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的开学季,因为学校工作分工的不同,暑假一直在忙,即使开学了,我还是顾不上语文课的准备。但是骨子里还是觉得语文老师是我的最本行。曾经也有领导关心我,说这么忙,是不是选择教些副课,但我还是坚定回答,我宁可不兼行政,也要当个语文老师。
记得前一届,我在接班时,先去教务处拿到他们的名单,然后用他们名字中的一两个字填成一首七律,虽然格律可能有个别不太符合,但是这是语文老师送给他们最好的见面礼。
记得上一届,在初二期末考试前的晚上,我写了一首现代诗在黑板上,细数那些我们在一起的有意义的瞬间,甚至加上了学生对老师的昵称,在与学生的心领神会之中,我们的距离拉近了。
刚送走的这一届,我们也有欢笑又纠结,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尽我所能走进他们的内心,心潮所至时,他们的练笔300字,我的评语可以写到四五百字;可以在课前出个上联,让他们去凑出个下联来,我特别喜欢他们搜索枯肠推敲斟酌的样子。
曾经我也积累了一套“语文考试的秘笈”,以前在考试前特意弄得很神秘,说成是考试的“葵花宝典”,其实不过是对每一种题型的答题模式而已,非常精确,包括常考的名句,甚至对文章主人公正面的如何去评价,负面的如何评价都有,可以说是包罗了语文的万象。但这两年,我开始讨厌这份“秘笈”了,语文的范围那么宽泛,几张讲义如何能概括呢?
我其实不喜欢学生、家长抑或是学校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或者教语文。语文是我们的国语,在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写到:
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母语的学习是给人生作奠基的,所以很多成功人士,要不笔杆子硬,要不口才好。这正是语文的两大重要要素。还记得琦君散文里写到过一个小场景。是在美国,这位中国妈妈给她的宝宝一块枣泥糕,孩子表达感谢,用英语说了“妈咪,我爱你。”这位中国妈妈马上就纠正孩子要说中文。虽然在美国长大的孩子不一定要回国发展,但她认为,是中国人,就应该学中文,学会用中文读写。有了语言,就有了底气。孩子妈妈说:外在的环境英语的环境,学中文只能在家里。作者非常赞赏她的教孩子的过程。这个例子跟国内一些家长只注重让孩子学英语恰恰相反。
作为语文老师,最应该的其实是带领孩子们去发现中文之美。就如我曾经跟孩子们说的,学了诗词后,就是失恋后也不是只能蓝受香菇,只是哭泣,而是怀念“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美好;抑或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豁达。
语文老师的选择,可能是我一辈子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