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耳奔狄
我们的视线再拉回到申生被杀的次年,晋献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献公派寺人披到蒲城杀重耳。寺人披得了国君的命令,兵贵神速,不日就抵达了蒲城之下。重耳还没有来得及准备,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寺人披攻入蒲城,想捉拿重耳回绛都问话。重耳担心自己也步了申生的后尘坚决不从,二人刀兵相见,重耳竟然敌不过寺人披,只好越墙逃跑,寺人披在城墙上斩断了重耳的一只袖子。
这件事情让重耳后来的晋文公很是尴尬,后来在回忆自己的逃亡生涯的时候,他不承认是自己的失策,而是为自己辩解,说自己是不愿意违抗父亲的命令,而且还下令众人都不许抵抗,谁要敢反抗谁就是他的敌人。这些话恐怕是不太可信的,既然不违抗父亲的命令,为何又要跑?
这些小事就不说了,总之重耳从蒲城出逃之后,仓皇间跑到了柏谷,才把自己的师保私属聚拢起来,大家一起商量究竟该怎么办。重耳年纪尚小,只知道齐国和楚国是大国,就想算一卦看看到底去哪里更合适。
他的舅舅狐偃就说了,“不用占卜了。齐楚两国离晋国太远,一旦国内有事再往回赶就来不及了。”另一方面,狐偃说:“齐楚两国是大国,他们称霸中原恃强凌弱,若要向他们朝贡还可以,如果你有难了想要投奔他们,恐怕他们才不愿意出力帮助你呢。”
狐偃所指出的这两点对重耳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必须要做出通盘的考虑。他们出亡在外,与公子夷吾存在着竞争关系,夷吾准备要到何处现在还是个未知数,因此必须要近距离地观察国内的局势。一旦国内君位出现空缺要回国争位,时间就是金钱,这就跟齐国的公子小白(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一样,谁能提前赶回国内谁就能占据主动权。
而对齐楚两国态度的分析,这一点和周室大夫宰周公对献公所说的话不谋而合。无论是齐国还是楚国,他们对其他诸侯进行封赏或者扶助,其本来的目的还是在为本国的利益考虑。而晋国此时与这两个国家之间并没有太多的交集,互相之间的利益需求并不强烈,因此他们也就没有动力去真心扶助其出逃的公子回国争位了,最多是出于不得罪人的态度,对你以礼相待罢了。
但是在分析完局势之后,狐偃下出了一步臭棋。他建议重耳转道到狄国去,也就是重耳的母国狐氏大戎。狐氏大戎与晋国和平相处,既无冲突,也无利益往来。如果重耳到了狄国,晋国就会对其有所防备,这样的话重耳就能与狄国结成同生死共进退的利益联盟。在狄人的保护下,静静地观察国内的局势,更有利于他回国争位。
这一步棋在当时看起来似乎还很不错,但是当我们看到夷吾所走的路之后,两者的选择就高下立见了。
夷吾奔梁
晋献公在派人攻打重耳的同时,还派贾华去杀夷吾。因为山高路远,夷吾早就做好了准备,贾华没能攻下屈邑。到第二年(公元前654年)贾华重振旗鼓,夷吾抵挡不过,只好在与屈邑国人签订了盟约之后,也匆匆地逃跑了。
这个时候重耳已经抵达狄国,夷吾听说了之后也想去,被郤芮(冀芮)拦住了。郤芮说:“如果与重耳到同一个地方,就坐实了二人合谋的罪名,这很不明智。最最重要的是,一旦国内有事,两个人都想回国夺位,到时候该怎么办呢?来一场现场PK?恐怕不好吧!”
