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内向高敏感人群提升能量的三个方法。这三个方法的共同点是,通过有意识地调整心态来影响行为。在这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我总结了另外三种算是进阶的方法,与之前的方法相反,是通过调整行为带动意识/心态层面的变化。
我们都知道人的态度可以影响自身行为,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由于人的大脑不喜欢内在心态与外在行为的不一致,我们的行为也可以影响自己心态。行为和心态是一个双向促进的过程。
高度敏感者内心世界丰富,新的想法层出不穷,但天性谨慎,顾虑太多,难以真的在自己想做的事上跨出一步。但是很多时候,往往是必须先迈出一步,才会有后续的事情发生。
1、改变你的肢体语言和行为方式
我们的自尊可以说来源于两个途径:一是别人对我们的认可,二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认可。高度敏感者对别人的情绪反应非常敏感,很怕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反而导致说话做事束手束脚,越是顾虑过多,行为越放不开。
我以前写过,一个人自信或是不自信,从肢体语言和行为表现上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如果你觉得自己不够自信,观察一下自己日常生活中的状态:是不是往往喜欢低头走路,脖子前倾,肩膀内扣或缩紧,说话犹豫,眼神闪躲,语速快,声音也很小。
要从行为变化引发心态改变,最基础的一步就是调整自己的肢体语言和行为方式。积极心理学的面部回馈理论研究发现,当我们皱眉或者微笑的时候,我们身体内部的化学物质是发生改变的。也就是说,我们的面部表情能够通过内分泌系统对我们的身体和情绪产生影响,所以好的演员会在演角色的时候入戏很深。同理,身体回馈理论发现,坚定有力的握手可以传递力量和信心,挺直的坐姿、昂首阔步地走路可以传达自信。
也就是说,所有正面的身体表现和面部表情,都能够对我们产生积极影响,而所有畏畏缩缩、唯唯诺诺的表现,都会进一步加深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一方面,通过行为我们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对自己的认知,将逐渐导致正面的自我预言实现;另一方面,正面的行为表现给别人以积极、自信、坚定的印象,同样潜移默化地改变别人对我们的认知,也会慢慢给我们正面的反馈,产生正循环。
所以以后不管走路还是坐着,请把后背挺直,肩膀展开,头抬起来,下巴收低,和人说话的时候不要回避对方的眼神对视。让音量自然地放大,语气尽量平稳、平缓。走路慢的话可以适当加大步速和步幅。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fake it till we make it.
2、尝试一些有趣的新鲜事
心理学中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可以称其为“最佳的兴奋状态”。无论是否属于高度敏感者,每一个人(包括婴儿)都是在既不无聊也不过激(压力过大)的时候感觉最好。兴奋程度过低的时候,人会显得笨拙迟钝、效率很低。相反,当其神经系统处于过激状态时,人会变得烦躁不堪、思维混乱,身体也不协调。而如果一个人的神经系统处于适中的警觉和兴奋程度,那么他在任何事情中都能发挥出最佳状态,无论是谈话还是参加体育比赛。
如果这个概念不太容易把握,那么可以记住一个简单的方法:时常给自己找点新鲜事做。即使是期待去做这件事的过程中,也能让自己的神经系统兴奋起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
举个例子,你和你的好朋友决定一个月后一起去旅行并买好了机票。在这一个月之中,你们每次想起未来的旅程,内心都会充满了期待;每次讨论旅行计划,比如住在哪里,逛哪些地方,吃什么好吃的,都会觉得非常开心。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增加幸福感的简单途径: 第一,我们可以设法增加做新鲜事/有趣的事的次数(如果你有一周的假期,可以把它拆分成两次);第二,我们可以通过更多地与朋友讨论如何做这件事(如何度过假期)来增加期待的快乐。
高度敏感这个术语表达了一个中性的事实:对于刺激的感受更加强烈。为了避免无聊带来的沮丧,我们需要一定程度的刺激让自己兴奋起来,但高度敏感的神经系统又难以接受过量的刺激。所以,对于高敏感人而言,能够掌握这种平衡的状态更为重要。为了让自己达到更好的状态,不要一下子把自己拉到恐慌区,但是可以不时尝试一件好玩的新鲜事,或是挑战一件稍有难度的有趣任务,通过行动给自己适当的刺激,从沮丧抑郁的状态中脱离出来。
3、难以决策的时候,先迈出一步
内向和外向高度敏感者还是具有很多区别的。外向型可能很害怕无聊,而内向型害怕的往往是焦虑。但是作为一个内向高度敏感者,这两年来,我领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几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无聊让人感到沮丧,但无聊的优点是它能让你意识到时间在流逝,你会忍不住地想要找点有趣的事情做。焦虑则相反,表面上我们是想要抓住时间,但实际上,焦虑往往让我们陷入决策瘫痪——我们很想学点东西,或者做些事情,但又不知道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到底该学到/做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导致不确定,不确定导致难以决策甚至逃避决策——干脆什么也不做,时间都在无意识中浪费了。
关于为什么不要逃避决策,我看到过一个最一针见血的比喻:如果你有一些钱,你不知道该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该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所以,在你不知道该先学PS还是该先考驾照的时候,如果两者你最终都想做,就先随便抓起一本资料看起来,之后再根据自己的时间进度进行调整。如果两者只能选其一,就给自己一个deadline,好好思考、调查乃至亲自尝试之后作出一个决定并坚持下去。不管有多纠结,也不要从纠结中逃离。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因为时间一直在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
行为比语言更有力。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看到一篇文章,意识层面一下子理解了该如何去做,觉得自己大受鼓舞,能量槽一下子加满,但是没过几天就又回到了老样子,如此循环。
我前面说过,人的大脑不喜欢不一致性。当别人的语言改变了你的态度,但你随后没有采取行动的时候,你的态度会被拉回到原来的状态。从一件事开始,行动起来,坚持下去形成习惯,才能逐渐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心态,从而提升并保持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