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在世,愁也一天,喜也一天,还是高兴点好,不要钻牛角尖,明白人生不是一条直线,而是曲折向前
二:今天还是最重要的,昨天可以缅怀,但不能沉溺其中;未来可以遐想,但不能只想不做,容易成为空中楼阁
三:单向历中是陈寅恪的诗:渺渺钟声出远方,依依林影万鸦藏。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破碎山河迎胜利,残馀岁月送凄凉。
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由于奉行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绝不依从任何一个政党的思想,即使在抗战取得胜利的日子,可陈先生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凄凉仍然无法排遣。
可能很多人的印象中对陈先生很模糊,他是“大师中的大师,教授中的教授”,他是清华国学院著名的“四大导师”之一,被誉为“三百年来仅此一人”。他是“我国当代通儒第一人”。陈寅恪具备了阅读蒙古语、藏语、满语、日语、梵语、英语、法语、德语、巴利语、波斯语、突厥语、西夏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二十余种语言的能力,尤精梵文和巴利文。颇具意味的是,陈寅恪四处求学,学贯东西,可一生中没有一张文凭。他说:“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具体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求学问,不求学位的务实求学治学理念,伴随着陈寅恪一生。直至他成为名誉四海的大师。
四:今天天气阴沉的厉害,小雨一直淅淅沥沥下着,上午送孩子去学英语后去了超市逛一逛,中午在快餐厅吃饭,由于汤免费,喝得特别快。菜的味道还可以。听店主说只要这个店开着,汤就一直免费,不知道能否坚持到最后,毕竟各种汤还是需要成本的!
五:下午到校收齐了作业,看了一下,比上一周认真了很多。由于四点有个得到大学的面试,就回家拾掇了一下。开始由于办公室微信开着,未接通,后来接通以后,刘丛珊老师大概进行了十七分钟的面试。首先进行了一分钟的自我介绍,然后问我:如果得到大学请您来分享一节课,请您讲一个外行人不知道的知识点,您会分享啥?
我会分享怎样有效地激励学生?
1: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最好的激励,我们要学着做这个榜样。自己要做到自律自强,平心静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永不放弃,这种精神和意志会传递给学生
2:让每一个学生都学会感恩,让他们理解到父母养育之恩的不容易和老师教学生活中的日常感动。有感恩之心,学习和生活就会有无穷的动力
3:表扬是让学生加速的马车,不是聪明的学生常受表扬,而是表扬会使学生更聪明。罗森塔尔效应说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我们把期望传递给学生,他们则给我们以积极的反馈;这种反馈又激起我们更大的教育热情,正向循环
4: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多经历人经历事,发现处理问题更多的可能性。
说到这里,刘老师提示要找好切入点,不能泛泛而谈,要说如何对孩子进行感恩之心的教育,我从自己的孩子入手,说了要带孩子亲身经历,感受父母的不容易。然后就是通过各种平台搜集视频或语言材料。
第三个问题是:过去半年里,您觉得自己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您是通过什么渠道获取到它的?
--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学会随时随地思考和践行。订阅过两个月的得到听书,然后每天都会听一分钟罗辑思维,也会看得到里边的每日更新,看到老罗他们能从日常读书和行动中思考良多,自己也在逐渐学习。
我讲了自己参加行动派和剽悍行动营的经历,从侧面验证了自己是个初级的终身学习者。
第四个问题是:您能为同学们带来的独特价值或贡献?
1)专业技能方面,我是学英语教学的,可以将英语学习的经验或如何教授自己孩子的经验分享给同学们
2)从毕业到现在,参加过许多的公益活动,东营行动派伙伴圈核心成员。我希望我能用自己的积极热情影响到我的同学,让他们更有社会责任感,利他就是最好的利己。
3)自己平时热爱篮球,跑步,健身等运动,也计划要考健康管理师,希望能将运动健康的理念传达给我的同学们。使“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不成为一句空话。
第五个问题刘老师问到了去北京如何通勤,然后说得到在青岛已经有了校区,这是再好不过的,毕竟有很多线下磨课的过程,自己还是想让自己的思维更深入一下,而不是浅尝辄止。
六:看邵恒头条,教育部今年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在2022年前,也就是短短3年之后,全国高一学生都要整本通读《红楼梦》。读《红楼梦》变成了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中国人都应该在恰当的年纪,接触到一部以母语写成的不朽之作,真切地感受到母语之美!这么早读,是不是根本看不懂呢?其实,一个人的红楼阅读史,都可以分成两个阶段,“通读”阶段和“读通”阶段。
