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发挥社会认同的力量
千万不要忽视他人行为对自身的重大影响。社会认同就是指,当人们对某种行为摇摆不定时,他们往往倾向于关注周围其他人的做法,以引导自身的行为。
旁人的行为是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这点几乎无人质疑。然而,当我们在研究中询问人们是否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时,大家总是坚决否定
当要做决定,但摇摆不定时:
社会认同就是指,当人们对某种行为摇摆不定时,他们往往倾向于关注周围其他人的做法,以引导自身的行为
案例用处:
一、当你大力推销产品时,一方面可以从出色的销售数据上展现出产品的畅销程度。“已售出数十亿个汉堡”
二、也要记得从喜欢产品的消费者与客户那里收集褒奖产品的信息,以便提供给更多潜在客户。
更理想的情况则是创造条件,让当前的客户有机会与潜在客户当面交流,亲身呈现他们对产品和公司服务的满意度
2、巧用从众心理
当知道要怎么做,但意识上意愿不强时:
提供案例的时候,提供正面信息的个体与当前目标群体相似度越高,他提供的信息就越具有说服力。泛泛的说大家都怎么怎么样样,最佳的案例怎么怎么样。
而是跟客户情况类似的人们怎么样。
案例:
通知纳税,“英国大部分人都会按时纳税的情形和“接受通知信函的大部分当地人会按时纳税的情形”
老师说服学生多来上课,不应从班上表现最优异的同学那里收集关于出勤的益处的信息,而是要考虑和该学生相似程度较高的同学,问问他们常来上课的好处是什么。
用于:
管理层说服员工采用新系统,常犯的错误就是找一位能言善辩的员工向他解释新系统的好处,而没有考虑到这位口齿伶俐的员工和那位顽固不化的员工可能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其实,管理层应该去寻找其他长时间使用旧系统的员工,虽然他讷口少言或时常形单影只,但在这个情形中也许是最佳选择。
3、避免使用消极标语
社会认同效应的原则是人们会跟从大部分人的行为,这就包括了正面行为和负面行为。
利用消极的社会认同信息作为激励标语,可能会让受众注意到这一现象普遍存在,而没有关注到现象本身的危害。
当社会认同信息中表明一种不良行为发生频率很高时,公布这类信息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要让信息受众清晰了解应该采取或者避免的行为;或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你可以将信息受众的注意力聚焦在已采取积极行为的人群身上。
案例:
保健中心若在显著位置公布失约人次,那么接下来数月的失约率往往会增加(其原因有两个:第一,看到信息的人心里会想,“这么多人都失约,多我一个也不多”,从而使失约行为变得稀松平常;第二,只有真正就诊的人看到了这则信息,也就是鼓励本来准时守约的人不守规矩呀。)
调整方式:各保健中心将公示信息的重点调整为按时就诊的人数,失约率明显下降。
可用于:
设想你作为公司管理人员,发现每月例会的出勤率一直在下降,与其让大家关注有很多人缺席会议的现象,你不如指出大部分员工都出席了会议,这样不仅能表达你对缺勤的不满,而且还能指出缺勤人员仅占少数。同理,企业领导也应该公布有多少部门、员工或者工作伙伴已经在日常工作中采用了新的工作方法、新的软件系统或者新的客户服务计划。这一做法让你能够充分利用社会认同的力量,而不是指责未能积极配合的人员,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4、肯定人们的积极行为
石化林公园的实验表明,人们会不自觉地跟从大多数人的行为,其中就包括不良行为。在这类情况中,我们推荐调整信息,将焦点集中于采取积极行为的人群身上。但是,这一方法并非时时可行。那么,你就要以理服人,应该怎么做呢?
大部分人形成的行为水平会成为一个“磁力中间值”,偏离中间数的人会向其靠拢——不论原来的自身行为好坏与否,他们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向“常规人群”靠拢。
社会常规行为对人们磁场般的吸引力,肯定人们的有益行为时,如何能够防止此类信息(对表现好的群体来说,这个平均值是负面信息)产生负面影响。
案例用处
例如,在逃课率上升时期,教育人员应该公开表示,大部分家长能够确保孩子按时到校上课,在肯定这一行为的同时,也要对少数未能做到这一点的家长清晰地提出批评。
5、选择太多导致的选择恐惧症
当消费者面临众多选择时,他们可能需要区分出各个选项之间的差别,这就增加了选择产品的难度,所以,他们不愿面对手头的这个问题,甚至对产品失去兴趣以及购买动力。这个逻辑同样适用于上文中的退休金计划。
如果顾客已经比较了解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希望找到能够满足自我需求的店铺或卖家,那么,将选择的可能性最大化,就更有可能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但这种情况很少见
在大多数情况下,潜在的消费者并不清楚自己的需求,他们需要了解市场上有什么选择。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提供了过多的产品选择,一不小心就会对销量造成负面影响,导致赢利下降。企业应该仔细审视自己的产品线,淘汰无足轻重或者不太热门的产品或服务,这样更有可能增强消费者购买的动力。
案例:
宝洁将海飞丝系列的26种产品减少到“仅仅”15种(对比之下,减少幅度确实不小),结果产品销量迅速上升了10%。
反思:
当潜在的消费群体并不清楚自身需求时,你更需要考虑这一策略。而且,简化选择还有其他好处,例如,释放库存空间、减少原材料支出、减少市场营销费用、减少销售点数据系统的投入,等等。你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可供选择的范围,问问自己:哪些消费者可能并不清楚自己对产品的要求?这些选择是否复杂到让他们不得不选择其他产品供应商购买产品?
