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作业里,儿子的语言文字表达,包括口头表达,我看到,认为一是逻辑力还不强,二是下手时没有太多话可说,还需要进一步训练。
鉴于时不时,为缓解学习压力,我会陪儿子一起去看电影。
盘算了一阵子,针对写作的刻意练习,我以为可从儿子喜欢看电影入手。
我对儿子说,每次看完电影,你可以试一试写一篇影评,练练文笔,有助于作文写作水平的提升哦。写好之后,给我看一看,我可以奖励下一次电影票。
结果是,儿子偶尔会写一篇,大多草草敷衍了事,而且,表现得还很不耐烦。
当我每次从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排序逻辑等结构性思维多个维度,给予一定反馈时,儿子也爱听不听。
儿子仍念念不忘当电影导演。这次,我似乎找到了抓手。
我对儿子说,即便没到戏剧学校学表演,也不是一点没机会当导演,或者参与电影制作哦。
我建议你写好每一次影评。为什么这么说呢?
写影评,就像写书评一样。
很多作者发布新书要做推广的时候,就会请一些人来写书评。写书评,可以挣稿费。
当然,写推荐书评的大多是大咖。你看,现在热门书籍的书腰、封底,满眼都是大咖推荐。
我身边就有人,不是大咖,也没有出过书,但是坚持写书评,在读书圈子里获得了不小的影响力。
有些作者看到了,也会特别邀请去写书评,赚个不菲的稿费,也不丢人。
我们拆书帮里,有伙伴靠写书评,因为写得精彩,还成了第二职业了,成了斜杠青年。
每次,你看完电影,写一下影评,既不妨碍你看电影的爱好,也可以练练写影评的手法,还对作文考试提分有帮助。
前一阵子,我听了我们帮主赵周老师做的一次分享。他说,联*想学院那位姓孟院长是他一朋友。有一次遇到孟院长,孟院长一直在纠结一件事,招聘时,怎么挑出哪位应聘者学习能力更强。孟院长请赵周老师推荐一个法子。
我们的赵周老师给了一个方子,孟院长用了,觉得特别有效。
这个方子就是,在面试的时候,不经意之间,和对方加个微信。然后自己找个由头出来,细细翻看对方的朋友圈。
那些朋友圈仅三天可见的,一律不考虑录用。因为爱好培训的,非常注重个人影响力。那些把打造个人影响力的大好机会主动放弃了的,肯定对培训不是真爱。
那些在朋友圈只管晒娃、晒旅游、晒美食的,九宫格每次做得漂漂亮亮的,也不考虑录用。
为什么呢?因为学习这件事,不是8小时工作时间之内就能够搞定的,得看8小时之外。8小时之外,个人关注力重点不在读书、学习、培训、反思之类的,其学习力可见一斑。
剩下的一类人,可以作为重点来考察:经常晒学习、培训,转发朋友圈的时候,从来不是直接转发,或者仅仅写两句“好文,转了”、“好文,值得收藏”、“好文,值得推荐”,而是有针对原文的观点、作者的论据有点评,有质疑,有反思,有领悟,有自己学到了什么打算怎么去用的,或者用到了类似RIA便签读书法的I便签、A1便签、A2便签内容的。这些人才特别留意。
据说,联*想孟院长欣然拿去试了,效果出奇地好。
我由此想到,儿子,你每次写影评,每次用心一点点去写。不管将来你是否从事电影行业,不管是否真的想成为一个导演,或者电影评论专家,现在做的这些记录,都是有用的,至少练笔了,练表达思维了。
你的有些影评,下面还有影迷们的点评和留言。有些点击率高,有些会低,哪些是2016年的,哪些是2020年的,哪些是针对国内片子的,哪些是针对国外片子的,这些是不是都可以作为你成长的记录?同时,也是你成长的有力证明。
而且,写影评这个行当,我观察到有一个特点,跟编程写代码一样,程序员编的程序对与否,一运算,立马就知道过还是没有过。程序员编程是可以得到系统的及时反馈。
当你的影评发表出来,很快就有人来反馈,写得好与不好,有无深度,有无专业思维和眼光,下面会有人及时指出的。这是刻意练习里面非常关键的一点,叫及时反馈。
不管是打球、练拳、游泳,还是绘画,弹琴,那些专业级的训练,都离不开“教练”给予的及时反馈。高手在民间,点评的人里面也有高手。
你能据此来针对性学习和修炼影视相关专业。何乐而不为呢?
将来去面试一些跟导演、电影制片有关的岗位的时候,你可以当着面试官说,“我从读高中的时候起,就喜欢跟电影打交道了,也发表有一些关于电影执导、制片、编剧、音效、人物角色、逻辑线等技术方面、某些自己独特的看法。我这里有记录,您可以看看。”
当你把自己历年以来发表的一篇篇影评记录,长长的目录清单调出来的时候,我相信,在那一刻,面试官肯定会高看你一眼。
而其他面试的,会对你露出羡慕的眼神的。因为,你的专业的、非专业的、历史记录在那里,毋庸辩驳和质疑。
况且,你坚持写几年下来,等你有了一定专业领域影响力的时候,没准哪位导演看重了你的影评能力,保不齐,邀请你来参与某部电影的制作,或者特邀你来写写他拍的哪部电影的影评,那也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也算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
当我说完这些的时候,儿子不说话,看着我。
之后,儿子会时不时甩一篇影评给我和他妈妈。文字间,越来越显示出有思维的缜密性和见解的深度。
据儿子说,他对所有看过电影都写了影片,有长有短。(下图是儿子朋友圈里发布的影评)
豆瓣电影上,儿子主动把我屏蔽掉了。儿子说,要给我看的时候,他会单独发我。
通过这种交流和沟通方式,即沿着儿子期望的目标往前面走,给儿子描绘出这样做会实现、得到的“光明”前景,以此来激励儿子笃笃前行。
用未来“事实”说话,不必简单粗暴地只是要求做与不做,结果,最后效果奇佳。
这是一种引导,一次有效引导。通过另外一个视角去影响、引导一个人,最终他会自主地、自发地去做这件事情。
这是我从拆书里面学到的技巧。
我,再也不用担心儿子写影评了。
现在,成都有电影点影(公映前一周左右,某个影院会提前放映1期,或许是演职人员见面会),儿子经常受到邀请。
有兴趣的伙伴,可以看一下,这是最近我儿子写了一篇关于《金刚川》的一篇影评。我觉得写得非常独特。这是一个大一新生,刚刚入学两个月不到的一个小伙子写的,一部观感和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