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集中的三种方法
读第29条《怎样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注意力要集中”是很多教师的口头禅,只要学生表现出“专心致志”或“凝神思考”的样子,好像就是“注意力集中”了。其实,这仅是强调了“有意注意”的方面。关于“注意力”的问题,想必每一位教师在教育心理学里都是接触过的的概念,但年少学习时并不知教学实践之应用,而教学若干年之后只记得字面概念,又忘记了内涵意义,于是“注意力要集中”就成为很多教师唯一剩下的口头标签。我就是这样的。得亏阅读了苏霍的这篇文章,让我对“注意力”的问题有了一次复习性的学习。
“要想让所有的孩子都围拢来看这些植物,我就得用注意力的很细的丝线把男女孩子们都拴到我的身边来,这就好比是一根根无形的‘缰绳’”。苏霍对“注意力”的描述依然是很形象的。在教学中,怎样做到学生的“丝线”不断、教师控制的“缰绳”不脱?苏霍接着说,“要能控制注意力,就必须懂得儿童的心理,了解他的年龄特点。多年的学校工作经验告诉我,要能把握住儿童的注意力,只有一条途径,这就是要形成、确立并且保持儿童的这样一种内心状态——即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使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为了达到学生的情绪高涨的状态,苏霍结合自己教学的例子提出了两个显性建议,但我认为,还要再加上一个隐性建议,并且应该放在第一位的,合起来一共是三个建议,我把它们称为是“注意力集中的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选用恰当的直观手段。
这个方法苏霍谈到了它的广泛含义,但并没有展开说明它的运用,甚至还谈到这种方法过度运用的危害性,所以我说这是个“隐性建议”。但我认为,这种方法作为感性手段吸引学生注意力还是有作用的,因为这是吸引学生无意注意的教学起点。在物理教学创设激趣情景时,很多情况是采用直观手段的。例如,讲解《大气压强》时,让同学对拉“马德堡半球”实验,观察体验大气压的巨大作用;观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时,用抽气机抽气,让学生观察钟罩中手机铃声的变化,得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等,都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其实,苏霍也并不反对这种方法的作用,他在下一篇文章《30.谈谈直观性问题》最后一段说,“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这下他的意思就明确了,运用直观性的教学手段不应该泛泛而用,而要考虑学生实际,让学生心理有体验,心态有感觉,要让直观手段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当然,直观手段不应该是空有表象的,也不是唯一手段。
第二种方法是掌握学生的注意力。
苏霍说,掌握学生注意力是教师对儿童的思维施加的一种非常精细而微妙的作用。他认识到,教师要提前考虑学生对某一部分知识的思维素养和情感理解,还要考虑学生的见闻的广度。在讲解生物学科“蠕虫”内容时,为培养学生的情绪状态,苏霍的方法是“让学生广泛阅读”,增加他们的知识存量,这点也是他多次强调的做法。他推荐给学生一些关于自然界、关于土壤的生活的有趣的书。当教师讲解时,学生的知识在苏醒,在自己的意识的深处搜索某些事实和现象,对它们进行思考。也就是说,教师掌握了学生的注意力。这个做法相当于是我们传统备课三要素(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现在还要备学法等)中的“备学生”,其实要提前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情感需求。初四物理教本中有关于“原子核能”“无线通讯”等内容,教师就可以提前根据学情设计有关阅读资料和网络查询,让学生采用提前“广泛阅读”的方法,去提前介入搜集有关知识。但教师必须要把握学生“阅读”的动态过程,了解各组学生对知识的“阅读”能力,至于课堂如何“互补”展示,则是教师把握学生注意力,调动学习情绪的技巧性的问题了。
第三种方法是要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
苏霍说,“当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的时候,才能出现这种结合”。确实是这样,因为学生听讲和观察的时候多为无意注意,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多为有意注意。“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使学生意识里有一点‘思维的引火线’”,多好的话语啊!“思维的导火线”即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结合点。我认为,学生的无意注意需要教师的话语、情景、串联、激励去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需要教师的点拨、拓展、评价去吸引,这两类不同的环节一定要交错设计,让学生的情绪处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过程中,学生的情绪就是高涨的,不易感到疲乏。物理“电路的连接方式”的教学就是这样的,无论是串联还是并联,都是通过提出问题、设计电路(无意注意),连接实物、验证效果(有意注意),观察电路、发现特点(无意注意),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有意注意)的过程来完成教学的,至于用电器串并联思维的“导火线”就是观察两只小灯泡是否存在相互影响,若有影响是串联的,若没有影响是并联的;还有一个思维的衍生点是观察开关的作用,串联电路开关控制作用与开关位置无关的,并联电路开关控制作用与开关位置有关的。观察整个课堂流程就是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替变化的过程,这也是我经常提到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节奏感”,既是环节的节奏感,也是注意力的节奏感,这样的课堂一定是高效的。
文章最后,苏霍再次表达了调动学生形成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的重要性。他特别强调学生增强注意力的内部因素,强调学生增强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在他看来,学生“阅读”增容是重要的,两种注意形式相结合是重要的,直观手段是外在的。但直观手段若能通过学生内因而发生作用,我想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