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这本书的书名,取《文心雕龙》中的两字,是讲授国文知识、文学知识的书籍。
此书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我国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期,也是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的阶段。本书因其主要面对中学生,以教导年轻人如何写作为主旨而广受欢迎,又因其出自两大著名文人--夏丐尊、叶圣陶之手而又倍受关注,尽管过去近一个世纪的时间,但此书的热度始终不减。
先对两位国文大师,夏丐尊、叶圣陶先生作一介绍。
夏丐尊、叶圣陶两位国文大师有很多相似的经历,做过小学、中学的老师,爱好文学,有共同的教育理念。都从事过编辑和出版工作,两人不仅共同创办《中学生》杂志,而且又合著了《文心》、《阅读与写作》、《文章与讲话》等教育书籍。
《中学生》这本杂志以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理念、丰富的科学知识教育中学生,在中国语文教学方面,下力尤深,成果卓著,被几代中学生视作良师益友,在文化界、教育界和出版界有口皆碑。直至解放后的几十年,一直都是备受中学校和中学生欢迎的辅助语文学习的小册子。这本杂志在《文心》中也多次被提到。
夏丐尊先生于1923年翻译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最著名,其主要思想对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的教育理论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
抗战开始后,两人又积极投身抗日救亡工作,夏丐尊被日本人拘捕受尽摧残,出狱后不久便于1946年去世。他的逝世对当时的中国教育界是一个重大损失。
而叶圣陶先生继续着抗战斗争,也继续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奋斗着。
解放后叶圣陶历任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兼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民进中央主席等职。
两位教育家不仅在教育上为我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文学著述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夏丐尊先生著有散文集《平屋杂文》,于平淡、质朴中含浓郁的情致。
叶圣陶先生著有小说《隔膜》、《倪焕之》,散文集《脚步集》、《西川集》,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并编辑过几十种课本,写过十几本语文教育论著。
夏丏尊与叶圣陶先生都是我国语文教学的耕耘者,两人都把毕生精力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之中。
两人都被后人尊为文学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国学上的建树更堪称为“国学大师”,这从《文心》、《阅读与写作》等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书中所呈现出的两位大师专注、执着、细致、耐心、坚守、创新、精益求精的品质,让我看到了我国的“匠人精神”,是一种做人的态度,更是一种工作态度,这才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01、《文心》,是两位教育大师共同精心打造的匠心之作。
朱自清先生在给《文心》作序中说:这本“读写的故事”,确是一件功德。书中将读法和作法打成一片,切实易行,不但指点方法,并且着重训练,师生又能亲切地合作,才可达到教学的目的。
这是两位国学大师多年的教学经验的总结,又是他们理想中的国文学习教科书。
本书写于1933年,《文心》围绕两个家庭生活的艰辛,孩子求学的勤奋,一个老师教书的勤恳和负责,几个各有特点的学生展开。
在故事的叙述中,将国文知识巧妙穿插在每一个章节和片段中,有求知欲极强的学生的质疑和提问,有博学而耐心的老师循循善诱的讲解,还有懂国文的家长参与其间,让学生无论在学校和家庭中都时刻被国学的氛围熏染,都可以随时学习知识。
书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师生深厚的情谊,同学的互助友爱,家庭的恩爱和睦,校园的风清气正。
不得不说,两位国学大师为我们打造了一个完美的、理想化的学校,身心健康而又好学的学生,平易亲切而又极负责任的老师,虽然故事的时代正处于是抗战时期,仿佛也让人走进了世外桃源。
这种寓知识于故事中,在平凡而温情的叙述中,让学生们掌握了国文知识,领受了中国文化的熏陶和洗礼,也在这个过程中教会了学生们如何爱人爱己和爱国,培养了好品德,这无疑是最理想的学习方法。
这也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文心》这部“读写的故事”并没有因为朝代的更迭、时代的变迁而失去它原有的光彩的主要原因。而由于时代的进步,人们对文学需求的日趋迫切,随着经济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大众对文学的喜爱亦更加广泛,本书的作用就愈加鲜明,得到更多的赞誉和推崇。
02、本书讲了什么?
