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说《论语》中的孝
《论语》一书二十篇,16000余字。“孝”虽然仅出现19次,涉及七篇14章,相对集中在《为政篇》里,有6章;其次是学而篇有3章。相对于“仁”“君子”等“热词”来说是比较少的,但在孔老夫子和孔门弟子眼中,“孝”却是非常重要的“本”。
《论语》中“孝”的含义有四个层面:
首先是养亲,赡养父母是子女最基本最基础的责任和义务,学而篇中,孔子曾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即是要尽力去赡养父母,满足父母的生活、温饱和健康。
其次关于无违,对待父母要遵循道德伦理,孔子曾对曾参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虽然孔子主张不违逆父母,却以此告知弟子应顾及周全,不一味顺承。
第三是尊敬,子女对待父母应真诚并发自内心地尊敬,使父母在精神上、心理上获得欣慰达到心情愉悦。为政篇中,孔子回答子游的问题:“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说的正是子女不仅要善养父母,还要将内心真实的深厚感情投入到父母身上,让父母感到幸福。
最高层次就是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并怀有一颗慈爱仁孝之心。为政篇中,子夏问孝时,孔子答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日常生活中,倘若对待长辈时脸色不好看,心生厌烦,怎么能说是孝呢?子女在尊敬父母的同时,还应在脸色上表现出心底满满的爱,因此“色”并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真实孝敬长辈的情感表现。
《论语》中的“孝”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8--21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