6、增加一个“不作为”选项
加入一个“不作为”选项就能够大大增强人们选择作为的意愿,增加其投入所选活动的时间与精力。这种做法看似违背常理,但在很多时候,说服他人做出选择并坚持选择十分重要
不作为”选项并不不仅仅是为了增加选择,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人们的投入程度。这个选项在不断提醒参与者,其所做选择是好的选择,否则之前他就已经选择了退出。
在现实生活中,参与者选择“退出”会发生什么呢?这种情况当然也有可能,但是增加“不作为”选项仍然不失为一个好策略,尤其是考虑到这样的设置能够大大提升其他参与者坚持的积极性(上文中提到,参与者的投入时间增加了40%),这胜过选择“不作为”带来的损失。而且,只要有合适的激励措施,就能有效减少最终选择“不作为”的人数,同时也能收获增加这一选项带来的益处。
7、告知免费赠品的真实价值
如果想要提供免费的产品或者服务又想避免人们认为这个产品廉价,那么企业需要告知或提示消费者赠品的真正价值。(消费者推断产品的生产商不会白白送出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消费者可能会认为赠品要么快过期了,要么已经过时了,或者是供大于求,所以厂家为了清库存才提供赠品。)
为了确保赠送产品的价值定位得到认可,你应当让客户了解产品的真正价值。所以,在宣传信息中不要使用“免费获取安全软件一份”,而是改为“无须付款,您就可获取价值150英镑的安全软件”。
案例用处
愿意加班一小时,陪同事完成策划案,因为你知道这个项目对他的业务前景很重要。(这样强调你的时间价值比一言不发加班的好)
比如在学校办免费社团,要指出在校外参加私立社团的费用,进而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比如家庭,可以告诉岳父母或者公婆,如果他们不想让自己的想法贬值,就别再给你提“免费建议”了。
8、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的折中之选
中间价当消费者面临同类产品的一系列选择时,往往会喜好“折中之选”
公司最高端或者最高价产品带来的好处
(1)满足一部分潜在客户的需求,有收益
(2)排名第二的产品会成为性价比更高的,带来更多销量
(3)改变菜单排列顺序,最贵的放在最前面,能享受折中之选带来的好处。但最贵的产品贸然停产会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个接一个的倒下
9、首因效应和末尾出场
这一条规律中存在两个重要因素。首先,当表演依次进行,刚开始的时候评委往往比较吝惜分数,如果一开始分数给高了,那么之后出现了更出色的表演就没有太多打高分的余地了。其次,比赛刚开始时,评委们往往会将参赛选手与自己想象中的完美选手进行对比,这样的标准可想而知有多高。所以,如果你处于竞争之中,那么,尽可能靠后出场会大大增加优势;
另外也有证据显示,竞争之中只有两个候选人时,首先出场的那个人往往占优。总之,审时度势很重要。当候选人较多时,想要获得晋升机会,想要锁定新客户,末位出场才能大大增加你的成功概率。
10、人们对排序的心理效应,宁拿铜牌不要银牌。
无论排名与谁有关,人们总是比较喜欢排名数字较为熟悉的榜单。
如果一家银行排名16,那么不宣称自己是“16强”而是“20强”,这样更有利于招揽客户。如果一所大学排名42,那么,宣传自己为“50强名校”“100强名校”,学生更容易蜂拥而至。
排在第2名可能比不上排在第3名更开心,因为对第2名来说第1名就近在咫尺,没达到预期的表现;排名11比排名12更令人不快,因为刚好与“10强”擦肩而过。因此,在公司内部讨论排名情况的时候,应同样采取面向消费者的交流策略,相较于“排名12”,“20强”能够传递出更多积极信息,从而鼓舞员工们更上一层楼,争取进入前10名。
11、高度恐惧信息必须配合详细的行动建议
当你在广告中宣传某产品或某服务能够减轻消费者面临的威胁,一定要记得附上清晰、详细、有效的步骤,告知他们如何减少这一威胁。仅仅传递骇人听闻的信息,试图让消费者认识到产品或者服务所能应对的危险,只会适得其反,使消费者心生反感。
案例用处:
恰好发现了某公司大型项目中特别严重的问题,那么向管理层汇报时,你至少要带上一份行动计划,说明如何才能避免最坏的结局,不然会被屏蔽。
具体而个性化的相关信息不但能够减少人们的危险行为,还可以减少不诚实行为。比如不及时交罚款会被起诉,配上法院详细地址。使人们对于下一步会发生的事情更加清晰、明确,进而促使人们采取行动,避免消极效果。
12、互利互惠
因为你先提供了恩惠,对方就会感到有必要回报这个恩惠。花一点儿时间给客服写封表扬信或者电子邮件,总好过与客服卷入盘根错节的“心理战”
当希望说服或者影响他人以求帮助时,我们总是会问自己:“谁能帮我?”这个方法其实比较短视。根据互惠准则及其带来的社交义务,问问自己“我能帮谁”更能有效提升对方将来答应请求的概率。
管理工作中,在各个同事之间形成良性的人情网络,提供资讯、做出让步、善于倾听等行为,都可以为管理层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用最人性化、最详细、最用心的方式发出请求
请求的人性化越明显,回应的概率就越高。
在材料封面贴一张便利贴,再简单写句话,确实会让收材料的人意识到调查机构花费了一些心思,倾注了一些情感,因此他们觉得自己有必要通过完成这一请求作为回报。
个性化的便利贴更有说服力:收到附带手写便利贴的问卷受访者,回复的速度更快,回复的内容更详细、更用心;加纳在便利贴上增加了自己的姓名缩写(R.G.)以及“谢谢你!”等字眼,使得个性化效果进一步增强,结果,回复调查的概率显著上升。
14、制造足够的惊喜
第一个要素,是给予的东西在接收人眼中有一定分量(并不是说越贵越有分量)
第二收到礼物的意外程度及礼物的个性化特征。第二颗糖果纯属意料之外。另外,服务生的表现让客人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于是第二颗糖果也就有了个性化色彩。
一定要用心想想,在对方眼中有什么东西意味着个性、分量与惊喜呢?
