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风雨追随
2021-05-21 00:00解放军报·■王 龙 冯俊龙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百年奋斗,四海归心。在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征程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跨越国界,坚定追随,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就是来自朝鲜、越南、美国等地的外籍中共党员。他们中既有风云传奇的百战将星,也有医术高超的医学专家;既有业务精湛的红色翻译,也有谱写军歌的著名作曲家……他们绝大多数在中共早期党史上,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这些肤色不同、语言各异的外籍党员,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风雨同路人,作为追随中国革命的历史见证者,拥有同一种理想信念,铸就了同样的信仰忠诚。他们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关键时期,用自身行动增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世界的影响。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是鲜艳党旗上一抹特别的红,也是纪念建党百年的宝贵财富。
一
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仪式在北京中南海举行。洪水作为被授衔的外籍军官,他的少将军衔格外引人注目。
1925年,洪水来到中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唯一一个随红军走完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越南人。在漫长的革命征途中,洪水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也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艰难考验,甚至因误解而遭受排挤。
1935年,洪水随朱德、刘伯承在由红四方面军组成的左路军中工作。因支持北上抗日,反对张国焘的分裂阴谋,他刚刚恢复的党籍再次被错误开除,并被扣上一顶“国际间谍”的帽子。洪水虽屡遭打击,意志却越磨越坚。张国焘率左路军南下,在西康的一次恶战中,队伍被打散,洪水只身北上追赶右路军。他面对重重困难,没有退缩,乔装成藏民,一路帮工、讨饭,凭着赤胆忠心,终于在1936年初,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延安。为了中国革命,在不到半年时间里,他连续三次爬雪山、过草地,战友们无不为他钢铁般的意志及对中国革命的满腔忠诚所感动。毛泽东曾当众评价:“洪水的性格是执着、透明的。这样的干部使用得好,是驰骋千里的骏马,否则就是爱尥蹶子的马。”
在洪水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有20多年是在中国度过。他能文能武,懂越、中、英、法、俄五国文字;琴棋书画、吹拉弹唱、戏曲表演,样样都有涉猎。他参与创办了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剧社——工农剧社,并担任社长,为革命进行政治宣传。洪水的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赢得红军将士的普遍尊敬。几十年后,担任过红军学校校长的何长工深情地说:“洪水同志对红军学校的文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爆发后,洪水受命奔赴山西抗日根据地,成长为宣传队伍里“不卡壳的机关枪”,是一位具有写作、编剧、翻译等多种才能的“中国通”。
1950年,为加强中越两党两军联系,经胡志明和毛泽东同意,洪水第三次来到中国,担任中共中央统战部越南科负责人。此后,他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和训练总监部《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面对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百业待兴的局面,洪水在岗位上兢兢业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和繁重工作,1956年初,洪水被查出肺癌晚期。此时,他越发思念祖国,便向组织上申请回国。鉴于洪水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毛泽东、周恩来等为他安排专列,并亲自为他送行。望着这位来自异国的老党员,毛泽东深情地叮嘱他,等回国治好了病,欢迎再来中国。周恩来紧握着洪水的双手,关切地询问病情,两人都禁不住流下依依惜别的热泪。彭德怀则告诉护送洪水回国的干部,见到胡志明主席时,要明确地向他报告,洪水同志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他是积劳成疾,中国人民永远感激他。
1956年10月21日,洪水在河内病逝,终年48岁。
在那漫长艰苦的革命道路上,有很多外籍党员成为我党我军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他们表现出对党的高度忠诚,为中国革命浴血奋斗,甚至牺牲了宝贵生命,比如中共早期领导人李铁夫(朝鲜人)、在长征中牺牲的外籍高级将领毕士悌(朝鲜人)、创建中国炮兵的奠基人武亭(朝鲜人)……我们不会忘记,在鲜红的党旗上,他们用鲜血凝聚的功勋和荣耀。
二
在中共外籍党员中,马海德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革命,他与中国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
曾经,一场席卷全球的可怕瘟疫,让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才8岁的乔治·海德姆死里逃生。当时,为应对这场危机,美国出现很多提供免费医疗的医生。一位好心的老医生亲自到家里为贫穷的海德姆一家治疗,还带去珍贵的食物,帮助他们一家转危为安。这让年幼的海德姆从内心深处升起一个强烈愿望:“长大了,我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为天下穷困人看病!”
