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为什么也需要跟孩子说?
其实我本来也认为没有必要,直到直面“死亡”后。
1996年
10岁
人生第一次近距离感受“死亡”
左下腹剧痛、痛到打滚。次日凌晨,急性阑尾炎转急性腹膜炎、穿孔。紧急手术,家属签署手术高危确认书。
我躺在手推床上,看到手术室外爷爷在哭、爸爸在哭;妈妈和奶奶都没哭。我也没哭,不想流眼泪。我把爷爷跟爸爸叫过来,只说了一句话:你们在外面等我,我去去就回来。
我心里害怕吗?当然也怕的。我只是觉得这个时候哭没用,还不如省点力气。
做手术的时候要在脊椎上打麻药。麻醉师一直跟我聊天,我知道她是想分散我注意力,怕我害怕。我跟她说:医生,没事的。你打吧。因为是半身麻醉,整个过程我一直看着无影灯,直到后来眼睛有点看得酸了,睡着了。
因为穿孔的右下腹都要插一根软管,拔软管的时候不打麻药。4个医生按住我,要拔的时候隔壁房间一个小女孩因为手术后并发症抢救没救过来。就这样在我被按住动弹不了的时候,亲眼目睹了一个生命在我眼前离开。
2003年
17岁
人生第二次近距离感受“死亡”
记得是农历新年里,凌晨爸妈把我叫醒,说:快穿衣服去医院吧,你爷爷没了。
我看到我爸爸又哭了,我妈妈又是没有眼泪。这次我倒是很想哭,因为除了我妈外,爷爷是对我最好的一个人了。“爷爷没了”这四个字深深弄疼了我。
如果说上一次目睹死亡还隔着一道门的话,这一次就没那么幸运了。因为爷爷就这样一动不动躺在那里,到处都是哭声。在这之前外婆过世的时候,我这种感觉没那么强烈。大约是年龄关系。
当一个陌生人离开你的时候,你也许只是觉得可惜;当一个不太亲近的人离开你的时候,你可能会有遗憾;但当一个你非常在乎的人离开你的时候,你就会心痛。
“痛”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死亡教育”才会变得如此重要。
人畏惧死亡,有各自的原因。谁不怕死,让那个人出来溜溜。怕死是正常的,说明你对这个世界还有留恋,你还有很多你想做的事、想保护的人。而对一个6岁以前的孩子来说,TA可能不懂这些,所以你就认为没有必要过早讲“死亡”这个话题。但其实正是6岁以前的孩子会比成人更敏感地感受到“死亡”
比如,有一次我在关抽屉的时候不小心把自己的手夹了进去。儿子听到了我痛苦的叫声,连忙跑过来问我:妈妈,你怎么了?你没事吧?
我痛得大汗淋漓,这个时候孩子就会感激到紧张,他不知道你的疼痛到了哪一个级别,他说:妈妈,我送你去医院吧?你不要哭妈妈,我爱你,我不会让怪兽把你抓走的。
一个4岁的孩子,你以为他什么都不懂?你错了。他什么都知道,只是他不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到底有多大。他把一切自己能力控制外的事情,都会跟“妈妈/爸爸是否会离开”联系在一起。
2009年
23岁
人生第三次近距离感受“死亡”
我到医院做体检,路过妇产科门口看到一个姑娘拼命在哭。这个哭声比在殡葬场里的更恐怖。想必不用我多解释,大家都能猜到是怎么回事。
生命的自然死亡不一定是最可怕的,真正可怕的是自己切断自己孩子的生命。
2012年
26岁
人生第四次近距离感受“死亡”
老人们都说“女人生个孩子好比走一次鬼门关”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虽然以现代的医术碰到这种情况的毕竟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尤其是第一次生孩子,哪个女人不怕啊,说不怕的也都是内心强大、性格比较大大咧咧而已。
不管是顺产还是剖腹产,一个前面疼一个后面疼,都要疼的。这种疼痛男人没有机会经历,所以男人的痛感承受度其实要比女人差很多。
我生孩子的时候算不上太顺利,17个小时,痛得胆汁都吐完了宫口还没开全。没办法,只好死撑。末了,孩子出来后,医生似乎还是很紧张。我感觉到情况不妙。
“你别动,胎盘出不来。”好不容易按出来了,缝完针。又听到两个医生在说:“好像不对啊,怎么还在出血”
为了找到出血点,医生要拆线。我感觉到医生的手在我身体里找那个出血点。这个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千万别出事。我还没怎么好好看看我儿子呢。
就这样,我强烈地感觉到恐惧、疼痛。好在在我差点晕过去的时候她们找到出血点了。
这段事插曲我也没有说,因为当我被推出来的时候,我也懒得讲这些。也没人关心我在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都在兴高采烈说生了个儿子,有了个孙子。母子平安。
2016年
30岁
人生第五次近距离感受“死亡”
120救护车把我送到新华医院。紧急呼吸性碱中毒。四肢麻木、说不出话。
我听到医生跟家里人问:她前面在做什么?有没有强烈的情绪波动或做重体力的事情?
其实也不是什么病。就是急性血液中钾含量下降幅度过大,具体原因很多,但多数是因为过度疲劳、长期心情不好,还有就是过度体力运动等导致的。
那个时候我在想:如果没事了,我一定要好好爱自己了。毕竟我们最终能留给孩子的什么都不如健康重要。我要每天都开开心心的,不用管任何其他人。
我想到了曾经一个教授跟我说过的话:你只需要管好你和你孩子,其他的你想管也不可能都管得过来。
我看着我妈在旁边,默默地陪着我,坚定的眼神看着我,但是她还是没有流眼泪。
我看着小子他爸,急得满头大汗跑来跑去,我觉得这个样子挺陌生的,也挺温暖的;
我听到我公公在跟我婆婆打电话,我知道这个晚上一群人都因为我没法睡觉了;
但如果我不是他们孙子的妈妈,这些人对我来说都还是陌生人。别别别,别这样想。
为了孩子,也要开心起来啊!
纵然父母、孩子,我,我们是血脉相连的。
总有一天我要与我的父母彼此独立,我的孩子要与我彼此独立。我们能做的就是当下努力,为了将来不留下更多的遗憾。
这就是“死亡教育”的终极意义:向死而生,生生不息。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让他通过花草树木、鸟兽家禽等,让他感知生命的来来往往。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身边总有一些人会“离开”他。而对成年之前的孩子来说,他会将“离开”与“死亡”划上相关符号,继而再真正理解两者的区别和共通点。
有些人离开了,再也见不到,但不代表就不存在了;
有些事过去了,再也不用提,但不代表忘记了。
你曾经害怕的东西,总有一天会来成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