某些餐厅选择了另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来供应薄荷糖:服务生会在用餐结束之后将小糖果摆放在银色小碟里,随同结账单一起送到餐桌。在这个情境中,小礼物竟然具有更强大的影响力。
15、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谈判中的一方能够先提出让步,再提出让对方给予自己一点儿恩惠,那么他往往就能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这样不仅能够为敲定协议创造更为融洽的合作氛围,也能够增加达成协议的概率
当让步条件加上恩惠请求时,对方更有可能认为这个让步确实造成了一点儿亏损。卖方如果没有付出一点儿代价,一般也不会做出请求呀。这么想来,买方当然就更容易转化为互惠互利的心态。
带来好评和额外的好处,推荐更多客人。
16、先想想“我能帮谁”更有利于合作,利用了互惠准则。
如果你想与合作方达成合作,那么首先就要真心实意、不带附加条件地提出帮忙。当我们希望自己影响他人的行为时,“我能帮谁”比“谁能帮我”的思路更加行之有效。
酒店想让客户重复使用毛巾
第一种:只展示环保信息。第二种:添加了激励型信息(酒店使用激励性信息,同心合力的意识没有错,但这个行动根据互利惠惠的原则,这个顺序可能有问题)。第三种标识的信息同样提到了向非营利环境保护组织捐款,但是这个捐款没有以房客的行动为条件,也不要求他们首先采取合作行动,而是说明酒店已经向该类组织进行了捐款——并且是以客人们的名义捐款。然后,标识中才提出希望房客能够重复使用毛巾,回敬捐款
虽然两个标识都告知了房客酒店的捐款行为,但是互惠型信息中指出酒店首先行动,利用了互惠准则,激发了房客的社交义务,使其参与到了活动中。
17、承担更多的企业社会责任
CSR项目的另外一个好处:顾客忠诚度。研究表明,了解企业CSR活动的消费者不仅对品牌的忠诚度更高,对于价格上升的敏感度也更低,在品牌遭到批判的时候,也更有可能站出来维护。
18、知恩图报的益处
作为恩惠的接受者,得到恩惠当下对其感知价值较高,随着时间推移,感知价值会降低;作为恩惠的赠予者,效果则恰恰相反,他在给予恩惠的当下对其感知价值较低,随着时间推移,感知价值会升高。
大家往往倾向于美化自己,所以在恩惠接受者的记忆中,当时他可能也不一定需要对方的帮助;而在恩惠赠予者的记忆中,当时帮忙可真是花了大力气呀。
把自己给人恩惠的价值最大化的方法:
当你给予他人恩惠的时候,可以凸显这个恩惠的价值,告诉对方你很愿意帮忙,因为你相信“如果你我位置对调,那么我相信你也会帮我一把”。
另外一个方法略有风险,那就是重申你过去帮助过对方的价值,然后再提出要求。当然,采用这种策略要谨慎措辞。如果你说:“记得几个星期前我帮了你大忙吧?现在是时候报答我了。”那估计是得不到回报了。委婉地提醒对方,“上次给你发的报告有用吗?”,也许会为你接下来的请求铺平道路。
19、得寸,再进尺
在研究人员第一次上门时,住户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之后便认定自己会支持安全驾驶这类有益的活动。当实验人员几周之后再提出请求,住户就更有动力与之前的行为保持一致,保持作为热心公民的自我定位。
潜在消费者如果不愿意购买你的产品或服务,那么你可以先试探规模更小的一步,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尝试10分钟的试用服务。
市场调研部门如果先要求消费者完成简短的问卷调查,之后再提出进行更详尽的调查时,那么消费者的参与程度会更高。
孩子叛逆不听话他们总能找到借口不做作业、不打扫房间。这个时候,你先提出一些简单的小要求,比如在你的陪同下先做作业。当他们觉得自己出于自愿答应了这些小要求,而不是被强迫答应,这种心态就会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改变,收获学业上的进步,以及更整洁的生活空间。
20、先给对方贴个标签
将某一特质、态度、信念或者其他标签标记在某一个人身上,然后对这个人提出与标签相符的请求。
“我知道你心中仍有正义。你心中的正义,我感受得到。”某个同事正在为其负责的项目焦头烂额;也许面对项目要求,他对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如果你仍然相信他足以胜任项目的管理,那么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提醒对方,他具有勤奋刻苦、百折不挠的品质;最好还能回顾一下过往事例,说明他在类似的情境中如何迎难而上、大获成功。
当老师告诉孩子们,他们看起来非常重视自己的字好不好看,结果这些孩子真的会花更多的时间练字,而且他们不知道周围有人在观察他们。
还有很多研究显示,有时候无须主动给别人打上积极的标签,你只需要引导对方肯定自己的某些品质。首先询问人们“你认为自己乐于助人吗”,然后再提出帮忙的请求,对方同意的概率竟然是77%;
21、鼓励对方做出承诺
当时到底有什么简单的策略能够让选民参与投票呢?
答案就是去询问潜在的选民,让他们预测自己是否会在选举日参与投票,并给出原因。如果志愿者们补充一句,“好的,那我们会记录你的‘一票’支持,我们也会把你的选择告诉大家”,那么,这个过程中就有三大要素基本能够确保这个支持者最后履行承诺:自愿,主动,公开。
有客人打电话到酒店预订座位时,不要说“需要取消预约时请致电说明”,而是换成“如果你要取消预约,那么能否致电说明”。
当接待员询问“能否致电说明时”,所有人都会说“是”,继而做出了承诺;更关键的一点是,他们会感到有必要遵循约定,在无法赴约时打个电话说明情况。
当项目需要支持的时候,与其向团队成员解释完成项目带来的好处,不如询问他们是否愿意支持项目,并且希望他们做出肯定回应。如果达成了共识,你就可以要求他们描述支持新项目的原因。
提问,并且等对方自己来回答。当被抛给问题的时候,对方才会在脑子里面过一遍,才会有这个清晰的意识,当回答是肯定的,就给自己形成了一层心理暗示。哦,原来我是要做什么什么的。
所以销售里面,要成单的时候,会引导客户自己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加强自我意识,可以签约吗,可以。引导客户给出肯定的回答。意识才会被扭过来
22、写下自己的目标
写下目标能提升履行承诺的投入程度,即使不公开也有同样效果。
面对孩子、邻居、朋友、伴侣、甚至是我们自己,让对方写下自己的承诺,这看似微不足道,实则蕴含了强大的心理暗示。
