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即市场,打鱼的老王每天出海回来,便能看见翠花打理着自家田里的西红柿,老王想吃翠花田里的西红柿,翠花也时不时盯着老王手里的鱼,后来老王每天用打来的一条鱼换翠花的一个西红柿,一个物物交换的市场应运而生。
杰瑞斯每周末都会去游泳馆,从跳台上俯身鱼跃后一整套精炼娴熟的自由泳,瞬间成为馆里唯一的焦点,很多美女慕名前来求教学,多诺万发明了一个居家游泳器,绞尽脑汁要卖给杰瑞斯,可杰瑞斯就是不买账,多诺万甚是苦恼。
终于有一刻,多诺万想明白了,杰瑞斯的需求不是游泳这个动作,而是被泳池中众人仰望的感觉。
前几年就有一项调研显示:42%失败的创业公司是因为需求与市场错位导致的。
如此之高的失败率,却很少有人真正用心去整理自己提供的需求。
老家的一个饭馆,开在一个巷子很深的居民区,来往的客人兼是口碑推荐,开业不到一年,天天宾朋满座,很快老板就不满足于餐馆的大小,第二个年头他就将巷子里的小馆关掉,换到1公里外的迎街大门面。
虽然餐馆面积翻了3倍不止,但营业额却经常不如之前的深巷小馆,老板困惑不已,因为换房子并不是心血来潮的决定,之前经常性会有很多人订不到桌,就抱怨道你们就不能换个更大的地方吗?
他也试探性的问了很多客人,如果搬到附近一个更大、更好找的地方,大家是不是更愿意光临了,几乎所有回答都是肯定的,这位老板错误的以为自己提供的是吃到美味、实惠食物的需求解决方案,所以搬到新店后,他的菜单也基本没变。
正是他搬离巷子的那个月,另一位租客把小馆租了下来,他把之前放4张桌子的大厅,改成了2个私密的雅间,加上之前的2个雅间,一共只有4张桌子,夫妻两人每天只服务这4张桌子。
没多久返回巷子的顾客日渐增多,大部分还是之前的那些人,每天中午4桌晚上4桌,不多接待,桌位往往需要提前预定,顺便菜也就能定下来,这样夫妻二人就能提前把菜备好,确保稳定的上菜速度,客人吃到几点,一般自己说了算。
一年半后,夫妻两又在城北的巷子里开了一家只有一张桌子的餐馆,客人可以自己带食材过来,但会收基本服务费,而且并不是谁都能预定,只有经常去他们4张桌子的餐馆吃饭的老顾客才有资格预定。
3年内夫妻两全款买了两套房,整个过程他们一直都在整理需求,来巷子吃饭的人其主要需求就是:安静隐蔽,不想遇到一些杂七杂八的人,端个酒壶喝个没完,他们将大厅改为雅间无疑是明智之举。
可一张桌子的餐馆又解决了什么需求,因为经常会有常客自己带一些自家的纯天然食物,过来让帮忙加工,费用照给,夫妻两很快想到了做深度服务,提倡顾客自带食材,收取加工费和固定服务费。
现在解决的用户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安静隐蔽了,还有健康饮食、定制服务等。
在笔者看来,这对夫妻其实一直都在整理需求,他们无意间发现了需求的盲点,开出一张桌餐馆的同时又创造了需求的甜蜜点。
下面是这对夫妻创造的需求三点:
痛点:为顾客提供安静隐蔽的就餐环境
盲点:代加工顾客自带的健康食材
甜蜜点:雇了大厨并借用了大厨的厨房来做饭
痛点是使用者有情绪落差的地方,有些顾客只想安安静静和朋友吃顿饭,叙叙旧,此时,路过一个单位的同事,阴阳怪气的问候着,不一会儿端着酒壶过来了,吆喝着:“喝了这杯还有三杯”,次数多了让谁都烦,难免出现情绪落差。
盲点则是需求背后的需求,顾客来餐馆吃饭的最根本的需求是填饱肚子,随着食品安全、健康生活理念的逐渐渗透,健康的填饱肚子就是需求背后的需求,用自认为可靠渠道拿来的纯天然食材做出来的饭,怎么吃都是放心的。
甜蜜点是做增加值,给顾客超预期的体验,之前我们自家请客,买各种健康的食材,亲朋好友前来帮忙,张罗一上午,味道也是参差不齐,最后留得一通收拾,简直劳民伤财,现在好了,顾客只需要把自己要买的食材,带到厨房,坐等吃饭,然后拍屁股走人,甜蜜到爆。
这对夫妻可能并不了解需求中的三个价值点,但无疑他们做了正确的抉择,而前者输在了对需求的洞察上,因为他根本没有整理需求这个意识。
为什么选择上述例子,因为我们从中发现,需求真的都是源于生活,绝不是凭空捏造,不管是不被打扰的吃饭,还是健康的食材,甚至是不用收拾厨房,这些均是生活中不同场景下的痛点。
高手的另一个特质就是:能将不同场景的痛点整合到一个产品之中。
就像单品卖到200亿的娃哈哈营养快线,营养食物是一个痛点、买早餐排队占用时间是痛点、有些食物不易携带又是一个痛点,娃哈哈将这些不同的痛点组合成了营养快线,光单品就卖到200亿,比大部分公司的总收入都多得多。
所以,时刻整理自己解决的需求,以及观察生活发现的需求,试着将一些痛点组合,那可能就会创造一个还不错的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