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可以在通读《红楼梦》的时候,就看到人性的美好和善良。比如,在贾宝玉这个主人公身上,就有着平等的生命观。作为一名公爵之后,宝玉并不觉得自己跟别人有什么差别,当不知名的小丫鬟被责罚时,他会出于同情出手相救。《红楼梦》里的人性之美,和我们现代的价值观很相近。这些对少年阶段的三观树立,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你可以和身边的青少年讨论《为什么说宝玉不是红楼男主角?》这一讲的内容。
只有少年时代开始“通读”,人到中年,你才更有可能“读通”这部“宇宙人生”之书。你会逐渐领悟到,《红楼梦》的作者,要在宇宙洪荒之中,探讨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也就是,在“一切归空”的宏观背景下,求证存在的意义。《红楼梦》的二元主题,就是证空和证情:深情使生命获得价值,使生存具备了意义。
不管你是而立还是不惑,每个年龄段的人,都能够从《红楼梦》里读出自己的生命命题。说到底,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是可以陪你一辈子的书。随着你的成长,你永远可以从中读出新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茅盾会一生读了100多遍《红楼梦》。
《红楼梦》,不仅展现了族群心灵史,同时,它还是一部族群生活史。它以荣国府、大观园的生活为我们截取了一个明清贵族生活样态的横剖面。
在《红楼梦》里,非常高明地通过器物美学来投射人物心灵。比如,你说的香囊、扇囊,在那个时代是上流社会风雅生活的小小必需品。宝玉这样的公子,夏天外出,扇子必不可少,扇子往往是名贵的,所以要收纳在扇囊里,佩戴在身上,可以随时取用。香囊更是男女随身必配之物,功能就像你今天出门之前要喷洒香水一样。
至于花囊,那是一种瓷器,一种专门插花用的花器。大观园的秋天,在三小姐探春的闺房里,斗大的天青色汝窑花囊里,插了满满一囊水晶球一样的白菊花。你看,无论是质地还是色彩,都充满了秋之高洁。而这种爽朗高洁,就是探春小姐的人格写照,所以她的闺阁叫“秋爽斋”。这一点,我在《讲究器物会玩物丧志吗》那一讲有详细的说明。
而一旦这些精致的器物被人所用,成为《红楼梦》的道具时,它们就都带上了饱满的情感含义。
先看宝钗和黛玉这一段。人人都知道,钗黛在《红楼梦》里,是一组矛盾关系,至少在黛玉心里,一直把宝钗当假想敌,所以还经常刻薄宝钗。但是,《红楼梦》里的人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地成熟,所以她们之间的关系也在不断转化。
比如宝钗和黛玉,在宝钗得体地处理了一个黛玉的过失之后,黛玉大为感动,深刻地剖析了自己以往的猜忌,她们后来亲如姐妹。所以,才会出现这样一个细节,她们两人在树荫下闲话,袭人用托盘端了茶来,却只有一杯。宝钗主动先拿起来喝了一口,把剩下的半杯递在黛玉手内,而素日有洁癖的黛玉非但毫不介意,而且“饮干,将杯放下”。这两位女孩儿的一递一接两个动作,小小一个茶杯里的情义,其实比“举案齐眉”那个词还要深厚。
再看妙玉那只茶杯。妙玉,她是一个尼姑,但其实她是被迫出家的。在她心底,自己仍然是一个闺阁少女,所以她对红尘有欲望、有向往。虽然她平时给人的印象是孤僻傲慢,但是她却会拿自己的专用茶杯来倒茶给宝玉喝。这个细节里,是一个少女的真实情怀。而《红楼梦》的作者对这个遭受命运不公平待遇的少女,没有一点儿轻蔑和指责,反而满是宽厚和同情。所以说,一只小小的茶杯,里面盛着的,是《红楼梦》的人性论,是对人性的谅解,对弱者的同情。
《红楼梦》的人性论是正邪两赋,也即是说,每个人都是善恶、正邪的综合体,人性是复杂的。《红楼梦》里的每个角色都是正邪两赋之人,所以这才真实、立得住。
其实,喝茶、插花、穿汉服,其实这些可见的、物化的形式背后,都有着深层的文化精神的支撑。
比如说,茶。茶不只是给人提供味觉的满足,还是一个途径,一个方便法门,帮你经由形式进入精神领域。也就是由物而入道。
明成祖朱棣的亲哥哥朱权,曾经说过,你可以通过茶“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就是说,一杯茶要历经天地万物、风云雨雪、春夏秋冬,才来到你的茶桌上。所以,你喝茶,就是在跟天地万物这个大语境对话。它帮助你突破小我,进入大我。
所以茶这个形式意义,在于导引你接近内在的精神实质。
再比如说,汉服。说到服装,不得不提一种典型的中国式审美标准,就是《论语》里说的“文质彬彬”。意思是说,文是一个人的外在修饰,就像一块玉雕琢的纹样,质是一个人的内在品性,这就像玉的质地。所以,君子既要有得体的衣着装饰、言谈风度,更要有正大仁爱的内在德行,这才能内外相得益彰,尽善尽美。
所以,穿上汉服是一种很好的意愿和尝试,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成为与之匹配的对的人。
既然这些都是外物,那么内在应该修炼的是什么呢?中式生活的精髓,其实是让心灵亲近自然。
宝玉和黛玉的生活方式来自中国文化里的自然观。比如,宝玉会跟月亮星星对话,跟空中的燕子和水里的鱼对话。黛玉葬花,是她对花如对人,她的喜怒哀乐都跟自然相通,她的内心在自然中找到慰藉。他们的心灵一直都指向自然维度。
如果你了解中国文化史,也会发现有很多古代的文人都是这样的,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陶渊明。陶渊明希望“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就是精神和自然的相融。在陶渊明的眼里,风是好风、雨是好雨,每一刻都是良宵,宇宙之内无不可爱。
所以,这就是你和世界能建立的最美好的关系,是无价的。用王阳明的话说,“清风明月不用钱”,你的心灵与自然天地的共在。茶、琴、插花、焚香,其实都跟中国文化连通心灵和自然的倾向有关,也就是说,它们是天人合一这种文化理想的外化体现。
就让我们走回天地日月中去,把每个朴素的日子,过成良辰!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