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林清玄的文字,于我而言,他的笔触下多的是对生活细微处的禅悦,多的是对幸福的定义。而推究到具体何时开始关注,大概就是大学了吧。
我,爱运动,爱文字,爱结交有趣的灵魂。喜欢听社团的同学分享自己的经历,或情感或人生规划,然后惊叹于每个人对人生的认识,又愈发觉得自己见识短浅。
后来,我想通了。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自然有着不同的起点。
家庭富裕的,往往想着,大学期间要考托福雅思,要去某国某国留学,然后凭着自己的镀金学历在上等公司里混饭。
而像我等家庭经济刚好够生活的,大学就得努力学习,争取拿尽可能多的奖学金,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如果需要的话就读研,不然毕业就出去实习,给别人打几年工,有一定经济积蓄了,就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副业,或者干脆就创业。
还有人呢,家庭背景跟我差不多,但是他们也不逼迫自己像我一样活着,且不用"得过且过"这个词形容他们,因为他们倒不是不努力,只是不那么努力,他们活得紧绷程度刚刚好,既不用像超级学霸一样累,也不像纨绔子弟一样靡费,毕业大概就是考个公务员或者在小公司赚点钱,养活自己。
但就我身边的人而言,多数是家里有点钱,毕业了等父母安排,每天吃吃喝喝,考试周通宵预习,大学只求不挂科。
我羡慕第三种人的日常生活,也无力与第四种人攀比,我仰望第一种人的人生,却不能强求父母拼了老命满足我的需求,于是,我需要比别人更努力,才能配得上自己的远大抱负。
于是,虽不说上课百分百认真了,但至少我愿意学习时,我绝不荒废时间。在学院也担任干部,混个脸熟。在各种社团主动认识朋友,当然我更愿意去那种有工资拿的社团。在学校的勤助中心找了一份家教工作,每个月拿着五六百,有时候上千元的工资,满足自己日常的购物需求。
当然我也开始像大家一样,注重化妆,花着自己挣的钱买喜欢的裙子,种草的化妆品,心情好有空闲时,甚至可以与同学出去海吃海喝。
偶尔发发呆,犯犯傻,免不了被身边的同学数落一顿,却也是幸福的。心情不好也会在课上趴着一个人胡思乱想,也不管老师在讲台上如何如何的眉飞色舞。空闲下来,就追追剧,抑或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看看文字,品味一下他人笔尖带来的感动。
当然啦,身边也不乏因为我优秀或欣赏我的异性,但有时候人与人之间就像是有魔力一样,有的人不论他(她)对你有千般万般的好,你见他一面,稍稍了解一下,便清楚地知道,他(她)不是你要的那个人。我也算直接吧,划清界限,摆明立场和态度,能做朋友的继续做朋友,不能做朋友的大不了就当作从未认识。
大学之前,我应该是有点自卑的人吧,或许现在还有,以前总在乎身边的人的意见,往往会强迫自己做不乐意的事,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他人的需求,到最后往往也得不到他人的感激。
再后来我慢慢认识到一个问题,世界那么大,60多亿的人,你不可能做到每个人对你都是友好的,你不能让所有认识你的人都喜欢你,人生又是何其短暂啊,与其每时每刻为他人而活,反倒不如活得潇洒快活一点,如果一个人以后肯定没有交集,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又是很尖锐,那倒不如干脆一点,何必为他浪费自己的表情呢。
当然我这样说或许你会认为,人不能为自己而活,不能过于自私。我所说的放弃联系,为自己而活,大多是建立在以未来的交集为基础上的,很多人可能就问了,你怎么知道你未来会跟谁没有交集呢,你一定知道的,如果有个人,你怎么也缓和不了跟他(她)的关系,你想想,这样的人你以后还会跟他(她)联系吗,就算天要塌了,你大概也不会想到要他帮忙吧。
很多人就像当初的我一样,总想着要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但这个愿望只能是愿望而已,我们或多或少有些他人无法接受的毛病,我们可以为他人改变,但是却不能为他人而活。
大学,现如今更多的不是象牙塔的代名词,读大学也并非为了书本的硬知识,多的是学习为人处世,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
看我身边的人,有人整天窝在宿舍打游戏,不上课,不参加各种课外活动,考试只求不挂科就阿弥陀佛上天保佑,大学养肥了他们的体重,他们自己却荒废了生活。我不明白,这样无味的生活是如何一直坚持走完整个大学的。
在我看来,大学更应该找到自己的爱好找到自己未来从事并热爱的方向,为以后的人生打基础做铺垫。人生有味是清欢,有味道的大学才值得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