的时候,就找些老剧重看。这次,看的是87版《红楼梦》。
回忆一下子将我带回小学六年级,六年级时,我在家里,从一个用了十几年的小电视第一次看《红楼梦》。这么多年过去了,大部分剧情我都忘了,但《红楼梦》里黛玉进荣国府的一个画面还深深印在我脑海。就是黛玉进荣国府,大家都很开心,大声叫着林姑娘来了,其中有个小丫头将提着的水桶放在地下,直起腰,抬起头的那一刹那。
以前我不明白,为什么整部《红楼梦》我只记得这个画面。现在明白了,因为演的太好,太传神。这小丫头一放,一抬头的动作,以及她的表情,代表了整个贾府对黛玉到来这件事的重视与期盼,以及贾府众人对黛玉的好奇。这细节处理的也是非常好,所以,纵然是这样一个本不起眼的画面,却深深印在观众眼里心里。
想起了新版《红楼梦》,看完整部剧,我没记住谁,倒是记住那种华而不实的发型与装扮,还有长得相似的我也分不清的美人。当初轰轰烈烈地选红楼梦中人时,以为是多么用心呢?的确是用心了,选出了许多美丽的皮囊。
这些姑娘美是真美,可是,演了与自身形象不符的角色。演黛玉的演员是婴儿肥,林妹妹可是天仙一般的人物啊!演宝钗的李沁瘦的不要不要的,那被宝玉比作杨贵妃的宝钗,比林妹妹还瘦,林妹妹得胖成什么样,真不敢想象……
提起这与原著相差甚大的演员形象,真是一言难尽,还是忽略吧,反正是美女就行。但不得不提,这部剧的旁白。别的电视剧的旁白,都是在关键时刻出来提点一二,而新版《红楼梦》的旁白,比主角还主角,竟然把整部《红楼梦》给读出来了。
87版《红楼梦》是演出来的,而新版《红楼梦》是读出来的。
就当旁白加深了观众对原著的理解(看完电视剧就像读完一部书),把这让人别扭的旁白忽略不计。那林妹妹的裸死是什么意思?听说导演理解的“质本洁来还洁去”就是裸死。这是最让我讨厌的地方!
当初黛玉写《葬花吟》“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真不是“裸死”的意思。真不是!
以前,我一直为黛玉的死介怀,只觉得特别残忍,无限凄凉。可再次看完《红楼梦》,才觉得,黛玉的死,是真正的解脱,是真正的干净。
当元妃死,大树倒,贾府散,以贾府为首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也都树倒猢狲散了。金陵十二钗,凤姐凄惨地死去,湘云,宝钗,巧姐被卖了,妙玉落入强盗之首,迎春遇人不淑,探春远嫁天边,惜春也削发为尼。
古往今来,祸福都是相依的。当初以为,那个远嫁如浮萍的探春苦,谁知,命运却使她躲过贾府这浩劫,给她另一番天地。也以为,巧姐这最小最弱的“十二钗”命运会更被动,谁知,得一“巧”字,却也遇见了“恩人”。
相反,那些看似好命的人儿,结果都没被命运厚爱。湘云被卖,“寒塘栖鹤影”成为她最后的快乐;宝钗虽得到宝玉,最终也落得个被卖被赎,孤独终老。
所以,我说,黛玉这提前去了,倒是好事。她没有经历这番劫难,没有见识这残酷的现实,真是干净地去了。否则,以她的心性,在这“虎落平阳”的时候,在这“落魄凤凰不如鸡”的人间,不但不能长久,连这份“洁”也保不住了,又何来“一抔净土掩风流”呢?
就算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也不应将黛玉之死写成“裸死”。她烧了诗稿,也是不想在这世间留下些什么,毕竟,她是来还泪的,泪完了,什么也不需留下。就像当初来时,赤条条,干干净净,现在要走了,也自是连同那“诗稿”里所有的心事一同去了。
所以,作者的“质本洁来还洁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一种精神性的。而不是什么“裸死”这样吓人的理解。
就像《好了诗》里所表达的那样,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世间一切欲望忘不了,可到最后,还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我想,黛玉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四大家族荣辱盛衰下被扼杀的爱,她还代表一份世人都没有的干净,那是植物的感觉,是自然的力量,也是全书的灵魂。
到如今,才明白,黛玉的《葬花吟》不仅是自己的写照,还是大观园众人的写照。她才是真正了悟之人。
到最后,一场大雪,落了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那些不堪的,丑陋的,好的,坏的,都掩埋在时光白雪里。
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