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讽刺的事,有一天你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那种人。
小鸢,二十六岁,白富美独缺一白,三观正的不能再正,一直以来最讨厌的是第三者,二十五岁时恋上的男人,突然某一天发现他已婚,美好的爱情在她知道的瞬间变了质,女主瞬间变成第三者,因此,怀揣着失望又不甘心的爱,断了和他的联系,真的断了不是藕断丝连,成为出轨对象的痛苦大过了失恋的痛苦,从此对自己只有讨厌和怨恨……
也许不经意间,你就会变成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我们为何会讨厌自己,甚至于去恨他,也许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一,从心理学的归因理论来说,讨厌自己的人是内归因的,ta会把那些不好结果的产生,部分或者完全归咎于自己的原因,如果是外归因必然不会对自己心生厌弃,因为ta会把产生不理想、不好结果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或者他人而不是自己;
其二,完美主义,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差距太大,于是产生排斥,不愿意接受不完美;就像你明明喜欢女人肤白貌美,却偏偏天生小麦色皮肤,然后遇到一个喜欢的人,他也喜欢女人肤白貌美,然后你也开始嫌弃、讨厌那个姿色一般的自己。
其三,环境,所谓幸与不幸都是比较出来的,从小我们就“被比较“的失去自我向上发展的主动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那个“别人家“孩子让我们被动向上发展,一度的向上比较除了会产生动力,也产生自卑和导致自尊水平的降低。这是一个价值观与行为背离,个体心理无法接受的例子。可是如果这个人是你自己要怎么做,才能不再恨或者讨厌自己呢?
当有一天你讨厌自己了,要如何走出那个自我厌倦、自我排斥、自我否定的阶段。
第一、 把自己当别人
大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双重标准,也就是说要求别人和要求自己不是一个标准,双重标准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另一种是严于律人,宽已待己。
小鸢讨厌第三者,社会上有很多第三者,但是却没有去恨,她虽然讨厌却把此当作一个社会现象,虽然排斥却接受着。倘若小鸢站在男人妻子的角度,有哪一个妻子能无所谓老公出轨,现代社会没有哪个妻子会喜欢自己婚姻的第三者,所以她会讨厌自己。
讨厌小三的小鸢又那样被动成为第三者,这是一个双重的讨厌。所以倘若开始恨了、讨厌了就接受当时的情绪。这是我想说的第一个阶段,当某个情绪出现,不要急切想要去改变而是让它自然发生。就像有的路是必须要走的。
倘若再换一个角度,小鸢如果从讨厌自己的思维圈里跳出来,把自己当成一个“别人”,能够像理解身边的某个人一样理解那个“自己”是无意中、非所愿、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了第三者,她是不是不会那么恨她了。
心理学提倡身心一体观,人的身体会迎合心理做出某种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人说“你得的病都是你想得的”,心理上的需求就通过心理去满足,如果厌恶、生气、自卑、失望这些负面情绪发生就让它自然发生,也让它自然流走,因为有的阶段是一定要经过的,就像有的路要自己走一样。当我们渐渐不再那么讨厌或者恨自己之后,就不会对过去有过多的惦念,也会更愿意往前看,甚至整个人都会清爽很多。当有人说想要回到过去的时候,你会更喜欢当下的自己。
第二句 把自己当自己
我想最能解释这一句的就是“家排”创始人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那首《我允许》,以下是节选。
我允许我生起了这样的情绪
我允许每一种情绪的发生
任其发展 任其穿过
因为我知道
情绪只是身体上的觉受 本无好坏
越是抗拒 越是强烈
若我觉得不应该出现这样的情绪
伤害的 只是自己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允许
所谓允许,便是接受和认可,即接纳你原本的样子,很多人的爱情里,最后爱上的都是自己曾经不喜欢的那种类型,这不是安慰的话,所以不要因为喜欢肤白貌美就去嫌弃长相普通的自己,喜欢任何人,都是先从喜欢和取悦自己开始,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你,不是生来让人厌的,包括你自己。
也许我们原本就是分裂的,由很多个“我”组成了现在的“我”,自私、善良、勇敢、懦弱、自信、自卑等等,这每一个“我”组成了现实中的我,这是真实的“我”。没有谁多么完美,倘若可以接受那么不完美的别人,又为何要讨厌不完美的自己。
倘若是因为比较所产生的排斥和自我否定,我们可以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的进行社会比较,选择与自己地位、身份相似的人进行比较,如此将会使个体处于恰当的位置,有利于提高自尊水平。自尊需要的满足是降低自卑的良药,亦利于自我肯定和接受。
最后让我用素黑《爱在136.1》中的一段话结尾:一个成熟的人,是一个有能力并愿意自我管理的人,这人能和众多分裂的自己相处、整合、平衡和协调。他的能量稳定能保持清晰,不容易混乱,能够肯定自己,建立自信,创造正能量……科学地说,他能发出爱的振频136.1赫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