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莫高窟,是从历史课本所载的飞天壁画和仙女反弹琵琶图开始,那时年少,懵懵懂懂,只觉画儿好美,一下子就被深深烙进心里,这烙印随着岁月的流逝,渐渐变成了一个心心念念的梦。
2019年9月29日早晨,我就要走进这个心心念念了三十年的梦境了。
清早,我们在阳光灿烂中走进莫高窟景区。首先进入电影厅,观看了两场电影,共40分钟。
第一场《千年莫高》,介绍莫高窟由来。
莫高窟,始创于公元366年,东晋十六国前秦建元二年,被三危山佛光盛景惊呆了的乐尊和尚,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开始禅修。
此后,从皇族宗亲到普通百姓都在此频繁开窟,不毛之地成了万佛之国,莫高窟从此伴丝绸之路兴盛繁荣了千余年。
敦煌学者季羡林先生指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
但为什么这样一个地方会诞生在如此荒凉的大漠里?而且繁荣灿烂了千余年?这就要先了解敦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
敦煌,是连接西域和中原的战略要地,是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同时还是条件艰苦的大漠腹地。
因为重要和艰苦,所以苦难。因为苦难,所以需要信仰。苦难和信仰,共同孕育出了莫高窟这朵灿烂文明之花。
后来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元蒙彊域的扩大,敦煌逐渐失去了它的重要地理位置,石窟艺术的繁荣走到元代开始衰败,元代以后再无开窟。到了明嘉靖七年(1528年),敦煌百姓东迁关内,莫高窟被彻底遗弃。
第二场电影《梦幻佛宫》,展示了一部份不开放洞窟内的雕塑和壁画,美仑美奂,其中的卧佛双目微闭,神态安祥,给我印象最深。卧佛表示的是佛祖释迦摩尼涅槃(即为解脱轮回、跳出生死的一种境界,多数人将其理解为圆寂)时候的样子。
出了电影厅,乘车前往洞窟,远眺宕泉河西岸长长的石壁,光禿秃的崖面上整齐排列着无数洞窟,绝世的灿烂和无尽的沧桑,都在阳光下静静沉默。
下车后走在通往莫高窟的林荫道上,美丽高大的树木沐浴在阳光下,你不用问都是些什么树,因为凡与佛有关的树,都叫菩提树。菩提本无树,你若心中有佛,那么见万物就皆有佛性,故万树皆为菩提树。
不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赫然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蜂房一样的洞窟,这些神秘而沧桑的洞窟,将带我穿越千年,回到早已尘封的岁月,去感知那些曾经的辉煌和苦难。
莫高窟共有洞窟735个,其中有壁画和泥质彩塑的共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为保护壁画和彩塑,旺季最多开放8个,我们订了最高一档的门票,参观八个洞窟。
接下来,导游打开一道道历史之门,带我们轻轻走进一段段尘封的岁月。
莫高窟的艺术是由建筑、彩塑和壁画组成的。
洞窟的建筑因功能不同而异,篇幅有限,我就不多介绍了。
莫高窟的雕塑多为泥质彩塑,以木为芯,外面包裹上混合了芨芨草的敦煌泥土,这样制作出来的泥身千年都不会开裂。此外,还有唐代的石胎泥塑。
我们观看的彩塑中,我印象最深的有三尊,分别是眉目舒朗、灵气活泼的阿难,和瘦骨嶙峋、老成持重的迦叶,以及第130窟高26米雍容大气的南大佛(此为石胎泥塑)。
这些彩塑衣带飘飘,栩栩如生,表情生动,仿佛向世人诉说着自己千年的喜怒哀乐。
莫高窟的壁画,是先以泥土混合碎麦秸涂抹于岩壁上,又抹上白灰再打磨,然后以毛笔勾勒线条,以矿物原料填色,诸如宝石、黄金粉等,造价不菲,所以这些窟都有供养人。
莫高窟壁画内容丰富,有尊像画、释迦牟尼故事画、中国传统神仙画、经变画、佛教史迹画、供养人画像、装饰图案画。其中,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延续时间最长、艺术成就最高的就是经变画,经变画即将佛经变为图画。它对佛教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壁画中的飞天无羽而飞,凌空起舞,舞带当风;而反弹琵琶的仙女舞姿婀娜,裙裾流光溢彩。
