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郡每天读《论语》第148天/共270天
赐不受命:创业也可以是低风险的
本章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孔子的一句感叹:颜回踏踏实实学习,德行那么好,却屡受贫困之苦;子贡爱折腾,但是预测生意行情往往很准,赚了大钱。因为孔子没做过生意,对经济学了解得也比较少,所以商业活动在他眼里属于冒险行为。但是,优秀的企业家从来都不是冒险的人,而是更善于控制风险的人。找到自己企业的秘密,把它作为武器;同时也别忘了做好“反脆弱”的结构设计,你也可以低风险创业。推荐你读《低风险创业》
原 句 译 文
11.19 孔子说:“颜回这个人呀,他在道德修养方面造诣很深了,可是却时常陷于贫困。端木赐不听天由命,去做生意,猜测市场行情往往很准。”
===========================
色庄者乎:你是一个容易被语言打动的人吗?
在本章当中,孔子给出了自己的疑问:那些看起来说话很稳重、很靠谱的人,是真的表里如一呢,还是装出来的呢?识人善用可以说是现代职场的必备素养之一了,如果不小心看错了人,这之后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在《为政》中,孔子说过:“视其所以,察其所由,观其所安。” 如果不想被他人的言语迷惑,我们大可以看看这个人做事的手段和方法,看看这个人过往的经历,看看他做什么事时可以怡然自乐。通过这三种方式,我们基本上就可以了解一个人了。
原 句 译 文
11.20 子张问成为善人的途径,孔子说:“踩着前人的脚印走,总有一天会有所领悟的。”
11.21 孔子说:“说话靠谱的人固然值得赞赏。但这种人是真正的君子呢,还是仅仅从外表上看起来稳重而已呢?”
===========================
闻斯行诸:孔子因材施教的经典案例
对于“闻斯行诸”这同一个问题,孔子分别给了子路和冉有不同的答案。理由很简单:两个人的性格完全不同。子路好勇斗狠,容易闯祸,所以孔子建议他遇事先和家人商量;冉有优柔寡断,容易退缩不前,所以孔子鼓励他赶紧付诸于实践。这种因材施教的思想,对于今天的教育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推荐你读《未来学校》《大学的终结》《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
原 句 译 文
11.22 子路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行动吗?”孔子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呢?”冉有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情就要行动吗?”孔子说:“一听到就行动吧。”公西华说:“仲由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就行动吗’,您说‘父亲和兄长都在,怎么能一听到就行动呢?’;冉求问‘一听到有道理的事就行动吗’,您说‘一听到就行动吧’。我有些糊涂了,斗胆想问问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孔子说:“冉求平日做事退缩,所以我激励他;仲由好勇胜人,所以我要压压他。”
===========================
11.23: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①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注①:“女”通“汝”。
11.24: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精 华 解 读
从之者与:做一个有原则的执行者
本章当中讨论了“具臣”与“大臣”的区别。如果非要把君主比作董事长,那么“大臣”可以看作是CEO这一级别的高管,而“具臣”可以看作是中层及以下的执行者。能够高效地执行执行上级部署的任务,这当然是工作能力的体现。但同时我们也要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原则的执行者,如果某个工作任务违背原则,违背道德,违背法律等等,我们可以选择拒绝。
原 句 译 文
11.23 孔子被囚禁在匡地,颜渊后来赶来。孔子说:“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渊说:“您还活着,我怎么敢先死呢?”
11.24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是否称得上大臣呢?”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别的事,哪知道竟是问仲由和冉求呀。我们所说的大臣,应该能以合于仁道的方式去侍奉君主。如果你想让他们干犯上作乱的事情,那也是行不通的。
===========================
何必读书:你读书是为了找到好工作吗?
子路的观点在今天的很多家长身上屡见不鲜:读书就是为了找个好工作,如果工作有着落了,求学深造是不必要的,甚至还是耽误时间的。我们虽然不能过分看重一个人的学历,但是读书给一人带来的帮助,绝对不仅限于求职。在当下的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利用互联网的便利,充分吸收知识,为自己的大脑充电,成为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人。推荐你读《终身成长》
原 句 译 文
11.25 子路叫子羔去做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是误人子弟的做法。” 子路反驳说:“现在已经有民生之事等着他去管理了,干吗还要经过读书求学这个流程呢?” 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能说会道的人。”
===========================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惟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惟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精 华 解 读
吾与点也:看看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生活
学了那么多孔子讲的大道理,我们大概会认为孔子是个很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但在本章中看到孔子称赞曾点的样子,你或许会有点惊讶:原来孔子也是一个活泼可爱的老人家,喜欢放松舒适、且歌且乐的生活。想象一下,在暮春时节,和一群朋友一起去河边踏青、嬉水,再一起唱着歌回家,这种人生也足以让很多忙碌的现代人心生向往吧。
原 句 译 文
11.2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同孔子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龄都大,但你们不要因为我在这里就不敢尽情说话。你们平时总爱说没有人了解自己的才能。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的理想,那你们会怎么说呢?” 子路急切地回答说:“如果有一个千乘之国,夹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它,国内又连年灾荒,我去治理它,只要三年,就可以使那里人人有勇气、个个懂道义。”孔子听后微微一笑。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回答说:“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我去治理它,等到三年,可以使人民富足。至于礼乐方面,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施行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回答说:“不敢说我有能力,只是愿意学习罢了。宗庙祭祀或者同外国盟会,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傧相。” 孔子接着问:“曾点!你怎么样?”他弹瑟的节奏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来,回答道:“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妨碍呢?也不过是各人谈谈志愿罢了。”曾皙说:“暮春三月的时候,春天的衣服都穿在身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还有六七个儿童一起,在沂水岸边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纳凉,唱着歌儿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赏你的主张。”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来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他们三位同学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愿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应该注意礼仪,他的话一点也不谦逊,所以笑他。”曾皙又问:“难道冉求所讲的不是有关治理国家的事吗?”孔子说:“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算不上一个国家呢?”曾皙再问:“公西赤讲的就不是国家吗?”孔子说:“有宗庙、有国家之间的盟会,不是国家是什么?公西华只能做小傧相,谁能做大傧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