郤芮分析了一下当前的局势,与晋国有交集且能影响晋国内政的国家,目前来说只有秦国。因此秦国才是争夺晋国君位可以依靠的对象,小小的狄国,无组织无纪律,想要干涉晋国内政恐怕太难了。夷吾要想占据回国的主动权,就必须抱定秦国的大腿。
这种做法虽然从道义上讲不怎么光彩,但是涉及到生死存亡的争夺,道义是不值钱的。你要面子不去抱秦国的大腿,别人就会去抱,即便重耳也好面子不去抱,骊姬可不管那么多。一旦让骊姬抱上了秦国的大腿,这个时候你才想到依靠秦国就很被动了。
但是直接去投靠秦国,就会被秦国操控,也会陷入被动。倒不如采取一种折中的态度,去投奔梁国。梁国离秦国很近,是秦国的附庸,晋国迫于秦国的威势,不敢去讨伐梁国。只要我们在梁国立足,有了秦国的靠山,哪怕到最后骊姬稳住了国内的局势,她也不敢开罪我们。
这是一个多重保险的决策,夷吾因此也在三个公子当中占据了最大的优势。果然去了梁国还不到两年,骊姬看到献公不行了,就急忙派寺人披带着上好的玉环到梁国去与夷吾结盟。君位的争夺还没有开始,夷吾就占尽了先机。
而反观重耳的局势,就很不乐观了。重耳投靠了狄国之后,交通闭塞,文化落后,在各方面很难得到有力的支持。而离秦国路途遥远,在得到秦国的支持上也不占优势。而狄国虽然是重耳的母国,但毕竟华夷有别,人们对狄人的态度始终是持有戒备之心的。
这个决策使得重耳在三方的争夺中处于极端的劣势,夷吾因为占据了优势,使得骊姬不得不用重金拉拢夷吾,而对待重耳则是很坚决,直接派兵讨伐。由此可见,郤芮的计谋还是要高过狐偃一筹的,这也是夷吾争夺君位成功的原因所在。
里克弑君
我们在回到献公去世的那一年(公元前651年),这一年里克终于压抑不住自己的本心,连续发动了两场政变。在政变之前他曾征询荀息的意见,说三公子的追随者想要杀掉奚齐,你究竟作何立场。
荀息知道众怒难犯,献公丢给他的本来就是一个烫手的山芋,但是因为忠心,他还是选择接过君主的遗愿。此时里克作为同僚前来向他询问,显然对他是坦诚的,但是他终究不愿背叛自己的本心,选择了誓死保护奚齐。
里克很是为他着想,关切地问道:“你这又是何必呀?明知道以你一己之力无法改变局面,又何必非要送死呢?”
荀息说:“先君去世前曾经问过我,如何保证自己会遵守诺言的时候,我回答说,唯有忠贞二字。先君不解地问,‘那何为忠贞?’我说,‘只要对公室有利的事情,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尽力去做,这就是忠;埋葬逝者,侍奉生者,即便你从坟墓里爬出来看到我的做法也不会埋怨,这就是贞。’既然对先君已经许下了这样的诺言,我就是死也要践行自己的承诺,决不食言。就算是死的没有意义,我也认了。”
里克看到他视死如归,也只能为之惋惜。于是他便又去问丕郑的意见,丕郑听了之后也是一阵感慨,他说:“局势依然如此,便不再由我们控制了,只能勉力去做,事情谋划得当了就一定能成功,这件事我会从侧面协助你。如果出了什么差错,也不要惊慌,我可以引狄人和秦国的力量来干扰公室,你和七舆大夫只要耐心等待救援就可以了。事成之后你我就有享用不尽的荣华富贵,至于国君,该立谁不该立谁还不是我们自己说了算?也好让人们知道,贵族在这个国家还是有分量的!”
里克听了丕郑的想法之后急忙劝阻,他说:“君子且住!即便是不成功也不能引狼入室。我们之所以要杀掉奚齐,并不是因为他这样一个小孩子有多大的罪过,只是因为骊姬蛊惑君主欺骗国人,赶跑了诸位公子,使得人心不服。如今国内派系林立,分化严重,杀掉奚齐只是为了团结国人,一致对外,以免让晋国遭受祸乱。只要我们的做法符合公义,天下诸侯就会主动前来协助。如果为了贪图利益引狼入室,这就是违背道义的行为了,就算是成功了我们也会失去主动,任人宰割,那就得不偿失了。”
丕郑听了汗颜:“你说的没错,都怪我急糊涂了,差点犯下了弥天大错。”
有了丕郑的支持,里克伺机率领三公子的私属武装包围公宫,在献公灵前将奚齐杀死。先君尸骨未寒,嗣君就被里克杀掉了,荀息感到未能保护奚齐的周全,自觉对不起献公的嘱托,便想要自杀,被人拦了下来。人们劝说他还可以立骊姬妹妹的儿子卓子为君,也算是遵守了对献公的承诺。荀息无可奈何,只好硬着头皮立了卓子,为了防止里克再次图乱,他对卓子进行了严密的保护。然而卓子还没撑到一个月,就被里克所策反的东关五门客、大力士屠岸夷杀死在朝堂之上。
里克连弑而君,又杀掉了骊姬,荀息在无奈之下自尽,使得晋国上下的空气顿时紧张了起来。原本有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的贵族们,此时自然而然地分野为了两个阵营:以里克、丕郑为首的贵族选择支持公子重耳,以郤称、吕甥为首的贵族选择支持公子夷吾。两派之间互不相让,剑拔弩张,他们都争先恐后地派出信使前往两公子的驻地与他们联络,以期望自己所支持的公子能够尽快回国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