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专家也是人,不可能每次都是对的。
这句话我想更合适的理解是:专家也是人,他们的意见看法虽有他们在其专业领域的研究和总结,但每个人的立场和角度不一样,即使专家,他们研究的也是经过他们主观筛选的,所以如果完全对专家观点生搬硬套,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术业有专攻,我比较信任经过自己考证的、硬知识领域的专家,比如每次签合同之前,我除了会自己弄清楚其中的条款之外,还会请从事法律工作的朋友帮忙看看,对朋友提的意见,尤其和自己了解不一致的,我也会多方求证。
但对软知识领域的专家,我始终抱着谨慎的态度,比如指点具有中国特色的楼市、股市的各种经济学家,虽屡战屡败,但仍能屡败屡战,继续津津乐道、乐此不疲。我不排斥,毕竟我只要自动选择过滤,就不影响我什么,但真心喜欢不起来。
怎样在听取专家意见之后,还能保持自己的判断?我想答案应该可以是再多听听另外一些专家意见吧,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集大家之所成,扬长避短。
002 别人强调的重点,不一定是你的重点。
深有同感!工作中会做很多汇报PPT,我们的模板里有一项内容是“需要领导关注的问题”,我们往往会各种排除和总结,然后把我们认为需要领导关注的事项小心谨慎填上去。还是小白的时候,我以为我们是最了解整个项目情况的,所以我们整理出来的需要领导关注的问题肯定全面的、万无一失的,领导只需要了解我们列的清单,然后拍板做决定就行——做领导好轻松!事实证明,我是too young too simple too naive。
真正有两把刷子的领导,即使在整个会议过程中看起来漫不经心,但到最后过“需要领导关注的问题”时,领导总能一语中的,惊醒梦中人!我们只是在自己负责的小项目里打转,我们强调的只是我们以为的重点,可领导因为有远高于我们的格局和眼界,会从全局去综合考虑衡量问题,也就不会被“我们的重点”局限思维,也就能以火眼金睛去发现更多问题。
003 “乐观偏见”说明了大脑喜欢在舒适区思考,只听自己想听的,主动屏蔽和自己想法相左的观点,但很容易导致盲目乐观。
最近我参加了一场考试,考试题型和我平时练习的完全不是一个套路,我考场做题的速度明显比平时慢很多,还有好几道甚至没有想通其考点在哪,为了保证做题效率,我凭第一印象选了个答案。当我做完题并涂好答题卡时还剩10分钟,于是我决定再琢磨琢磨那几道没摸清考点、凭第一印象选择的题,然后我神奇地发现,我选择的答案,像有魔力似的,在我脑海里列举它们就是正确答案的各种理由,以致于最后我很笃定,我就该选这个。然后信心满满地等待考试结束铃声。
考完的当天晚上,我没能抑制住体内的洪荒之力,毅然手欠地点开了各种枪手发布的“标准答案”,其中不乏我平时很信任的培训机构。然而看到那几道题目的所谓标准答案时,我内心是拒绝相信的:怎么会和我选择的要么南辕北辙、要么毫不相关呢?不甘心的我又翻到答案解析,才发现我很笃定的论点确实站不住脚啊,现在发布的虽不是官方答案,但若按照枪手解析思路,也不是没有道理,我甚至没找着破绽来攻击枪手答案、以支持我自己的答案。
今天看到“乐观偏见”这个概念,才明白我在考场上那会儿是中了“乐观偏见”的毒。坚信自己选择的答案是对的,然后会绞尽脑汁找到一切论据来支持。殊不知自己在盲目乐观,以致做出了错误决策。
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很好预防“乐观偏见”的方法,也许还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听听他人的观点,多参与他人的讨论,多对自己进行头脑风暴、发散思维比较合适。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