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何帆大局观》,其中谈到“积极清单”和“负面清单”的问题,受益良多。
什么叫“积极清单”,什么又是“负面清单”呢?
这两个词其实源于国际贸易谈判,英文原写作“positive list”(积极清单)和“negative list”(消极清单)。
从表面上看来,“积极清单”看上去像褒义,而“消极清单”倾向于贬义,然而实际上,恰恰是“负面清单”起到更积极的作用,而“积极清单”反倒起消极作用大一些。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把这两个词的含义提炼出来,也许更有助于理解。
积极清单——决定哪些是允许做的,列出一张清单,除了这张清单内容以外的,统统不允许。
负面清单——决定哪些是不允许的,列出一张清单,除了这张清单内容以外的,都不在禁止范围内。
这两个词语在概念上类似于“白名单”和“黑名单”——相对于白名单来讲,黑名单的开放性要大得多。
就好像你给自己的手机接听来电模式如果设定成白名单,那么只有白名单中的人可以拨通你的电话,其他人一律被挡在外。而如果是设定黑名单模式,那么除了名单中的人以外,你的手机对其他人都处于开放状态。
那么,这两个概念,是如何对我们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起到作用呢?
我们来假想,对于人生中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果我们采用的是“积极清单”的思维模式,会是怎样一种状态。
“积极清单”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模式,因为我们只要确定需要做哪些事,把它们一一列下来,再去做就行了。
但而这个模式有个问题——对于真实世界来说,需要做的事往往太多了,很难一一列举。所以我们常常采用的是“把最重要的事列出来”的方法。这种方法不能说不重要,然而相对来说是简单、初级的。
举个例子,我们做人要不要尽孝?要。要不要忠诚?要。这二者通常都会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积极清单上。然而如果二者产生冲突怎么办?——这绝非不可能,否则也不会有“自古忠孝难两全”的词句流传下来。
再看我们现代人更多遇到的情景——陪伴家人重不重要?重要。打拼事业重不重要?重要。那么二者产生冲突后,又该怎么办?
以上还只是最简单明了的情况,在真实世界当中,鬼知道我们会遇到多么复杂的状况。
被这样的问题难倒,往往就是习惯性用“积极清单”的思路来解决问题,所造成的两难境地。
而“负面清单”相对来讲是更高级的思路,更加符合《论语》所讲的中庸之道。
把“负面清单”的思路来应用到人生中,我的理解是,做人要守好自己的底线,这个底线就是知道什么样的事是不可以做的。
而“不可以做”,并不是简单的一票否决,而是要把握,什么样的事情,在什么情况下是禁止的,不能一概而论。
孔子所讲的“君子慎独”,就是负面清单的一种思想——君子即使在独处的时候,任何人都看不到的情况下,也不会去做违背道德的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也可以应用这种思维模式——
是不是因为不会被惩罚,就可以闯红灯?
是不是没人站出来阻止,就可以随意插队?
是不是因为有被碰瓷的可能性,就对摔倒在地的老人视而不见?
这些问题同时又会由于情境的不同,所产生的选择又各不一样。比如——
如果闯红灯是为了救人呢?但因为这个行为如果又给更多人带来危险呢?
如果插队不是因为自私,而确实情非得已呢?但如何解释对公平性的破坏?
如果对摔倒老人不管救与不救,都会受到良心与舆论的双重压力,又该如何自处?
正因为真实世界如此复杂,所以更需要多采用“负面清单”的思维,才不至于在重大情况发生时手足无措,或者因为想得太过简单而掉坑。
“负面清单”是一种更重要、更高级的思路。因为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有时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积极清单”简单粗暴,“负面清单”更谨慎小心。
表面看上去“负面清单”的限制更少,自由度更高,但正是因为这样,在可供自由发挥的范围内才更需要谨慎地思考,时刻警醒自我。
也正因为“负面清单”的思想需要更强的分析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才更能把人带入更高的境界。
所以何帆老师说——人的成熟,其实就是对分寸感的把握。
你所习惯的思考模式,是“积极清单”模式,还是“负面清单”模式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