两位国学教育大师凭多年教学经验,用32个故事,讲解了“关于国文的全体知识”,涉及修辞、语法、诗词、小说、日记、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语文知识,在此我选取三个主要方面加以介绍:
第一、关于题目与内容
《文心》说:我们把所要写的东西叫作“内容”,把标举全篇的名称叫作“题目”,依自然的顺序,一定先有内容,后有题目。
这里将文章归于生活中如吃饭睡觉一样正常的项目,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作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文章的题目的作用“在便于称说”而已,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关系。
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考试都是出作文的范围,题目由考生自己写的缘故。如果给出题目,然后根据题目写文章,那一定是为了这个题目,来考察考生的思想深度、见解和意见的,也是有的放矢,同时在某种程度上选定题目也会引起学生的兴趣。
而内容,便是记录自己一段经历、一个事件,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对人对事的喜怒哀乐都可以作为文章的内容。这就要调动你所有的感官去细腻地感知事物,做足准备功夫,才会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第二、关于触发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你读书时,对于书中的某一句话,觉到与平日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联系,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你目前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些触发都是作文的好材料。触发要是自己的新鲜的才好。袭用别人嚼烂了的触发,毫无新意,还不如不说。触发是需要在森罗万象的事物上去获得独特感受的。
这样的文字对于喜写作而又苦于难写的人不亚于被指点迷津。于是,从前读过的书可以重新去读,重新玩味,重新去触发,眼前的一切事物又都藏着多方面的内容待去发掘。
“从蝉声悟到抑扬的韵律,从日影悟到明暗的对照,从雷阵雨感到暴力的不可持久,从雨后的清凉悟到革命的功用,从盆栽的裁剪悟到文字繁简的布置,从照片悟到记事文的法式”。
第三、关于文章的组织
文章的组织,我国的说法很多,但主要分为“起、承、铺、叙、过、结”六个段落的组织法,简单说就是要解决“怎么开场,怎样说出主要的意思,怎样做个收束”这三个问题。而组织文章的三个原则便是“秩序、联络、统一”。把所有的材料排列成适宜的次第,这是“次序”;从头至尾顺当地连续下去,没有勉强连接的处所,这是“联络”;通体维持着一致的意见、同样的情调,这是“统一”。
一篇文章的写成,最要紧的自然是“说些什么”。这是所谓内容。有什么可说的了,最要紧的是“怎样把它着手组织”。组织得适当,内容就见得完满、充实;组织得不适当,甚而至于没有组织,那就影响到内容,使它不成一件东西。所以,内容靠着组织而完成,组织也就是内容的一部分。
03、读完此书,由此也触发了我的诸多感想:
第一、文章再不是高深莫测的东西,它源于生活、始于生活。
第二、文章是记录事件的过程,它是有事可记。
第三、文章是触发思想的结果,是记录事件中内心所想及情绪,是有感而发。
第四、不是杂乱无序的,是有条理的。
04、本书的特点
第一、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是本书流传甚广的主要因素,丰富的知识融进有趣的故事中,可以说这种手法独具匠心。
第二、用词用句都通俗易懂,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尽管写于民国时期,但却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处,就是今天的我们读起来也一样顺畅通达,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启发。(举例)
第三、对国文知识步步分解,由浅入深,用最浅显的案例和比喻来讲解文学中的道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融会贯通,学到了知识。
第四、理论修养扎实,写作功力深厚,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第五、让文章能活起来,就要让文章的其他组成部分服务好心脏这个核心,比如结构、语言、词汇、修辞、文字的书写、文字的语感、文章的组织、文章的风格、文章的鉴赏等,两位文人都加以深刻而精妙地梳理,这些问题在今天重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文心》,这是一份温暖的礼物,一个精彩的锦囊,两位教育大师关于国文知识的指导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鼓动上,而是以匠人之心,匠人精神,为青年人铺就了一条达到国文理想彼岸的捷径,无论何朝何代,这份礼物,我们都值得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