在各种会议中,与会成员如果能够就会议中达成的一致意见分别写下个人的行动规划并与大家分享,也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
商家发现,自己填写申请表的客户,相较于销售人员代为填写的客户,最后取消合约的可能性更小。
一般是医疗机构的接待员或者管理员把预约的日期和时间段记录在小卡片上。这个惯例意味着患者在预约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让患者自己填写卡片上的信息理应成为有效降低失约率的低成本策略。
23、展望远景,弱化当前任务,以实现多重目标
要求对方做出主动承诺能够有效提升履行承诺的积极性。还有一个让人们记住承诺、履行承诺的方法就是,在一个人提出请求的时候,同时让他提出具体的计划,说明履行承诺的时间、地点与方式
时间、地点与方式。做出承诺和履行承诺应,相距时间较长,这点尤为关键
针对单一目标创造“执行意愿”行之有效;但出现多个目标时,这个策略带来的后果却不堪设想。
第一,多个目标同时存在,在多个计划之间周旋往往令人压力倍增;第二,各个目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说服他人完成多重目标的方法:
第一,鼓励对方认识到看似无关的目标其实有助于他们实现更宏大的前景。例如,管理层或领导者应该让各个团队在会议中发掘并讨论多重目标之间的协同效应,而不是关注目标之间的冲突。
第二,提出多重目标的时候,通过凸显更棘手的问题,可以弱化当前执行任务的难度,也就是为当前的目标设立有利的对比条件。你看,其他人被分配了更多的任务。
24、保持产品与消费者价值观及行为模式的一致性
随着年纪增长,人们越来越看重一致性。生活习惯和思维习惯不愿意改变,以避免产生负面情绪。很难让他们尝试新的东西。譬如说服工作团队中的长者使用新系统,或者让年迈的父母按时吃药。
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肯定对方之前的选择,并将其描述为当时最合理的选择。之前的选择,对方已经根据相应的证据与信息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由此使对方将注意力放到新选择上,而不用担心自己没面子或是背离以往言行。
在“说服预备”阶段之后,下一个信息也要与对方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相一致。画家作画之前要准备好画布,医生手术前要准备好医疗器材,球队教练在比赛前要给队员热身,说服力的展现也是如此。有时候,这种准备不仅仅是思考如何传递信息,还要注意之前获得的信息和反应。有一句这样的话,驾驭马匹的最佳方式就是要顺着它的前进方向。你只有先顺应了它的方向,才能够逐步将其带往你想要前进的方向。如果一上马就拽着它按照你的意思走,那么你很快就精疲力竭,说不定还会激怒马匹。
25、向讨厌你的人寻求帮助
已经给予你帮助的人比你帮助过的人,更愿意帮助你”。
人们总是有强烈的动力去调整自己的态度,以保持与自身行为一致。那位政治对手(富兰克林找他借书看)给自己不喜欢的人帮了忙,他可能会觉得:“我自己为什么还费劲给不喜欢的人帮忙?也许富兰克林还真没那么坏吧。仔细想想,他好像也是有些可取之处……”
很多人时常因为各种原因需要同事邻居朋友的帮助,但这些人可能也不是很喜欢我们呀,这个时候很多人就退缩了,干脆没有开口,觉得让人帮了忙对方会觉得你更讨厌了。因而就算有什么请求也死一推再推。手头可能实现的的工作成果就化为了泡影。研究表明这种犹豫完全没有必要。
如果你现在和这个人无法交流(或者一直都没有交流),那么你同样也是什么帮助都得不到。所以,你不妨开口问问,最差的情况也不过如此了。
26、主动和陌生人聊聊
如果你想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为自己创造更多机会,那么答案显而易见——要多跟人聊天!
实验表明与陌生人聊天益处多多
27、“一分钱也能帮上大忙”的策略
如果你想得到他人的帮助,那么告诉对方,他出一点儿力也能起到作用,这会有效提升对方帮忙的意愿。
“一分钱也能帮上忙”
面对同事:一个小时也能帮上忙呢
面对字迹龙飞凤舞的:更清晰一点儿会更好呀
面对很忙的客户:先跟我们打个电话好吗
这些小小的步子也能发挥大大的作用。
28、低价起拍,收益更高
如果很多人都想买这个商品,竞拍很热闹,那么“低起价高收益”的效应才最为显著。如果只有两个人在竞拍,那就另当别论了。
29、让第三方为你“代言”
让专业的第三方为你代言,更能有效树立你的专业形象。(如果条件允许,那么,让第三方代你就合同条约以及酬劳等进行谈判也更为有利)
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把你的学位证书、资格证明、获奖证书都展示出来!你辛苦获得的资质,自然也会为你赢得他人的信任。
30、谦虚使人进步
团队合作中的成果比个人独立进行工作的效果更好,即便是团队中能力顶尖的个人,其独立工作的效果也不如团队合作的成果。
为什么一些初衷良好的领导者会犯错误。无论是为客户设计营销策略,抑或是为家长和教师的同盟组织募捐活动,在各种工作中,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即使个人多么博闻强识、资历深厚,也一定要保证能与团队成员进行合作,朝着目标共同迈进。做不到这一点,最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背后的道理是,首先决策者个人的知识与视角比不过多人集合的效果。不同人的观点相互碰撞能够激发更丰富的思考,个人单干可无法实现这一点。不少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激烈的讨论中,某位同事的只言片语恰好激发了你的真知灼见,这位同事可能没有提出新观点,但你的高见少了他可能也想不出来。
其次个人独自寻求解决方案就会失去一个重要方法“并行处理”。在团队之中,各个小任务可以分配给不同成员同时开展,而如果一个人单干,那么只能一个任务一个任务进行。
但全员全方位参与也有风险。不少集体大会商讨出来的决策可能死出了名的效果不佳。我们建议不要采用投票制来进行决策,或者干脆不要进行联合决策,工作最终应该由领导者自己来裁决。但是收集意见的过程中,领导者应该鼓励全员参与。
团队内形成良好的意见采纳模式,不仅能够带来更好的工作成果,还能保持团队的密切联系,增强凝聚力,进一步促进将来的合作。
