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一个国家的最高元首主动提出来要和你做朋友,你是否会觉得很荣耀?
有这么一个人,他决绝地说:不!
你或者会说,假设就是假设,真有一国最高元首来和你做朋友,谁会说不。
这不是假设哦,历史上真有这么个人,决绝地和国君说不。
这个人就是子思。
子思画像
子思何许人也?
子思姓孔名伋,字子思,是孔子的孙子。他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他的学说经门人再传孟子,开思孟学派。在儒家道统的传承中是一承前启后的人物。后人尊他为“述圣”。
他和国君说不的故事是这样的:
鲁缪公多次去拜访子思,对子思说:古时候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国之君和士人做朋友,怎么样啊?鲁缪公说这话的口气,其实是有点得意,你看啊,我作为一个大国的国君,我登门拜访,礼贤下士,要和你做朋友,你应该觉得很荣幸吧。
子思很不高兴,说道:古人说过,对于贤者,要以师傅之礼事之,哪有和士人做朋友的?子思这是给鲁缪公浇了一盆冷水。你很得意吗?士人是要做帝王师的,做朋友你还不够格。
在管理中,有一种人,唯领导之命是从,这种人或许让领导觉得舒服,却不能让领导心生敬畏。另一种,像子思,他不唯上,对领导他恭而有礼,孔子说如此便可以远离耻辱了。这种人反而能让领导敬畏。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官员叫汲黯,说话非常直,汉武帝对他很敬重。大将军卫青来觐见,汉武帝有时上着厕所就召见了;丞相公孙弘来觐见,汉武帝有时没戴帽子穿着便服就召见了;汲黯来觐见,汉武帝没戴帽子不敢让他进去,有次汲黯奏事,汉武帝没戴帽子,躲到帐子后面,让人准了他的奏章。
子思的故事记录在《孟子》里,孟子对这事还做了评论。他说,子思之所以不高兴,意思就是,从地位来说,你是国君,我是臣子,我怎么敢和你做朋友呢?从道德来说,你是要师事我的,怎么可以和我做朋友呢?
这便是师道尊严,士人底气,布衣亦可傲王侯。
当孙中山还是布衣的时候,去拜访一品大员张之洞,呈拜帖称张之洞为兄。张之洞气不过,在拜帖上回了句:持三体帖,见一品官,书生妄敢称兄弟。和鲁缪公一样,张之洞以官位为尊。孙中山也给回了句: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对子工整,也表现了读书人的傲骨。张之洞见了,立马见客,张之洞还算能尊重读书人。
布衣学者有傲骨,也要在上位者能包容,才有那么多佳话。子思敢对国君表示自己的不悦,敢说你不够格,后面也没见鲁缪公整他,这就是气度。
也不乏记仇整人的。三国吴国末位帝王孙皓,他让一个臣子张尚弹琴,张尚回答不会。后来有次张尚说琴之精妙,说到一个典故,师旷拒绝为晋平公作《清角》曲,理由是“吾君德薄”。孙皓认为张尚是在说他,记恨了。后来加上一些其他事,把张尚打进监狱,最终还杀了他。孙皓不能容人,又倒行逆施,后来吴国就被晋灭了。
又如周厉王,他暴虐,国人就对他议论纷纷,他就让人去监视,听到诽谤他的就杀掉。后来终于惹怒国人,把他驱逐了。召公有劝谏他,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可惜周厉王不能听。
众观历史,凡是能坚持言论自由,尊重士人的朝代,一定是文明的朝代。汉文帝除诽谤妖言之罪,他认为:古代君王治理天下,在宫庭外设有进善言的旗帜和批评朝政的木牌,用来打通建言治国方略的途径和招徕进谏的人。可是,现在的法令中,有诽谤领袖罪、妖言惑众罪和颠覆政权罪,这就使得大臣们不敢完全说真话了,而做皇上的也就无法知道自己的过失了。这样下去,又怎能招揽到天下贤良之士呢?政府应废除这些阻碍言论自由的法律条文。从今以后,都不能以任何言论来治罪。终文帝一朝,不以言论获罪,始终坚持了下来。这是远见卓识,气度宽宏博大。
又如宋朝,有一条祖宗之法,不杀士大夫,顶多就是流放。因而宋代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程度最高的时代,至今为人思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