这些彩塑和壁画有着最完美的结合,塑绘不分,是莫高窟艺术的最大特点。
随着导游的娓娓道来,我耳边仿佛已隐约听见叮当的开凿声,眼前恍惚可见画师们挥动画笔,佛祖拈花微笑不语,仙乐缈缈,飞天舞袖飘飘,仙女婀娜起舞,众菩萨与诸佛有的缓缓说法、有的侧耳听法、有的沉默悟禅,正妙处,只见天花纷纷乱坠。
窟外,远古的骆铃声叮当,千年的阳光从窟门照入窟内。
空灵,丰盈,沉静,祥和,繁荣。
当参观到藏经洞所在的第17窟时,我猛然从梦中惊醒,站在藏经洞洞口,心痛、悲伤、愤怒,海浪般席卷而来。
1900年,第17窟的藏经洞被王圆箓王道士发现,莫高窟开始了它最黑暗的岁月。中国人偷,外国人抢,五万余的经卷、绢画、文书等文物中的三分之二,甚至许多精美壁画和彩塑,都流散至英、法、日、美、俄、印等十多个国家,道不尽的罄竹难书,诉不完的苦难和心碎。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接下来参观的一些洞窟里,就有金箔被刮走的现象,佛像双目被剜,据说这是盗金者惧怕佛看见他偷盗,故剜佛双目。还有的彩塑残损。
这些岁月的伤痕,永远的,无法愈合了。
参观完八个洞窟后,我们来到了九层楼前,朱红色的楼,依山而筑,绿树掩映,沧桑而淡然。一切归于沉静。
此处,借樊锦诗自述的《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后记里,作者顾春芳的一句话:“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表达我当时的感受。
中午,我们参观了敦煌研究院院史陈列馆。这里展示了莫高窟历经苦难后重获新生的那段艰苦岁月,我看到了常书鸿、樊锦诗,和许许多多默默守护莫高窟的人们的身影,好生敬佩。
回家后,我特地读了樊锦诗自述的《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了解了莫高窟从那段苦难黑暗的岁月走出来后,是如何重获了新生。原来,今天的莫高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现在,因病虫害、风沙、雨水湿气、退化、大量游客的进入等因素,莫高窟正离我们远去。但是明天,数字敦煌将让莫高窟的艺术得到永生。
我还在书中,看到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沉静、甜美、温和,看到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淡然、尊严、坚定,看到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至柔至刚、刚柔并济、大道似水。这样的美,正是莫高窟的艺术之美。作者在后记中这样写道:“壁画穿越历史的美,那种沧桑中的清雅和灿烂,在这里以一种奇妙的方式滲透在一个人的气度之中”。
我忽然明白了,是什么力量让千年之前那些无名的工匠和画师,能在如此荒凉艰苦的环境中,创造出这绝世的艺术之花?是源自他们在苦难的修行中,内心对宁静的渴望、对美的追求,灵魂对信仰的坚守。
接下来参观了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里面陈列一些未开放洞窟内文物的复制品,精美绝伦,令人留连忘返。
最后,我们进入数字展示中心,其展示内容为“数字敦煌”与“虚拟洞窟”,主要借助当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展示手段,向观众呈现绚丽多彩的石窟艺术经典与气势恢宏的历史文化背景,使观众能与敦煌莫高窟进行全方位、近距离的”亲密接触“,同时对保护莫高窟也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也许是莫高窟未来旅游的主要方式。
可惜我们时间有限,无法看完,只得悻悻离去。
今夜提笔,时隔莫高窟之旅,已两月有余,但莫高窟内佛像的沉静、祥和,壁画的精美、绚烂,仍历历在目。
敦煌者,敦,大也;煌,盛也。
灿烂的莫高窟,苦难的莫高窟;美丽的莫高窟,沧桑的莫高窟;纷扰的莫高窟,沉静的莫高窟;令人景仰的莫高窟,令人心碎的莫高窟。
莫高窟,值得我们用一生去领略和感悟。
莫高窟,为你深深祝福!
图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