但是如果团队成员提出观点却遭到拒绝,那么UI不会伤及团队成员的的自尊,使其失去工作动力? 领导只要向团队成员保证,每个观点即使不是决定性因素,也会得到考量,上述情况就不会发生。
31、切莫妄自尊大
如果领导不能从团队成员中吸取建议,团队成员也难以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决策过程有误,最终酿成大错。
打破恶性循环的关键就在于合作性的领导模式,即团队成员基于专业知识的异议能够得到重视。领导者也应谦卑为怀,公司总裁、主治医生、飞机机长等人万万不可妄自尊大。
32、多角度多方位倾听(待整理)
如果一支团队想要说服客户,得到肯定,那么在团队成员之中认真听取反对的声音往往能够增加最后成功的概率。
“团体迷思”指的是一种决策风格,即团队成员更加看重和谐相处、意见统一,不会主动提出批评建议或者不同观点。形成这一决策风格的原因通常是因为一心追求团队凝聚力,全力隔绝外部影响,领导者独断专行且总是首先公开自身态度。
团体决策质量的提升需要鼓励各方的批评与质疑,尤其要针对领导者的意见。明智的领导者应该首先让团队其他成员畅所欲言,然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确保能够得到大家的真实想法、真知灼见,而不是溜须拍马的奉承之言。
为了有效利用这一策略,领导者需要营造透明公开、坦诚相待的工作环境,团队成员能够放心发表意见,其观点能够得到充分的考量。最重要的是在做出决策之后,能够再进行一次会议,针对决策的顾虑或质疑进行讨论。
另外,从外部聘请专家也十分重要,外部人员对决策有更为公正的评判。组织内部的自我审视有时比较短视,团队发现问题的角度往往受限于组织内部文化,这种情况下外部专家的意见尤为重要,可能会更好地洞察某些重要问题。
33、找一个“恶魔代言人”
当团队中的每位成员习惯于很快地认同某个观点,则激发不同的意见就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考虑到“团体迷思”和“群体极化”所带来的隐患(即团队中的近乎统一的意见越是得到更多的讨论,就越容易导致最后决策的极端化),寻求多样的观点就更加意义重大。
领导者的最佳策略应该是创造并保持良好的工作环境,让所有同事和下属面对主流观点时能够直言不讳。这将会转化为创意辈出的解决方案,斗志昂扬的员工精神(前提是争论就事论事,不要发动人身攻击)
34、从失败案例中学习
很多企业的培训都是全盘正面信息——也就是直接阐述如何做出正确的决策。但是,根据上文中的分析,培训中至少应该设定部分环节,研究过去的失误案例,讨论错误本该如何避免(将来如何避免)。
当然,失误案例中不需要指明工作失误的当事人,这种失误案例培训完全可以通过匿名方式呈现。但是,也有些经验丰富、受人敬仰的员工十分乐意分享自己的“血泪史”,为企业培训资料做出贡献。
[if !supportLists]35、[endif]专门强调产品劣势的奇招
当然,这个策略仅仅适用于产品弱点无伤大雅的情况
指出产品的某个弱点会让人感觉这家企业的广告坦诚、可信,使得公司获得了有利条件,在宣传产品优势的时候就会更具说服力
如果你准备把车卖了,有买家联系你,希望试驾一下,你就可以主动说说车子可能有些不足之处,最好是对方自己无法发现的那类信息(譬如后备厢的灯有点儿暗,或者油耗情况一般)。这也许能让对方更加信任你以及你的车。
谈判桌上也可以应用这个技巧。如果你在某个小环节有弱点,与其等着谈判对手去揭发,不如自己先提出来,这就会让对方觉得你值得信赖。在更为直接的销售工作中也是如此,如果你向企业推销彩印机,知道自己机器放纸的数量跟竞争对手比要少一些,那就首先提及这一点,这更有利于你获得对方的信任,也更容易让对方相信,你的机器在其主打性能上确实超越了竞争对手。
[if !supportLists]36、[endif]“我很丑,但是我很温柔”
当你提到了不足,一定要提与其相关的优势,这样才能消除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
“表面上看是有20%的差价,但是使用的时间更长,维修成本更低,绝对花得值”和“表面上看是有20%的差价,但是更快捷、更节约空间啊”,显然是前者说服力更强。
如果你只需要让对方更加信任你,那么随便哪一种“两面性”信息(指的是信息既说明了产品的优点又说明缺点。但两种情况,1.缺点能带出优点,2.缺点不能带出优点)都能起作用。但是,如果你希望对方喜欢你的东西,无论是餐厅、产品,或者你的个人资历,那就要想想,当你说出不足的时候,怎么让人看到其中相应的好处。
37、直面错误,勇于改正
这对于企业和个人都是如此。如果你自己犯了错误,就应该大胆承认,随即提出行动计划,表明自己能够掌控局面、将功补过。树立能干且诚实的形象。
无论责任在谁,企业或者个人往往指责外部因素,试图将人们的注意力从源头问题上引开。但是,这种方法有两个问题:
第一,研究显示,采用这个方法并没有有力回应质疑声音,不能证明企业已明白问题所在,并有能力解决问题,因此效果并不理想;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即便这一方法在短期内能够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但真正的问题并不会消失,很有可能将来会再次出现,那时就不仅仅是错误本身了,蒙骗人们的手段也会受到谴责。
38、技术故障应及时澄清
虽然前面我们建议,在个人或者企业犯错之后主动承担责任,但如果问题产生于技术故障而不是人为错误,那么还是应该让受到影响的人清楚这一点;而且你还需要澄清,你已经确定了问题所在,自己已能掌控局势,并且会防范未来类似问题的发生。
当人们得知企业出现问题的原因,他们会思考成功避免这一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问题由人引起,这类思考就更为强烈,可能是因为人们觉得在人为失误相关的事故中,理应存在更大的掌控度。
39、利用相似性的微妙力量
当人们发现了他人身上与自己有共同点,例如价值观、信仰、年龄、性别方面相同,他们会更倾向于跟从对方的行为。
如果销售人员能够指明自己和潜在顾客之间的相似之处,例如姓名、信仰、家乡或者母校,那么,后者可能更容易接受其推销的内容。
另外,如果与同事或者邻居出现了矛盾,那么,指明某些相近之处可能是化解冲突的第一步。当然,这里可不是让你编造出某些相似性以获得他人的认同,而是说,当你有求于人,且又与对方真正存在共同之处时,你不妨先说出来,有益无害。
40、模仿对方行为的好处
