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是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从五育并举到减负增效再到教师队伍建设,每个话题都备受关注。
如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一起来听听上海校长、专家们的真知灼见吧!
落实立德树人,突出德育实效
张蕊 上海市闵行区浦江第一小学校长
2019年7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近年来,一系列重要文件和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看出,坚持德育为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项极其紧迫的国家战略。《意见》的出台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明确了要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健全立德树人的落实机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要求。笔者认为要落实好意见精神,在学校办学过程中就要切实做到:
一是抓核心,坚持全学科育人。学校的办学方向回答的是教育根本性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我们办学治校的政治原则。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就是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提供坚强保障。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度过的,作为学校,在努力发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中的纽带作用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德智体美劳各级各类课程的整体架构,在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同时,于潜移默化中进行立德树人。近年来,上海着力深化以思政课为核心的学科德育体系建设,整合高校、区域、德育实训基地力量建立了8个学科协同研究中心,充分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德育资源,充分发挥每门学科的育人功能, 形成了1000多个覆盖各学段各学科的学科德育精品课程群,创建了百门符合中小学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中国系列课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全员、全程育人效应。
二是抓实践,实施全方位育人。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理想信念的树立不能仅仅依靠灌输式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亲身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内化,这样德育才真正具有实效性。新时代需要我们实施开放性德育,除了内容的与时俱进,更需要在方法、途径上把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起来,动员全系统全社会的力量广泛参与,形成育人合力。上海近年来持续推进以综合素质评价为导向的校内外育人共同体建设,继高中生志愿服务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后,今年9月,上海市将全面启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确定将学生的社会考察、公益劳动、职业体验、安全实训作为初中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主要内容。以综合素质评价改革为契机,上海挖掘整合各方资源,目前已经建立了1900多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丰富学生实践经历搭建了平台。
三是抓关键,建好教师队伍。要实施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努力突出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信息化教学。学校要进一步发挥教师个人所长,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教师。在全校教师中挖掘人才,激励每一位教师找寻自我价值,发展学生素质。同时,要引导教师不断地进行理论学习,并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实践的科学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典型案例分析,教师之间经常进行经验交流并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探究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教学观摩、教学展示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义务教育质量提升的基础
张民选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TALIS研究中心主任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了第一个聚焦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要求,要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回顾上海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上海基础教育之所以能连续十年在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万学生参与的PISA国际测试中,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方面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并引发全球关注,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上海市各级政府长期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市不仅通过设立“正高级教师”职位、为优秀教师授予各种荣誉称号等有力举措,提高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社会荣誉感和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尊重感;还连续每年增加中小学教师的绩效津贴,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CED)公布的2018年《教师教学国际调查报告》(TALIS 2018),广大教师的职业认同度和满意度大幅提升,居于全球高位(上海60%,OCED均值27%)。
与此同时,上海市教委和各区政府还大力推进教师的在职进修,促进每个教师的终身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教学效率。TALIS 2018的数据表明,上海初中教师入职培训率达到100%,在职进修的多项指标名列世界前茅,教育创新认同度的四项指标均高于国际均值,受到各国关注。并且,上海教师的教学时间使用效率也是全球最高的(86%)。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不断向义务教育提出新要求,社会也需要未来公民具备新素质。《意见》高瞻远瞩,就义务教育质量提出了新时代的新内涵。譬如,文件在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智育水平”中,就首次提出了要“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广大教师不能仅仅掌握并教好各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要深入理解学科特点、知识结构、思想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跨学科综合教学、激发学生认知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开展研究型、项目化、长时间、合作式学习。信息革命和人工智能的发展,还要求教师加深对信息技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认识,学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精准分析学情、开展精准指导;而全球化社会和脑科学的发展还要求教师学会对不同学生开展多元化、差别化、个别化的教学。
上海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事,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终身发展的专业精神,还要求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开发;要求研究者在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人类学习机制和教学方法的认识,形成符合教师发展需要、有助于提升学生髙阶思维能力的教师学习内容。教师培训机构要为各层次、学段教师提供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方面的培训课程,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要为教师在国内外的培训和交流提供机会和资金,学校校长要为教师在职进修、专业发展提供时间、资金和同侪互助方面的支持。