如果说年轻的海德姆充满治病救人的理想,那么苦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则让他的人生信念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瑞士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海德姆正式成为一名医生。此时,他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前往中国上海考察热带病。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国民党对共产党实施白色恐怖,让上海充满血雨腥风。海德姆接触社会现实愈多,内心就愈加沉重。“我可以每天治好一个中国病人,可是这个社会制度却可能让成千上万人在同一天死去,所以我考虑再三,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投身革命”。海德姆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在整个中国都处于苦难的时候,个人的问题都微不足道。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事业十分关注。”
通过在上海结识的朋友路易·艾黎和史沫特莱,海德姆认识了宋庆龄,知道中国竟然还有另外一个世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区还有另外一种崭新生活。更让海德姆欣喜异常的是,宋庆龄请他陪同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去革命圣地延安。在这片生机勃勃的红色土地上,海德姆不但实现了拯救穷人的梦想,获得更多用手术刀救治病人的机会,还从内心深处逐渐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
为表达跟着中国共产党革命到底的坚定信心,海德姆把自己的名字改成陕甘宁回族地区人民容易接纳的“马海德”。1936年10月,马海德决定加入中国工农红军。战争时期,马海德曾担任军委卫生部、中央外事组和新华社等部门顾问。1937年,马海德经吴亮平介绍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他积极筹建陕甘宁边区医院,建立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为来到延安的美军观察组做翻译,还陪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丝·斯特朗飞往延安访问毛主席。马海德努力为延安创建扩大医疗体系的同时,还向世界传达中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声音,让外界知道中共为了争取和平、制止内战作出了怎样艰苦的努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马海德成为加入新中国国籍的第一个外国人。后来,马海德致力于性病与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为中国消灭性病、防治麻风病作出了杰出贡献。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来自世界各国的外籍中共党员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他们中无论是受国际共产组织派遣,比如国际主义战士汉斯·米勒(德国)、柯棣华(印度),还是受中国共产党感召,被誉为新四军中活着的“白求恩”罗生特(奥地利)、“白求恩”式的战士傅莱(奥地利),都是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逐步认识和深刻理解,最终坚定不移投身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洪流中。
三
百年非凡的奋斗历程,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共产党人的坚毅笃行,不断感动着来自敌对阵营的人,他们由最初的反共到理解,最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
1941年6月的一天凌晨,八路军在山东牟平伏击一个日军小分队时,俘虏了两名日本兵。其中一名就是小林宽澄。八路军用门板当担架,一路克服千难万险抬着他撤退。小林宽澄一心求死,两次跳河,但都被八路军救回来。让小林宽澄感到意外的是,在八路军队伍里,对像他这样的俘虏不仅不打骂,而且还给他们细心治病疗伤,在生活条件上也高过普通士兵。他的思想开始发生转变。
1941年底,在延安工农学校学习的小林宽澄加入了八路军,参加了反战组织。他经常冒着生命危险,在离据点仅三四百米远的地方对日军官兵进行反战宣传。躲在据点里的日军骂他是“可耻的叛徒”“卖国贼”。他却坚定地说:“兄弟们,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去我们的国家杀害我们的父母?而我们的士兵却杀害了中国人,我们这是在侵略他们的国家……”
抗战胜利,小林宽澄通过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舒同介绍,于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回国后的小林宽澄,担任“日本八路军新四军老战士会”会长,终身致力于中日友好。2015年,年过90高龄的小林宽澄受邀参加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观礼,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颁发的奖章。这位为国际共产主义无私奉献的战士,获得了崇高荣誉。
与小林宽澄经历相似的,还有后来为世界反法西斯作出贡献的日籍中共党员佐藤猛夫等人。他们在和中国共产党深入接触的过程中被感化,最终加入并坚定地和中国共产党战斗在一起,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