与他人行为保持一致,能够让人产生好感,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纽带。
对于我们喜欢的人,我们更愿意点点头,更愿意为对方付出。
行为模仿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信任程度较高的氛围中,谈判一方才能放心地主动提出一些重要细节,从而打破僵局,创造双赢。
你大概也有这种经历,在和团队成员会面或者和对手谈判时,自己的动作和对方竟然一致。很多人意识到这个现象之后,就会马上改变自己的动作,不再与对方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大多数人觉得行为模仿这个举动不够礼貌。但是研究结果却恰好相反:模仿会为双方带来更好的结果,或者,至少你得到的益处不会以伤害对方为代价。这些研究结果也有其他的应用场合。
如果你在销售或者客服领域工作,那么重复顾客的语言能够帮助你们建立更良好的关系。疑问也好,抱怨也好,或者购买请求(例如,“所以您是说,目前要购买10份产品,但5月份可能会增加到20份吗”),通通适用。
41、奢侈品的傲慢营销法
有些时候,奢侈品销售中销售人员势利傲慢,刻意与消费者保持距离,反倒能够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促使销量攀升。
发出拒绝信号的销售人员还必须与品牌本身的形象相契合。
但是如果你的市场定位是亲民,平价,那么热情友好的说服力策略更为有效。最好要保持微笑。
42、你若友善,就会被整个世界温柔相待
中国有句老话“人无笑脸休开店”——只言片语,意味深长。大家都听说过,在服务行业中笑脸迎人十分重要。
根据这个研究结果,那句老话——“当你微笑,世界就报以你微笑”,可能要修正一下,因为你笑得太假时,全世界也可能会朝你皱眉头
服务行业的公司可能需要为员工提供情绪管理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情绪、改善情绪。如果员工本身不快乐,还要给顾客赔笑脸,那么这样的互动往往效果不佳,最终也会影响消费者满意度。但是,这类培训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金钱。
还有一个方法简单易行,人人值得一试。那就是听从本杰明·富兰克林的智者之言——“寻找他人的优点”。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你能够主动寻找他人身上令你喜欢的品质,那么才更有可能喜欢上这个人,而且,对方也会更喜欢你,这不是皆
大欢喜吗。
43、短缺就是价值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经历过短缺原则带来的心理影响。并且在信息领域,短缺原则也在无形中悄悄发挥着强大的作用。
如果你传递了独特信息,又不指明其短缺之处,你很可能就会失去影响他人的千载难逢的良机。
在皇室婚礼纪念品的案例中,人们可能认为,商店老板大概会扔掉大量日期有误的纪念品,毕竟上面信息与事实不符啊。在近年来的各种皇家事务中,最得民心的肯定不是那场婚礼,但印错日期的婚礼纪念品却受到了极为热烈的追捧。
如果你想说服同事在某个项目或者企划上给你帮忙,就要告诉对方这项工作有多独特,“这次机会特别难得。”面对家人,告知你的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才更有可能做出有利于你的回应。
44、抓住人们生怕失去的”损失厌恶”心理
在决策工作中,说明潜在损失比说明潜在所得具有更明显的影响力。
短缺原则:在味道测试中,新可乐还没上市,消费者知道样品是新可乐,也就知道自己平时无法喝到,于是更加喜欢。之后公司换掉了老可乐,消费者喝不到了,老可乐就成了他们更喜欢的味道。
老可乐下架,不仅是买不到的问题,对于喝惯了老可乐的消费者来说,他们是失去了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啊。相比可能得到的东西,人们对于可能失去的东西更为敏感,
如果你想说服同事参与项目,那么你不仅要指出这将是怎样的经历以及可以获得哪些机会,还要示意对方不参与项目,可能会失去哪些利益。
如果你的某个想法一经落实可能会帮助部门每年节省10万英镑,那么,在呈现这个想法的时候,不要措辞为“节省”,而是表达为“可能避免部门损失10万英镑”,后者更有可能让你的想法被部门采用。
广告人员会十分注重向潜在消费者宣传产品的益处,信息的呈现往往从潜在消费者所能获得的利益出发;如果从消费者可能遭受的损失出发进行措辞效果更好。“把握机会,享受新品8折!”不如换成“不要错过机会,享受新品8折!”后一句话向消费者更好地指明了折扣的某种短缺性(只在有限时间内提供),他们有可能会失去机会以当前折扣购买产品。
节能改造中,其中一部分居民被告知,如果他们不进行节能改造,那么每天会多花50美分;另外一部分居民被告知,如果他们进行节能改造,那么每天会节省50美分。结果,前一组的居民最终节能改造的概率比后一组高出3倍。这两组信息从经济角度看,其实并无差异,但是从心理角度体会,前者却比后者的说服力强大4倍!
45、多多挖掘“因为”这个词的魔力
在提出请求的时候,即使你认为请求的原因彼此心知肚明,也一定要说清楚,确保请求有理有据。
例如,当你和客户预约会面,或者邀请同事合作新项目,你一定要清晰说明邀约的原因。这听起来可能很简单,但人们往往总是默认对方了解自己的意图,会忽视这一点。
这个策略应用在家庭生活中同样效果显著。如果你想让孩子听话,那么不要说“现在就来吃饭”或者“马上去睡觉”,你要给这个行为加上合理的原因,就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不过,“因为我说了你要这么做”可不是一个好理由。
46、尽量简化消费者的决策过程
前一章说到,让人们提出支持某一立场的原因,能有效增强他们对这一立场的信心。如果把这个策略应用到广告中,在某些情况下,这个策略可能适得其反。
根据这个推理,在你宣传产品时,或者你对别人提出请求时,可能首先需要考虑你的请求对别人而言是否容易达成。如果任务有点难,就要适度减少任务。
譬如,假设你要说服一群消费者购买公司推出的全新产品,如果产品具有非常复杂的性能,这群消费者完全不了解,你又没有解释清楚,那么在他们的想象中,使用过程肯定麻烦重重,他们怎么可能愿意购买呢?
对比:后者对宝马的评价更高
宝马还是奔驰?选择宝马的理由众多,您能列举十条吗?”
“宝马还是奔驰?选择宝马的理由众多,您能列举一条吗?”