相信只要齐心合力、坚持不懈、开拓创新,不断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我们一定能够建设一支世界一流、引领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为打造高位、优质、均衡的上海义务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可靠的基础。
深化评价改革,引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科学发展
汤林春 上海市教科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是对义务教育衔接性、规范性、实效性、协同性的重大而深远的改革,对上海正在推进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科学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意见》中非常强调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这是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牛鼻子”。在教育质量评价改革领域,上海已初步探索了包括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校“绿色指标”评价、区域基础教育环境质量评价的评价体系,取得积极成果,下一步,上海在教育质量评价领域还要根据《意见》的要求,着力深化三方面评价改革:一是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丰富和完善上海市中小学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增强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回应性,全方位测量和评价区域、学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区域、学校基于科学的评价信息进行改进和提升。二是优化学生发展评价,在小学阶段实施等第制评价,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多方面的学业成果;在初中阶段,实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改革,提高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育人水平。三是探索区域环境评价,构建包括政府保障环境、学校育人环境、社会支持环境等构成的区域基础教育环境质量评估体系,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发挥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导向,将助推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科学发展。
承接教育教学改革新的使命,让学校更加美好
鲁慧茹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上海市教育功臣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简称《意见》)聚焦了教育教学改革这个核心,上接“天线”,下接“地气”,既有长远规划,又有现实策略,这对学校强化责任使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领航作用。学校将把《意见》的主要精神作为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南,深化思想认同和理念共识,坚持全面、深化、合力育人。
学校将重点在德育课程实效性、课堂教与学有效互动性、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实践改革,丰富学校教育内涵质量。一是聚焦立德树人,突显德育实效。把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作为主要途径,分年级段设置针对性主题,形成内容序列,引导做实事、重内化。二是坚持教学互动,形成校本特色。深入实践个性化教育,以“学习设计”项目为抓手,形成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改革,用“学习活动单”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当主角“动起来”,主动进行听、说、读、写、议、算、做、评,人人参与,个个能学“活起来”。三是加强技术融合,打造现代学习时空。充分利用学校的自然及人文的环境资源,建立学生即时即地学习的信息资源库,对接各类课程学习项目,配备好校园固定信息站和流动信息站,以实现在校园的任何一个地方,学生可以凭着借用的移动信息工具进行个性化学习和探索。
我校将以《意见》为指导,着力探索教育教学深层次改革,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品味,为义务教育改革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争做深化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者
金卫东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上海市教育学会初中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紧紧抓住提高质量的核心环节,为学校通过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办学质量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学校应深入学习、积极贯彻《意见》,争做《意见》的主动践行者。
一是遵循教育规律,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我校将以学习贯彻《意见》为契机,立足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深化“养正教育”,在“生活化德育——进德培正、校本化课程——博闻塑正、生本化课堂——慧学归正、专业化师训——乐道守正”过程中,培育“风清气正”的学校文化。
二是注重因材施教,提供适切且丰富的课程选择。提升课堂教学效能,教师精心设计作业,进行个别化辅导,减少作业量与质量监测次数,提高教学针对性与有效性。加快建设以“知天知地知探究、会演会奏会怡情、能动能静能健体、为人为学为成才”为指南的特色课程,让学生读好“有字书”,也读好“无字书”。
三是强化师资建设,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把“引领教师专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要务和提高课程教学水平的重点,坚持师德为先,构建研训一体培训制度,发挥科研引领作用,建设智慧教学支持系统,激励和引领教师专业化、特色化成长,培育师德高尚、专业精湛、和谐奋进、有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优秀教师队伍。
我校将秉承梦想,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遵循教育规律,紧跟时代步伐,用一系列生动实践,书写新时代学校教育新篇章。
体育现代化是上海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张端鸿 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强化体育锻炼”被写入《意见》,明确要求开齐开足体育课,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学校体育成为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上海市历来重视学校体育工作。“十三五”以来,上海市全面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在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在落实“三课两操两活动”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体育课教育教学质量,深入系统实施“小学兴趣化、初中多样化、高中专项化、大学个性化”体育课程改革,同时,强化学校体育课程和教材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体系;在课外体育发展方面,坚持面向人人,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学生体育赛事活动,完善学生阳光体育三级联赛机制,加强区域性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中心、示范性学校体育社团的建设;在校园体育项目发展方面,以发展校园足球为契机,打通大中小学的体制障碍,建立以高校为引领的大中小学一条龙的项目发展联盟,构建完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集体球类项、基础项目和新兴项目、传统体育项目协调发展的学校体育课余训练体系;在提升体育后备人才质量方面,实施上海市体教结合促进计划,加强传统体育项目学校建设,建设常设性的市级学生运动项目训练基地,加强市级学生运动队建设;在体育素养评价方面,发布了全国首部面向普通学生的青少年运动等级技能标准,涵盖了乒乓球等11个项目。
