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不是不善良,只是不善待我罢了。
好像是挺久以前从微博上看到这句话的,然后我的内心就被狠狠地击中了。
是什么样的感觉呢?就是一种又可惜又叹气的感觉吧。
然后,我马上想到几个问题:为什么不善待这个“我”?区别对待的善良,还算“善良”吗?这个不被善待的“我”还能怎么做?
本文偏情感,逻辑自辨。
常言道,可常言,不一定经得起考验。
从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世界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感受?你也不是我,怎么知道我对鱼的感受的感受?
除非你成为那个人,不然你永远无法完全理解他的感受。
“不善待”是很主观的看法呢。
可能你以为的“不善待”,在别人看来,已经是“善待”了;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再“善待”你呢?
不可能有感同身受,但可以努力站在对方的角度为他人着想。
这种能力,叫做「共情」。
共情是一个关乎日常人际关系、但非常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一个人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
因为你永远不可能真正地感同身受,所以不要随便替别人做决定;也正因如此,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理解别人,我们在尝试着让自己更加贴近对方的立方,靠近“感同身受”。
善之非善
迟到的正义不算正义,区别对待的善良当然也不算善良。
善良就是善良,加了个定语,已经悄悄地改变了善良的本质,属于偷换概念。
不善待“我”的“世界”。如果世界是善良的,那么不善待“我”的原因是“我”有问题;如果只是单纯地不同,那就不能称之为“善良”。
还有一个问题,世界很大,有人愿意给予他人善良,也有人不愿意。
以偏概全,这也不好,对吧?
最常见的例子是以前有人在恋爱中被狠狠地重伤过,便保持一种立场:“天底下的男人/女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
谁没有生气伤心的时候?嘴上骂骂当然可以,真要当成人生经验,还要传给别人,就有点贻笑大方了。
去爱,去拥抱
善待世界、善待别人是一种个人的价值观。
还是那个问题,求回报的善良,还能算善良吗?
不算。
善可以带来善,善良可以传递,爱心可以动人,但那是结果,不应该是目的。
改变,可以从自我开始,也应该从自我开始。
去爱、去拥抱,去做那个主动的人。
为什么要等着别人先做,自己再有样学样呢?
曾经被生活弄得遍体鳞伤,也不想放弃生活的美好。“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但凡老天不收我,就踏踏实实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