47、根据消费者的“唤醒水平”调整策划方案
其实,只要涉及人类行为的问题,答案通常是“要看情况”,这里也不例外。选择陈述句还是疑问句,取决于信息受众对产品或服务的感兴趣程度。
说服他人时,分两种情况:
当消费者的兴趣与意愿较弱时,活动策划专家就应该将宣传信息设计为疑问句,这样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但是,如果消费者本身就十分渴望改变,那就应该使用陈述句,因为这时候他们需要直接获取清晰的信息来肯定自己的想法。而且,向“唤醒水平高”(对产品十分关注,兴趣浓烈)的受众发出疑问很可能会弄巧成拙,因为这个问题会让他们重新思考自己本身的想法,扰乱决策动力,最终可能失去兴趣或者改变想法。
说服自己时:
研究显示,人们在尝试说服自己的时候,将目标设定为疑问句的形式会带来细微而有利的改变。
对于组织管理者和监管者来说,想要说服团队成员坚定目标,除了要求他们自愿、主动、公开地做出承诺和行动计划,还可以让他们在目标之前加上一句“我会不会完成?”(后续问题:为何不做呢)
48、简约就是力量
如果你选择的表达简洁易辨、表意明确、读音流畅,你的信息就更能得到充分理解,也因此更具说服力。
无论企业的名称也好,产品名称或者方案名称也罢,不要低估了简约的力量。很多时候,人们往往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那些看似更有影响力的方面,却忽视了他们向受众传递的信息中,第一条就是企业的名称。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辨读与发音越简单,消费者、股民或者决策人员更有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研究人员还发现,手写信息的说服力也受到了字迹的影响:一个人的字迹越丑,其说服力就越弱。这与前两章中讨论到的情况类似,在这种情况下,当读者看到糟糕的字迹,立马就会觉得很难看懂,这种感觉会发生错位,让读者认为是信息内容读起来难以让人相信。
使用过度复杂的言辞(如上面例子所示)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因为受众难以理解这些语言,所以这样的信息看起来更不可信,发出信息的人看起来也不太聪明。这样的情况各种商业报道、医疗建议、学术论文中屡见不鲜。
避免这些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发送信息之前,请与项目没有利益关系的同事看一下信息,询问意见,确保信息表达能够得到充分的理解。
如果想让你的信息生动有趣,不要全篇使用过于简单的言辞,确保表达清晰的同时,再使用一些新颖的词汇。(比如通过听过山车的名字来判断哪个更刺激)但是,如果你要说服的人群厌恶风险,那么简约的文风还是首选。
49、设计押韵的广告词
人们处理押韵句子的信息比处理不押韵句子的信息更轻松。接收的信息是否让人感觉到流畅,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其准确性的判断,所以押韵的句子在人们的理解中更加准确。
在设计口号、格言、商标名称、广告歌曲等过程中,应该考虑押韵,这不仅会让效果更加讨喜,而且会让受众觉得更加真诚可信。
有人问一名经验老到的营销执行官,“如果产品没有新卖点怎么办?”他回答道,“如果你实在没什么说的,那就唱出来呀。”
其次,很多家长都有一个头疼的问题——哄孩子去睡觉。我们的建议就是,除了给孩子读一些押韵的童谣,和他们一起唱两句“早睡早起真欢喜,晚睡晚起没神气”可能会有奇效呢。
50、利用感知对比影响他人
当你在健身房中被要求举重10公斤,如果你之前举过20公斤,那么10公斤就是小意思;如果你之前只举过5公斤,那可就要吃点苦头了。其实,10公斤的重量并没有变化,但是你对其的感知却在变化。这个心理过程当然不是仅适用于重量,人们做出的各种判断都会受影响。
这一规律可以应用在销售之中。假设你的公司将推出某系列产品,你非常肯定其中一款特别适合自己的客户,那么你可以先花一点儿时间讨论一下其他产品,再详细介绍一下目标产品的特性。之前我们讨论到红酒的“折中之选”时,这个规律就起了作用,说明其同样适用于定价。
案例
某家装公司高端产品系列的“后院浴缸”推销计划有两步:首先,告诉潜在消费者,很多购买了这款浴缸的客户表示,浴缸装好之后,就像给房子多加了一个房间(真实反馈信息);其次,再让这些潜在消费者考虑一下真正多建一个房间的成本。结果,后院浴缸销量增加了5倍。毕竟,7000英镑的温泉浴缸和真正的房屋建设费(至少是前者两倍)比起来,还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51、给消费者一点儿起步优势
当人们越接近目标的时候,就会付出更多努力来完成目标。
总而言之,当你向他人展示出“事情已经有所进展,目标其实并不遥远”,对方就更有可能坚持下去,完成任务。
洗车卡积分:一种提示8次盖印即可免费获得1次洗车服务;而另一种提示10次盖印即可免费获得1次洗车服务,不过上面已经有了2次盖印,即给予顾客起步优势。其实不论获得哪种积分卡,都是购买8次服务即可免费获赠,然而,后一种积分卡的积极效果却更为显著。
同时也为我们寻求他人的帮助提供了方法。在你需要他人帮忙时,指出对方在帮忙过程中已经起到了作用,更有利于说服对方。
用处:
假设你作为销售经理,你的团队尚有指标需要完成,但是团队成员的工作状况不是特别理想。这个时候你得知自己有一个大单子很快就要敲定了,如果你的下属团队完不成指标,那么这可能是你的保底业绩,这时你还是应该考虑公布这一信息,因为这也是在告诉团队,他们距离实现指标其实也不遥远。
老师和家长也可以利用这个策略。假设你的孩子特别不愿意做作业,你必须采取激励措施,你可能会告诉他,如果6个周末他都能坚持做作业,那就有一周时间可以自由玩耍;但是,如果你进一步表示,可以在计划执行前,先送“一周”作为奖励,那么孩子的动力可能会大大增加。
52、为产品起一个标新立异的名字
引发人们的好奇,兴趣和关注度
在产品的某些特性上,企业不要害怕使用一些出其不意的名字。这个方法还不仅仅适用于产品和服务。假设你需要从同事处获得支持新项目或者新提案的资源,给你的项目或者提案取个新奇的名字,甚至是表意有些模糊的名字,就很可能会营造出意想不到的魅力和吸引力。
这个实验结果也可以应用在家庭中。假如你的孩子正在考虑到底是和朋友出去吃晚饭还是在家吃,如果你想说服他留下来,那就要给晚餐菜肴取些有趣的名字,例如,鸡肉可以叫“秘制香香鸡”。当然了,如果你想安安静静地度过这一晚,就赶紧告诉孩子“今晚家里吃西蓝花和圆白菜”吧。
53、尽量延长消费者关注产品的时间
说到“餍足”,人们往往会想到食物和饮品,以及吃多喝多之后的饱胀感。其实这个现象出现在各个领域的消费行为中。
相关的科学研究表明,发生餍足的速度可以改变。譬如,当消费某些产品的速度较慢,而且产品本身花样很多,那么产生餍足的过程就会变慢。比如饮料推出不同颜色包装和口味。