总体而言,上海市大中小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系统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赛事活动体系基本构建形成,各类校园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学校体育在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及格率,优良率等指标上实现稳步回升。2018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为96.9%,优良率为46.4%,且上报数据与教育部抽查复核一致率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今年3月召开的上海市教育大会部署全面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着力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基础教育的现代化,学校体育的现代化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大会强调,学校体育要保质保量开展起来,开齐开足体育课程,引导学生把体育锻炼当作终身生活方式,上海市学校体育现代化也将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首先,上海市将继续巩固课程的基础性育人作用,继续推进大中小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推进绝大多数的小学和初中开设7种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高中阶段学校至少开设8种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进一步基于学生的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个人特长等情况,不断扩大学生的自由选择权。第二,坚持面向人人,引导学生广泛参与体育运动。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搭建普及与提高的赛事活动平台等途径,确保绝大多数中小学生的年运动时间不低于365小时,其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专门项目上的年运动时间不少于180小时,从而形成1-2项体育技能特长。第三,做好学生体育素养评价工作,开展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测试,使普通学生能够通过测试了解自己已经达到的运动水平,引导学生主动锻炼,提高技能,养成终身运动的习惯。第四,强化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和育人体系建设。在全市中小学体育特色普遍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健全形成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的体育项目布局结构,衔接有序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不断强化中小学体育特色,以项目组成“一条龙”布局单位,在课程、师资、场地、科研及评价等方面,形成相关项目的高品质、系统性供给。
为了做好上述工作,上海市还将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的体制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配齐配足体育教师并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完善教师及教练员工作量核算、薪酬待遇及职称发展办法,加强学校体育场地综合开发建设,建立经费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不断优化学校体育的发展环境。
赋能家校合作 育人质量提升的新起点
张竹林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学院副院长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 国务院出台的第一个聚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是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的新成果。《意见》内容十分丰富,笔者在学习中关注到,《意见》指出,要“强化师德教育和教学基本功训练,不断提高教师育德、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命题设计、实验操作和家庭教育指导等能力。”同时指出,要“重视家庭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密切家校联系。”释放了重视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教育的强烈信号,其中,“提高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是首次见诸中央文件,具有风向标作用。如何将《意见》精神落地生根,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和深化。
首先,要理性全面地看待家庭教育和家校合作育人。要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和重视家庭教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从社会层面看,要教育广大家长不能“追风”,尤其不能被少数社会培训机构“绑架”,盲目参加各种培训和指导,以至无所适从,食而不化,水土不服。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看,要关注发展中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进行有根有据的系统化准备,拿出可行的“药方”。
其二,要将家庭教育依靠的力量搞清楚,将家庭教育几支生力军武装好,加快家庭教育专业建设。关注和用好“四个力”,即,家长的家教胜任力,教师的家教指导力,政府部门的政策推动力,全社会的教育合力。尤其是要提高家长的家教胜任力和教师的家教指导力建设。建议以《意见》为指南,将教师家教指导能力列入教师入职基本能力的培训培养和评价考核体系中,在有条件的大学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开展家庭教育学科研究和建设。
第三,要关注先行地区丰富的实践探索和基层的创造性,典型引路,推动家校合作育人质量新提升。这些年各地在加强家庭教育、推动家校共育上作了不少探索,出现了不少典型。上海作为部市共建地区和改革开放的前沿区,一直比较关注家庭教育工作,呈现了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起步早,1979年起,就有一些学校开展了家长学校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重视和完善了两个“三级家委会”建设,重视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建设,自发自动自主的意识不断增强,让家长们走进学校。2017年又制定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家庭教育工作长远目标与近期的实施目标紧密结合,明确了深化家庭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目前,上海市中小幼学校基本实现家长学校和家委会全覆盖。二是探索构建组织管理、指导服务、队伍培养、评价引领、研究突破等“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新体系。构建“线下、线上”指导服务网络,打通“最后一公里”。线下,推进“1+16+X”家庭教育指导“网格化”建设,打通家庭教育指导“最后一公里”。线上,推进“互联网+”家庭教育指导,开设家庭教育指导慕课、“空中父母课堂”,不断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时空。市教委牵头开展了家庭教育示范校的评选,设立了评价标准,以评促建。三是抓“主力军”。市教委从2018年起建立了“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教师”常态化培训制度,组织各方专业力量,研制了分学段《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实务》,首次明确提出了教师作为家庭教育指导者应该完成的四大任务和必须具备的四大能力。奉贤区也研制了覆盖学前、义务教育和高中段《家教指导力教师教程》,同步开发教师家教指导网络课程,形成了区本化教师家教指导力教程体系,初步形成了教师主动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好格局。
家庭作为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奠基工程,需要我们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关注学生对家庭教育需求指数、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需求指数,学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绩效指数,不断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精准性,促进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提高育儿水平,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营造基础教育良好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