另外,餍足的感觉也可以通过时间间隔得到缓解。你不妨思考一下团队经理或者监管者的常见问题:怎么说服个人或者团队对某个任务或者项目保持专注,直至完成目标,而不是因为厌倦半途而废?明智的领导者可能会将项目过程划分为若干时间段,中间提供休息机会,减轻餍足无聊的情绪;并在重要的任务中专门设置放松身心的环节,能够使得团队成员在处理任务时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更快地完成任务,效果也更理想。
最后,当任务、项目或者产品与个人的身份认同相一致,餍足感和无聊感也会得到延缓。“星舰迷”连看3小时的《星际迷航》可不会无聊;对自己销售能力尤为自豪的员工可不会轻易放弃推销宣讲。人们似乎总是特别享受能够反映个人性格特点与身份特征的事情,产生厌倦的可能性也大大降低。
54、将产品的宣传标识做得更加醒目
把广告和宣传做到购买和使用的场景中
案例:
兔子的电池广告让人印象深刻,但劲量兔的广告却让金霸王兔的销量大增。
心理学研究表明,产品在商店展示时,产品包装应该再加上辅助记忆的小提示。例如,“劲量兔”的图像旁边,应该加上广告中的文字“继续前进,前进,前进……”,这样就能纠正消费者的错误记忆,从而扭转他们根据记忆所做出的选择。后来,劲量公司确实采取了这一措施,且大获成功。
在现代生活中,消费者的记忆里面充斥着成百上千种这样的联系,希望消费者在商店里见到产品马上就能准确定位到品牌特性上,那是不可能了,至少在没有记忆辅助的时候难以实现。
因此,重要的广告宣传活动中,一定要将图片、形象或标语融入商店的产品展示架,或者包装中,让消费者在购买现场就能看到。在商店展示架以及包装上加上广告宣传的主要内容需要很大投入,短期之内显得成本高昂,但绝对有必要。
大学生们看到的海报可能说服力不错,但是宣传效果却不理想,原因之一就是当学生们喝酒时,要么没能想清楚那些信息,要么压根忘在了脑后。在一般的反酗酒宣传活动中,海报、标识或者其他形式的信息往往出现在图书馆、教室、学生会、健康中心以及宿舍的公共区域,在大学生喝酒频率最高的地方——酒吧、俱乐部、聚会厅、宿舍房间,反而没有这些信息。学生看到信息的地方和喝酒的地方基本毫无关联,所以,当大家在聚会上玩得不亦乐乎之时,海报中清醒严肃的声音也早就淹没在了及时行乐的觥筹交错声中。
在目标环境中常见的物件上(例如杯垫、入场手环、印章等)增加宣传标识,学生在这一环境中对社会常规信息的关注度可以得到提升。
酒吧老板会把“发光方块”放到顾客的酒杯里,小方块会发出红光和蓝光,这个“记忆辅助”看起来就像是警车车灯,有力提醒着饮酒人酒驾的法律后果。
55、镜子的妙用
大家都知道,镜子的主要功能就是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外表,但是,镜子可能也是心灵的窗户——让我们看见自己的内心,甚至看见我们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正因如此,照镜子其实会让人们的行为更符合社会礼仪。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利用镜子来说服他人,以最微妙的方式引导人们在社会中表现得更好。
如果能够巧妙安排镜子的摆放位置,孩子们交往时就会对彼此更友好。另外,如果管理人员发现了员工在仓库中偷东西,那么摆放一面镜子可能会有效减少偷窃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镜子比闭路电视效果更好,后者不仅昂贵,而且向员工传递了不信任他们的信号,这有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偷窃行为。
56、
在重大决策之前,在关键谈判之前,甚至在回复态度不好的邮件之前,你都应该辨识自己的情绪状态。
假设你即将要和供应商就合同上的财务条款展开谈判,恰好却在此时,因为某些事,你的情绪有些起伏。在这种情况下,即便你觉得自己的决策能力不会受到影响,最好也还是推迟谈判。延后一点儿时间,你的情绪就会稳定一些,从而在谈判中做出更为理性的判断。
人们时常为了方便,把会议排在一起,但会议之间一定要有短暂的停歇,尤其是当前一场会议群情亢奋,下一场会议又涉及重大决策,那更要留有空隙,避免让前面的情绪影响后面的谈判。
最后,如果我们希望影响别人的决策,那么也要注意别人的情绪。如果有人刚刚获知悲伤的消息,那么这时去说服别人不但不明智,而且也不道德,更不用说故意提起一些悲伤的话题了。如果你的谈判对手正在经历负面情绪,那么主动延后你们的谈判,这会更有利于你们的关系,因为这展现出你的慷慨、体贴、明智,这些都是增强说服力过程中最为宝贵的品质。
57、保持情绪稳定
情绪激动时,对数字(价格)的敏感程度降低。
当你摆脱可能会影响注意力的各种情绪时,你才能够根据真实的相关信息进行谈判,做出最佳决策。
58、保证充足的睡眠
当牵涉到重要事情时,人们往往准备好了充分的认知精力与动力去排除虚假信息。但是,当人们疲乏时,其认知方面的精力与动力已经消耗殆尽,受骗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分心也有相似效果,就算是十分短暂的分心也会使人们更容易受影响。
如果你刚好有任务在身,譬如说要挑选新的供应商,就要注意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如果你有点儿分心,比如你正在打电话,那么你很可能会轻易相信供应商网站上的信息或者其竞标信息。只有尽可能减少分心的因素,才能够更好地判断对方的信息是否可靠,避免受骗。
59、咖啡因的神效
当你需要面对潜在客户或者同事进行演讲展示时,首先要考虑演讲展示的时间。假设你要给一名新客户做营销展示,最好不要挑选刚吃完午餐或者晚上的时段。最佳的展示时间应该是一大清早,因为那大概是客户刚喝完早上那杯三甲基的时候。
如果你无法选择白天的时间,那么你可以为听众准备咖啡或者咖啡因饮品,这也会让听众更容易接受你的信息。当然了,前提应该是你已经准备好了有理有据的发言,这样一来,说服听众就不成问题!
60、个性化且不具侵扰性的广告
第一个方法就是个性化。之前提到过便利贴和薄荷糖的研究,人们分配注意力的时候会考虑到目标物和自己有多大关系。
个性化策略的呈现方式有很多,可以是定制产品,可以是带有个人色彩的语言,也可以是迎合群体身份特征的主题。
但过度个性化的信息可能会让受众觉得个人隐私受到了侵犯,严重影响了这些广告的有效性
也有很多研究显示,广告出现的最佳位置就是页面的右边。但是,如果你的广告只能出现在页面的某个角落,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页面的左上角和右下角,效果会比页面的右上角和左下角理想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